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1、《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2、《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3、矜,自夸、自恃。长,长久。-说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
4、高中教材配套教案:《老子》四章配套教案(可下载)(老子四章)。
5、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6、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四章)。
7、《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8、此章阐述“有道者不处”的6种处世行径的危害,表达老子谦恭柔顺、遵依自然的处世态度。“企者”“跨者”急功近利,随意改变生活本来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浮躁自夸、轻薄骄傲,自然难以成就事业、受人敬重。
9、课文总结: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10、踮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11、踮着脚的人不能笔直地站立,迈着大步的人不能行走,显露自己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得到彰显,自吹自擂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得到长久/不能得到尊重。(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12、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13、此章分两层。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前,一分为二。
14、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15、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1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7、⑤故有之以为利:宾语前置句,故以(有)为利,所以把“有”当作是有利的。有,此处是名词,指“有”这件事。之,宾语前置标志,不翻译。以,介词,把。为,当作。
18、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19、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0、⑬民之从事:人们做事情。民,此处泛指人们。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从,参与(某事)。
21、③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22、④凿户牖以为室:省略句,凿户牖以(之)为室,开凿门窗用它建成居室。户,门。牖,窗户。
23、庄子哲学不同于老子,其道的实现途径完全在于个人。当个人与道相吻合,那么最低层次是可以在社会中处于自然有利的地位,更高一些是可以突破个人形体生灭的束缚,最后达到完全的无限的逍遥,因此,《庄子》重在个人。
24、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25、⑤自伐者无功:宾语前置句,(伐自)者无功,自吹自擂的人不能建立功勋。伐,自夸、自吹自擂。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
26、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27、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8、⑫是以圣人无为:是以,所以。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
29、(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何健)
30、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后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
31、⑲复众人之所过:弥补众人所犯的错误。复,弥补、补救。之,结构助词,的。过,过错、犯错误。所过,此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犯的错误。
3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33、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作品简介与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4、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睿智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足的人是富有的,能持之以恒的人是有意志的。不离失适当位置(本分)的人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人活得长久(才是长寿)。
35、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课件(15张PPT)
36、分析示例:寓言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往往如果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命运的转机的时候。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仅仅从市场实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事物的价值往往不是仅看事物本身,而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拥有者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让他的优点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水平。
37、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8、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39、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0、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41、(教材研读)《四章》与《五石之瓠》比较阅读PPT课件
42、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43、答案:踮着脚的人不能笔直地站立,迈着大步的人不能行走。老子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说踮起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短期看是有效的,但是并不能持久。老子意在说明欲速则不达,做事应当有度,应当顺其自然的道理。
4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第二十四章)
45、qíānyìchí,qíwèizhàoyìmóu。qícuìyìpàn,qíwēiyìsàn。wéizhīyúwèiyǒu,zhìzhīyúwèiluàn。hébàozhīmù,shēngyúháomò;jiǔcéngzhītái,qǐyúlěitǔ;qiānlǐzhīxíng,shǐyúzúxià。wéizhěbàizhī,zhízhěshīzhī。
46、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47、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
48、《道德经》来历: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驾临。尹喜很敬佩老子,就想设法留住老子,让他留下一部著作才能离开。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49、课文总结: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50、我们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却无法战胜我们自己的懦弱,我们的脆弱,我们的欲望。而这些自己本身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
51、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52、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53、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54、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55、能抑止贪欲知道满足的人,他才是真正的富有。
56、②跨者不行:跨,迈步,越过。不行,古今异义,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允许、不能够。
57、分析示例:“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待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略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行,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58、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要顺应自然,无为,无执。故无败,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