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意义最好的句子
1、解读:这句话其实是在说对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孝”的体现,“事君,能致其身”是“忠”的体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信”的体现。“孝”、“忠”、“信”都是儒家非常强调的品德。
2、我认为,“六十而(耳)顺”,“顺”是指行动,用行动来表示顺从天命。由知天命而畏天命(《季氏篇8》),然后对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论语中意义最好的句子)。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论语中意义最好的句子)。
4、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5、生活中,有多少“孝子贤孙”为了父母的赡养费、医药费吵得不可开交、打得头破血流的?他们也因此永远偏离了圣人“仁”的理想。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7、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8、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为了印证这个观点,我把论语读了又读,最终终于明白,南老师说的是对的。
10、解读:一般人认为,孔子是不通人情的圣人、道学家。其实不然。细读《论语》这本书,你会发现孔子是个很懂生活情趣的人,甚至是个美食家。这句话就能看出孔子的另一面。孔子对食物是很讲究的,从几个“不食”里可以看出,和今人一样,孔子对食物也讲究色、香、味俱全,甚至肉割得不好看都不吃。
11、(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2、人时常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因为担心会吃亏、上当或被别人欺负,所以有各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唯独没有真诚的心意。人活在世界上只要真诚,就可以重新开始。
13、(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15、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16、谁都可能出个错儿,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磨得多就越容易出错。
17、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思考1:《论语》里,关于“学”的探讨非常多,特别是关于“好学”和“乐学”的问题,是孔子探讨的重点。在《孟子》里,更是把孔子的“学而不厌”当做孔子拥有“智”,并有资格被称为“圣人”的两个重要指标之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论语》,谈谈为什么“好学”“乐学”在孔子心里,会有这么重要的地位。
20、而查理芒格的意思是说,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我们的成长会快得多,因为不需要自己亲身去把所有错误犯遍。
2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2、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23、解读:正因为孔子深通人情世故,善解人意,所以才成为历朝历代都景仰的圣人。这句话很好理解,孔子去奔丧的时候,从来都没吃饱过。是的,别人家里有丧事的时候,都是心情万分悲痛的时候,你在那儿大吃大喝显然是不合适的。由此可见孔子深通人情之处。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25、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诗经》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真诚,不矫揉造作,不堆砌文辞。所以“思无邪”的意思是:一切出自真诚。
2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第一》)
28、 而第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文字选自《论语》第二《为政》篇。最早给孔子写传的是他自己,而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孔子的小传,在这里他介绍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来看,“吾十有五”,即我们现在的十五岁。在这个地方孔子说的很平实,不是说我三岁就知道学习。那么,“三十而立”是什么?三十而立就是立于礼,也就是我可以独立地在这个社会中,可以独立地处一些事情,即我已经可以独立了。经过一番学习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站立起来了。“四十而不惑”,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到了四十岁,人生理想坚定,知识也很丰富,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诱惑、对社会上的干扰不会迷惑,不会再迷失人生的方向。“五十而知天命”,如我们常说,今年你多大了?知命之年。即五十了、五十左右了。这个知命,古来解释就多而复杂了,像魏晋南北朝有种解释,孔子到五十岁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比如说他堕三都——他想在鲁国实行恢复邦家政治的合法秩序的行为失败了——他就觉得做不了。“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耳顺。耳顺这个解释古来也是很麻烦,一般都说耳朵听什么都顺,你横着说、逆着说,你是含蓄着说,你是比兴着说、打着比喻说,我都能找到那个实意了,即便实意不合我意,但我不会生气,这就是人生境界成熟的表现。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心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了,做人由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即老话所说的“不勉而中”,譬如一个人成熟的艺术家,在钢丝绳上走,怎么走他都是稳定的,不会掉下来。这是修身养性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达到的一种纯熟境界,所以我们有个词叫炉火纯青。而由于孔子七十三岁就去世了,这个小传就写自他七十岁以后,可以概括他的一生。而我们现在看,首先得到一个印象,这是一个奋进的人生。顺着日子活,十岁、二十岁、五十岁,你也未必有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是在破译人生是什么的时候所得出的感受。另外,这种人生对我们有启示。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三阶段:少年志于学,中年有成就,老来有境界。这就是人生三个阶段,俄狄浦斯神话里面说,有一种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傍晚三条腿,还是三个阶段。叔本华他们分析人生也还是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要用功,中年才有成就,老了活着才踏实、才有境界。所以这话虽然是孔子在叙述他的人生,对我们却仍然有启迪意义。
29、出自《论语·颜渊》。品德高尚的人不忧虑、不惧怕,自我反省时无愧于心,有什么可忧虑和惧怕的呢?品德高尚的人在艰难困苦的事业中,不断拼搏,他们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十分严格,对他人则慷慨大度。他们襟怀坦白,纯洁无瑕,对自己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拥有自尊和自信,无论在任何诱惑面前都不为所动,能够坦诚地面对整个社会。
30、(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3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3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4、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极想干某样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
