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巴金的资料简介10字(摘抄好句39句)

巴金的资料简介10字(摘抄好句39句)

巴金的资料简介10字

1、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2、(19) 罗荪1981年1月29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4—26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庆幸的是,巴金写给余思牧的信完好保存下来了。

4、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5、这是一套“小书”,每本图书文字量在10万上下,封面采用大地纸烫金的装帧,雅致便携。同时在编辑中精选了与选目有关的论述文字,作为附录编排于书后,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书前附珍贵图片资料。

6、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7、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8、来蓉20多年,对于巴金先生,却少有关注,只是停留在成名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雾·雨·电”,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意外发现,聚知斋却有这么多关于先生的藏书,仔细看了看,居然是巴金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连书信,恋爱史,以及成名作,选集等,几乎都囊括了。

9、余思牧开始着手准备资料,并给素昧平生的巴金写信,因为不知道巴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第一封信他寄到了北京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4月中旬寄出的信,经过辗转,巴金收到的时候已经是5月中旬了。这时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刚刚结束,他辗转香港并停留3日后回到上海。在香港巴金听说他的著作被翻印出版,但是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读了余思牧的来信他“才知道详情”。5月27日巴金给余思牧复信,信中他首先对香港的出版社翻印他的著作表示没有问题,并且放弃版权,他关心的是香港的出版社用的是什么纸型,希望能按他的改订本(即13卷文集本)内容进行翻印。信中还对余思牧打算为南洋读者写《作家巴金》一书所作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余思牧收到信后于6月18日第二次致信巴金,进一步介绍了巴金著作在香港翻印出版的情况,由此巴金知道了那些在香港被翻印的他的著作均出自南国出版社。7月13日巴金又复信余思牧,这一次他进一步强调“我不希望用旧纸型重版我的旧著。我特別不喜欢用开明书店纸型重印的那几本,早在开明书店结束的时候我对该书店的负责人讲过将那些纸型作废。因为那些纸型错字多,不妥当的字句也多……请转告南国出版社,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开明书店的纸型重版我的任何一本旧作。”

10、1962年12月25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11、简介:《散文诗》是屠格涅夫的文学绝唱,作者称其为“一个老年人的手记”。写作它们时,作者已经进入暮年,身受病痛折磨;远离故土,心含悲伤情绪,这些都化作忧郁的文字散布在每一篇的散文诗中。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歌唱,虽然他们都是短章,然而真诚、自然、饱含深情。

12、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己,不迎合、攀附任何人。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可能,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3、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14、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5、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16、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17、(24) 罗荪1981年6月28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18、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d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20、投稿邮箱|616792237@qq.com

21、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22、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23、《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

24、(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25、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26、今天,再次拜访悟空读书会位于武侯区的读书基地——聚知斋主人,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有没有关于巴金的书?主人王二哥排出一摞,居然有近30本,如获至宝。

27、巴金的设想能成功落地,跟在北京的老友罗荪积极奔走、大力推进分不开。那段时间,在他们通信中“文学馆”是主题词:

28、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29、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30、巴金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彻底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31、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32、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深入到工厂、农村和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

33、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34、巴金只选他自己喜欢的、打动了他内心的作品翻译,他把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希望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因此巴金的翻译风格流畅自然,富于感情。

35、《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恋恋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36、简介:《狱中记》是一部“人类心灵之记录”。1892年,无政府主义者柏克曼在一次政治刺杀活动中失败,为此他被判以谋杀未遂罪,并被判处22年有期徒刑。1906年5月18日,柏克曼在狱中服刑14年后获释,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监狱经历写下了监狱文学的经典之作——《狱中记》。

37、(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38、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