首页 诗句 诗经全集305篇及翻译(摘抄好句39句)

诗经全集305篇及翻译(摘抄好句39句)

诗经全集305篇及翻译

1、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诗经全集305篇及翻译)。

2、0晞(Xi):干燥,此指露水未干,即天没亮。或说同昕,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

3、(概要)这是一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最古老最详尽的描述西周农奴们全年辛勤劳动过程和贫穷生活情况的叙事长诗。

4、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5、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6、0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承,奉;将,送。

7、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思复。

8、狂风暴雨都在嘲笑我放荡戏谑,令我心懊恼。心情好的时候你才肯来,你不来让我好思念。阴沉沉的天总也睡不着,但愿你打喷嚏好知道我的心思。雷雨天也睡不着,希望你能怀念我。

9、0唐: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

10、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11、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此诗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12、0跄(Qiang):形容步履矫健,或说摇曳生姿

13、八簋:古代宴会、祭祀用的一种两耳圆筒形盛食物的器皿

14、0僮僮(Tong):陈奂《传疏》“古僮、童通”,童童,首饰盛也。

15、它是中国诗歌的开始,中国文学的总源头,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

16、有頍者弁,实维何期?尔酒既旨,尔殽既时。岂伊异人?兄弟具来。茑与女萝,施于松上。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17、鲂鱼:鳊鱼,古代传说其劳累后或求偶时尾巴变红

18、彤管有炜(wěi),说怿(yuèyì)女美。

19、貉:哺乳动物,毛棕灰色,两耳短小,两颊有长毛横生,栖息在山林,昼伏夜出,是一种重要的皮兽,今通称貉子,也叫狸。

20、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21、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22、靡有朝:没有打过照面,形容终日操劳,起早贪黑。朝,面对面。

23、经过几年学习后,国子们“六艺”之事就能略备基础,在二十岁时进入大学阶段,据《礼记·学记》记载:“大学始教”要开始学习《小雅》,重点演习《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以明了为官之道和君臣一体。

24、0厉:河水深至腰部,可以涉水之处,或说流水的沙滩

25、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26、我是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太岁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先父看到我初降时的仪表,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给我本名叫正则,给我别号叫灵均。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德,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身披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花环。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27、0揆(Kui):度,测量,此指观测日影以确定方向。

28、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

29、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30、所以诗有六种形式:一叫作风,二叫作赋,三叫作比,四叫作兴,五叫作雅,六叫作颂。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作“风”。

31、有頍者弁,实维在首。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岂伊异人?兄弟甥舅。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

32、从:跟从,由,从这里返回齐国,指旧情不断。

33、——可叹啊,如今我流浪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啊,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令我对你的誓言竟成了空话。

34、0其从如云:暗讽齐襄公与文姜纠缠不清,云、雨、水三字似乎有意指明此说。或说文姜回齐的顺从多如云。

35、鹳(Guan):水鸟名,形似鹤和鹭,体形大,食鱼。

36、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37、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38、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