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摘抄好句73句)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摘抄好句73句)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    学而时习之。阳明心学是感悟启示我们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改变来启发我们的思维方式,来引导我们的思维模式,用思想的改变实现自身行为模式的转变,更好的打破藩篱创新求变。在工作中谨记“事上磨”,调整认识和做事的惯性思维,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切入和评估,更加重视看待事物的本质取向,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性和与现实环境的辩证关系,向省市公司提出的幸福山东邮政和幸福聊城邮政快速迈进!

2、“致良知”三字,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阳明先生曾对其子正宪言道:“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3、  提供生态智慧。王阳明对自然万物,包括草木、鸟兽、山水、瓦石等,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挥了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植物等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如瓦),因其源于自然,又是人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品,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天地万物是一个生命整体,虽然人类必须取用动植物,但动植物仍有自身的价值,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道德关怀。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4、还有,一位母亲原本非常柔弱,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处于困境之中,她会迸发出极大的能量,想方设法地救助孩子,为孩子承担所有的痛苦。这份能量就来自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5、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6、儒家思想,即从心学开始。这也是圣人治理天下能够“简且易哉”的秘诀。这十六字诀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7、陆九渊,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因讲学于象山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8、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9、“致良知”,一言以蔽之,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过程。

10、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心外无物”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11、老虎只能在一个山头占山为王,见不到五湖四海的风光;而大雁却能领略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12、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13、根据心灵品质的高低,可分为五种入流之心,即圣人之心、贤人之心、君子之心、能人之心、士人之心。

14、  对朝鲜的影响。朝鲜半岛大约在阳明逝世前后就已经了解了阳明心学,有“朝鲜朱子”之誉的李退溪甚至撰写了一部《传习录论辩》,专门驳斥阳明心学。退溪的巨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朝鲜阳明心学的发展。但他本人却有很明显的心学倾向,甚至提出了与阳明心学颇为相通的“心即理”命题。17世纪时,郑霞谷潜心研究阳明心学,开创了江华学派,一直流传至今。同时,阳明心学的实用因子也影响到作为民族启蒙思想前兆的实学派学者。实学思潮主要流派的重要学者,如李瀷、朴齐家、丁若镛等无不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朝鲜近代实学思潮代表学者朴殷植更是力图通过阳明心学实现“儒教求新”的目的,将当时流行的社会进化论与阳明心学结合起来,开展了名为“大同教”的宗教运动。所以钱明认为,“阳明学乃是朝鲜实学思潮产生的重要哲学基础”。

15、凡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16、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17、心即理,既然道理不必外求,那么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完善自我就可以,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那么事功不过是水到渠成。这让毛泽东摆脱了早年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宇宙在我心中,我心即是宇宙,更是让毛泽东有了吞吐日月的气魄。一代伟人的气象就此成型。在后来毛泽东的诗词中,那种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是由此而来。面对中国纷乱的时局,也就有了从容不迫的自信。

18、一个小小的蜉蝣(水上飞虫),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

19、    通过今天李老师一天的精彩授课,对人,对事,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一切源自于内心,源自于内发,得先有想法,再有行动;第二:致良知。人是有良知的,我们要把良知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学习中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定盘针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利他的准则去做事、做人,只要努力,我们人人都可以是圣人;知行合一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体的,行随知变,要改变一个人要从改变其思想开始,思想是财富的源泉;所以,管理,一定要注意人本管理,努力的帮助人成为人;让人端正心态去做事,也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20、     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必须变思想,且心要定、心要向利他转移。李教授的激情、哲理、案例,无不在印证着,世界是精神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工作、来生活,这是唯无他。同时,人的心思不能紊乱,心乱则会无思,只有定而后能静,心静则致远。李教授还教会我们,人之初,性本私,必须向利他看齐。这也许看似利他,实则最终回归的本质仍然是利己的,这也许就是道法自然、道法使然、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李教授从阴阳心学中带给我们的发明,折服了我们每一个的内心,心学就是心学。懂得了心学,财富不求自来,福报不求自到。感谢李教授!

21、阳明先生被贬职到龙场,没有政治新星的光环,没有诗歌唱答的浪漫,没有父慈子孝的温情,只有野兽出没的潮湿山洞,生死只在一念间。就是在如此情境下,阳明先生一跃而起,他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己苦苦追寻的道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中。原来,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良知。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一定能够顺从天理,依道而行。

2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以心为体并不是指以人的意识(心)去构造外部世界或物理世界,它的实质内涵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意义,乃是因人(包括人之心)而呈现。换言之,世界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但是,它的意义呈现却离不开人。

23、圣贤之心,如明镜一般,毫无偏狭,因而能够清清楚楚照见外界事物的善恶,直达事物本质,可以做出清晰公正的判断!

24、最后,让我们从阳明先生“侃去花间草”的一则小故事中再来体证“心即理”:

25、“心即理”是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的亲身体证。

26、    阴阳心学,精神的食粮。听了老师的授课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有了新的感悟,做为邮政人,要用充满责任感和善意的言行,唤醒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将责任与感悟活学活用到我们的工作中,让思想是财富的源泉得到验证,让聊城邮政腾飞有了保证!

27、●回复:p2 →PIS整体案例(餐饮/会所)

28、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29、心外无物,内心没有觉知到事物时,同归于寂;心外无理,天理只存于我的内心,每个人都有良知,不必外求!心即理可以实现人格独立,自信!