35、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3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37、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3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39、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孔子说:“早晨得到了真理,即便当晚失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40、(讲解):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4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42、题主好,《论语》句句皆是经典语录,内容涉及做人处事的都可作为座右铭。选一句的话,我选《论语 泰伯》中曾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3、(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44、斯宾诺莎靠打磨镜片活到四十多岁,最终死于尘肺病,这也许是被哲学轻率简化的人生,但是,永远存在,永远享受和平的灵魂要怎样负担人生的孤独和怎样承受病痛的折磨,我对此实在是不得其情,但我也绝对高兴不起来,斯宾诺莎的一厢情愿,可媲美大麻的快感,随机错置的时空里,任何绝对的,确信的念头,醒来后发现都是对不上号的,例如你只是想回房间睡觉,却推开窗户跳了出去。
45、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因为认识到行动比空说道理要重要得多,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以时刻警醒自己。
46、解读:这句话是在讲领导艺术,今天仍然适用。君、臣、领导、下属只是角色分工不同,大家都要努力演好这出戏,各人都要在角色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当领导的要慈悲为怀,要有仁爱之心,要礼贤下士,以礼待人,以理服人,不能霸王硬上弓,不讲吃相;当下属的要知道分寸,不能功高盖主,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忘乎所以。惟其如此,这出戏才能唱好、唱得长久。
47、出自《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坦荡,而小人会经常局促不安。
48、其实不光孔子,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深知行动比言语重要的道理。
4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0、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5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5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d第十》)
54、人都有一份孤独,再繁华的热闹,有一颗冷心观红尘,但唯独他,一眼洞穿你的清寂你的凉,一眼明白这世间所有的繁华不过是你和他身边的过眼云烟,他会在众人之间一眼看到你,然后读懂你,明白你,不似爱情,胜似爱情。
55、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的解释。孔子周游列国,两度遭逢杀身之祸。当生命面临威胁时,他立即诉之于天。
56、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57、读《论语》一定要读出字面后面的意思,你才算摸到了“道”的门,否则,这本书和你没关系。
5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9、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呀,让人受益终身,一个人尽管有周公的才能和美德,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骄傲并且为人吝啬,那这个人也没什么值得看的了。
60、解读:曾子是孔子门下少数几个可以称“子”的弟子之也是修行最高的弟子之一。我们读到的《论语》中的不少经典名言都是出自曾子之口。这句话就是。曾子还可能是“四书”之首的《大学》的作者。
61、当代人现代观念也不是统一的铁板一块,每个人每个行业也各有各的不同。比如社会问题研究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也都从自己从事的职业角度解读《论语》,解释社会现象,读论语所得的体会也不尽相同。
62、(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63、(讲解):看见贤人就应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则应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无类似缺点。
6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5、自古以来不同学派互相批判,造成许多祸害。不过,如果不用“攻”,而改以互相切磋请益,则未尝不能促进学术进步。孔子在做人与为学上显然都比较宽容。
66、读“四书”三十余年,为何还对这四本书心心念念,难以忘怀?因为这些年慢慢体会到儒家“恕道”的包容和可贵。儒家是随遇而安的,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从来不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不论什么宗教,到了这片土地,儒家都能与之和谐共处。儒家是强调自我修养而不讲形式的,“慎独”就是“持戒”。儒家修行的法门也因此常常被人忽略。但如果像夫子一以贯之的修行,也终究会有所成就,蔚为大观。
6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68、从那以后,他潜心读书,几乎把中国儒家的经典翻遍,尤其是《论语》。读完这些,又开始看国外的一些经典。
69、这就如同孙猴子老想跳脱如来的手掌心,但永远是徒劳的。
70、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第十九》)
71、第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72、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73、解读:司马牛是孔门很有意思的一个弟子。他应该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他或许在当时是“独生子女”,所以担心没有兄弟。但是子夏告诉他,只要是个君子,坚持自己的修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也成为了今天仍被广泛使用的成语。
7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第一个字是什么?“学”。学习是贯穿在孔子一生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儒家的一个特点。所以说“学而时习之”。“时”,有些注本解释成时常、时而,后来的有些学者就挑剔了,说在先秦时期,“时”没有这个意思。“时”有的时候当“是”讲,但更多的是当按时讲。总而言之,我们注意这个“时”字,不要把它讲成时常,好像强调勤奋,这里按照先秦的语义来说就是要按时、要讲究时节。“时”之后是“习”,这个“习”也有人讲成复习,也对,但是可能这个“习”字比这个复习功课的意思更宽阔一些,是操练、是实践,学了一个东西,按照恰当的时节进行操练,这样的话你就会长进,就会有收获,就有心得,这样的话学习就会是快乐的。
75、069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77、孔子的原则是,不要批判别人,因为批判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会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所以我们应该只谈自己的想法,不与人争吵。
78、出自《论语·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之中,就会无限夸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智昏。一切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很好的修养,他们不但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而且彬彬有礼、与人为善。
7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8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摘自《论语·里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