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代表作
1、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2、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3、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浅才通一命 ”,意思是自己才疏学浅,只能作卑职小官。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 。“孤剑适千里 ”,是说孤身一人持剑奔赴千里边关,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适是走、往的意思。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此前,诗人曾作过河南封丘县尉之类的小官,此次他是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荐举。哥舒翰喜文重义,颇得当时文人的好感。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5、代表作:《燕歌行》系列,《塞上听吹笛》《塞下曲》《营州歌》《别韦参军》《送别》《古大梁行》《别董大》等。
6、✦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7、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啊!
8、高适和岑参是边塞派诗人。边塞诗派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10、高适,字达夫,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营州歌》:营州少年爱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11、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12、那么,战争究竟会怎么打呢?看第二部分,还是八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在讲什么?讲战败被围。将军那么自信,为什么会战败呢?先看前两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是在讲自然环境的险恶。山川萧条,草木零落。一片肃杀之中,敌军卷地而来,伴随他们的,还有狂风暴雨。险恶的环境、不利的天气,已经给了远道而来的战士们当头一棒,更糟糕的还在后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白刃相搏、伤亡惨重的时候,将军在哪里?他正在远离战场的大帐之中,看着美人唱歌跳舞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个如此不协调的场面对比给人一种最强烈的震撼。谁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因此,“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辛劳可以接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的牺牲也可以接受;但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赤裸裸的腐败、漠视与不公却让人无法接受。它让人愤怒,也令人绝望。将军求功心切,却又如此腐败荒唐;战士舍命而来,却又如此伤心失望,战争怎能不失败呢!所以紧接着,真正的失败场面出现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景象的荒凉,衬托着兵败的凄凉。一天的战斗下来,战士们死的死、伤的伤,到了日落时分,还能作战的士兵已经越来越少。“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两句诗的感情何其复杂!有对将军轻敌与腐朽的愤懑,有对战士尽力厮杀的敬重,更有对他们身陷重围的深深怜悯。
13、高适的名篇《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就是为庆祝前方胜利而写作的:
14、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15、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16、⑾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17、✦腓(féi)(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18、而成为“诗史”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9、高适和岑参合称高岑,都是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区别在哪里?抛开细节不谈,有两点最为关键。第岑参重自然,高适重人文;第岑参气盛,高适思深。为什么这么说?看这首《燕歌行》就知道了。
20、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21、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 、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四句 ,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 ,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 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 :“岂无安边书 ?”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22、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流寓巴蜀,他刚到成都时,暂时寄住在浣花溪寺。当时高适为彭州刺史,知道杜甫的情况后,他苦于路途遥远,无力相助,于是便以诗寄赠。
23、青年时,作为官三代的杜甫并不缺钱,四处游历,与李白、高适唱和、仙游,成为佳话。这个时期杜甫的作品热血豪迈,气势蓬勃。代表作首推《望岳》:
24、诗的大意是:寺院是给僧侣们传道的地方,你恐怕只能与自己讨论诗文了。缭绕的香火,不时地飘入你居住的小院;僧侣们端着饭碗,频繁地经过你的房门。
25、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26、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27、这首诗我在前面有单独的赏析文章,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晚年漂泊的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他“诗圣”之名。
28、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29、(唐诗鉴赏)0272 皮日休《馆娃宫怀古其一》
30、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31、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32、✦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33、因为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34、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35、✦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36、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37、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38、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39、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40、这情里头,也有雷霆之怒。谁都知道战争的残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牺牲不令人愤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辛劳也不令人愤怒;但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腐败、漠视与不公却十足令人愤怒。当年,唐雎以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来对抗秦昭王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赢了,因为他代表的是正义之怒。正义可以推迟,但正义永远不会退场。
41、《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42、✦血:一作“雪”✦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43、⑼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4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5、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46、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
47、其中王昌龄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等;高适代表作《燕歌行》、《蓟门行五首》等;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之涣代表作《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48、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49、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50、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51、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