30、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31、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32、中华经典、圣贤思想告诉我们的,是正知正行。

33、  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大众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认可书本上、讲堂上的道理,但离开书本和讲堂后却难以躬行践履。“知行合一”其实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而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用来敬老爱亲,用来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34、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35、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

36、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又指形成人物之别的内在因素。

37、    祝聊城邮政心想事成!!谢谢李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38、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39、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40、责编|海平老师  审校 | 文平  朗诵 | 宋凯强

41、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42、按王阳明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孝亲、敬兄的意识,那么“兄”和“父母”对他而言就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体,而非具有伦理意义的对象。只有真正具备了伦理意识,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之道德之“心”,相关的对象才会呈现出伦理的意义。

43、人生真相,不是人们轻易能够体证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无用的大道理。

44、     对地球的关爱是第三方面,必须不能离开第四个方面,就是整个天的问题,就是程颢提的天理的问题,天理的问题直接牵扯到了阳明学说中在世界其他地方讨论特别多的,就是孟子“四端说”的恻隐之情,就是“仁”,仁爱的“仁”,这是一个普遍的爱,但它是有分殊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步骤。这样的一种思维和现在市场经济,以西方的启蒙以来的思想为主导的这些价值。最后一点,应该如何应对?

45、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

46、“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

47、    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同的权利大家认为是不可丧失的,所以责任和权力这个中间是?,只有礼没有法,只讲人治不讲法治,我们的社会没法维持下来。同时,假如我们过分地强调和谐而放弃了个人尊严,甚至对社会提出批判(的权利),那是不行的。所以我最后只讲一点,就是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天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恻隐之情,这些所有的价值在良知之中,他都是良知所照到的光芒,良知是光是热,它的光芒照射的中又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又深层的自我反思的,谢谢。

48、在没有达至良知时启用良知,那么你能启用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也不能持久。

49、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50、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51、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生俱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过恶,非常痛苦,这是你的是非之心在起作用。

52、    今天的课程的确震动了内心!!知行合核心在于提升知的境界。对市公司部署落实不到位,是因为知的不到位!支局工作落实不好,也是县局没有让支局真正的知!只有知的境界提升了,才能产生行的内生动力!!!

53、后来蚂蚱跟青蛙做了朋友。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青蛙说:我要回去睡觉了,明年春天见。这次蚂蚱不解,问:什么叫明年?什么叫春天?蚂蚱只有几个月的生命,这就是它整整的一生。

54、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55、“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人自身有道德体认、辨别是非的能力,天性中有向上向善的本能追求。

56、有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圣人之心,则呈现圣人之道,就妙用无上的仁爱、无量的智慧、无限的胸怀和无穷的能量等等圣人之德,则成就圣人之事。

57、但是,良知人人具备。我们都可以听到内心深处的良知声音。

58、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59、      很多人认为这样说来就把阳明的知限制了,就讲得太近,真正的真知是非常难的。确实如此,但不能这样说,因为你还要了解到阳明的主体性还有所谓的穿透性,这个穿透性就是对人的全面的了解,人作为一个绝缘的个体做不到,而是一个向外开放的河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和其他的河流进行沟通。因此这种体认是一种体验。他是有经验的,但不同于一般人所了解的通过耳目直观得到知识的经验,他是一种更深刻的转化能力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和他人有密切关系。所以个人在阳明思想中间是一个关系网络中心点,他对中心点的本身就有关系性,有沟通性,有传播性,而且他逐渐的以个人扩展和其他的人,和家国天下,和治乱世间,乃至天地万物都能对应起来。

60、有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能人之心,则呈现能人之道,就妙用深厚的仁爱、圆融的智慧、豁达的胸怀和强大的能量等等能人之德,则成就能人之事。

61、一句话来回应这样的考验。假如“致良知”是一个普世价值,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而它的涵盖面包括自我,包括社群,包括自然,也包括天理,它除了重视理性以外,必须要突出恻隐之情,也就是所谓的同情。同情的观念现在在世界各地谈得非常多,西方的思想家已经谈到了。如果只是一种工具理性,而没有同情,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为一种机械宰治的科学主义所控制,没有目的理性,没有沟通理性。

62、格物致知。不断格物,存天理去人欲,清扫心灵灰尘,让心如明镜,灵明即知。这样就达到存养天性,充盈良知的目的。

63、阳明之世学界已连言陆王,而将陆王统称为心学者,似始于清初理学家汤斌。

64、  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受惠于阳明心学,如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大师熊十力主张“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练”,他自己也说,其哲学体系中的“仁”“诚”“本心”“本体”等范畴就是阳明所讲的“良知”。

65、    做的不到位,源于知的不到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指导支局落实好。

66、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67、换个角度来说,假如杂草果真妨碍了正常的行走,当除则除,也无需挂碍。所以,依照天理去做事,没有私心私意的时候,即是善;假若私心作祟,有了个人的好恶,便是恶。

68、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69、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70、    老师一天用心、用情的授课,使我感受颇深三点:

71、有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士人之心,则呈现士人之道,就妙用朴实的仁爱、实用的智慧、厚实的胸怀和充实的能量等等士人之德,则成就士人之事。

72、●脸上有个养生丹,每晚睡前捏一捏,调节全身气血,大病小病都赶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