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大全100首唐代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宋代:于谦《石灰吟》
2、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3、《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 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曾在进士及第之前去过西北边塞,写下许多充满爱国情怀的边塞诗,如《从军行》、《出塞》等。
5、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6、渤海李氏年纪虽轻,却特别能体贴人,把王之涣服侍得妥妥帖帖,让王之涣闲适到无所闲、无所适时,便研墨铺纸写诗。他留存于世的六首诗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7、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正是为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8、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我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9、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0、注:文徵明,尝名壁,避家讳以字徵明行,另字徵仲,因其先祖为湖南衡阳人,号为衡山。吴中四才子之一。初学宋元人得书法笔意,后入晋唐,便自成家。晚年好山谷书,得山谷遗韵。草书学怀素、智永诸家,悟草法门径。其书笔意纵轶,变化无极,如云中隐龙欲见不得。大字酣畅淋漓,小楷如邻家少妇,美艳精绝,小行草书体势端庄,婉转圆活,笔到之处,皆有可观。另文徵还精于鉴赏,过眼即分真赝。与人论书每有高卓之语。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