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简介
1、比对巴金的《我的弟弟》与已见的“Mia Frateto”中译文,人物、情节和结构等完全相同,特别是“弟弟”的年龄是11岁,这也是笔者“第一反应”是译自“Mia Frateto”的理由,但仅凭这些仍不足以确定。因为从理论上说,也可能“改写”自《我们》,朱银宇在“金文”的“编者附注”中也提到这一点。
2、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1868生于俄国下诺夫哥罗德。曾先后五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戏剧《小市民》《敌人》等。
3、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4、为了让这篇经典童话更加生动,我们邀请到资深插画师、《儿童文学》金近奖优秀插画奖得主赵光宇为绘本《长生塔》绘制图画。他用充满浓郁中国风和灵动童趣的画面重新演绎经典,为家长和孩子呈现出如动画电影般的视觉盛宴。(巴金的简介)。
5、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6、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7、“李文”说到的“Mia Frateto”两种中文译文,先见到的是顾钟锦的《我的弟弟》,载许善述编《巴金与世界语》(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我的小弟弟》是杨令德译的,发表于1933年9月3日《绥远民国日报》副刊《十字街头》。“Mia Frateto”的中译文“为全集遗漏”,应该是编辑《巴金全集》时,尚未见到或发现这两篇中译文的缘故。
8、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9、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志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10、小说《我们》写于1931年9月,“Mia Frateto”发表于1933年7月,可能写于这年巴金南下旅行初期。半年多后的4月27日,又 将“Mia Frateto”译 成《我 的 弟弟》。由此看来,《我们》前后经过了从中文“改写”成世界语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又编入《光明》集和《控诉》集,说明巴金是十分“看重”这篇小说的。
11、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是中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宦家庭。
12、广元山高林密,云雾深处常有虎豹出没。一天夜里,广元山区有一个猎户抬来一只老虎,带着一脸惶恐地对老爷讲,他进山打猎,只想猎狼、豹、狐,却不想误杀万兽之王,未存心打虎,不敢冒犯虎威,怕虎对他报仇,没想到竟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没办法,才把死虎献给“父母官”以减轻罪过。巴金的父亲甚为感动,给了猎户许多钱,留下了这极不寻常的礼物。后来,死虎在衙门里躺了一天,才被剥了皮肢解。从此后,小巴金的父亲便多了一张虎皮作椅坐垫,而且常常有人到巴金家中要虎骨粉泡酒当药吃。最后,只剩下虎的头骨放在桌上,有时小巴金的眼花了,会恍忽地以为是一只活虎来了,吓得他尖叫着连连后退。三十年后,巴金还记得小时候在广元见过老虎的老虎骨形状和猎人说话时的惶恐表情。他回忆说:“老虎死了后,还能使人害怕、受人尊敬,象老虎这样的猛兽,值得热爱……”
13、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14、《新文学》杂志1935年第二期刊发的《我的弟弟》。
15、本书收录了《乡村》《对话》《老妇》《乞丐》《处世的方法》《世界的末日》《一个东方的传说》《最后的会晤》等散文诗。52首短短的散文诗,有的哲理无穷,有的文思巧妙,《门槛》《鸽》等名篇脍炙人口。
16、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17、《鹰之歌》,作者刻画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形象:革命者的英雄形象(鹰的形象)和自私保守的市侩形象(黄颔蛇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两种人生哲学:黄颔蛇在生活中只求个人享乐,卑微、庸俗,充分地享受目前的“又暖和又滋润”的生活,它不需要生活有任何的变革,更不需要什么斗争。与蛇相反,鹰却是积极向往行动,渴望改变现状的革命者,他认为生活就是战斗,为自由而战,就是最大的幸福。
18、张秋芸,女,中小学二级教师,县语文教学能手。曾获县语文青年教师优课比赛一等奖、县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曾获得过县政府嘉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19、1986年10月,巴金连续用三封信“申明”他的意见。巴金在信中写道:“我想谈谈故居的事,一直没有工夫写出来。我的意思就是: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关于故居的事就这样说定了。不修旧宅,不花国家的钱搞这样的纪念,印几本《选集》就够了。”
20、《蜂湖》:(斯托姆的《茵梦湖》,本书译作《蜂湖》)伊丽莎白和来因哈德是一对儿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他们从小便在一起玩耍,在野餐会时结伴去找草莓……后来来因哈德要出门去上学,伊丽莎白还会给他寄去信和圣诞甜饼。来因哈德在求学时曾经回家一次,临走前同伊丽莎白做出了等他回来的约定。可后来伊丽莎白还是嫁给了别人。多年后,伊丽莎白的丈夫邀请来因哈德去他的庄园做客,来因哈德才知道伊丽莎白是在母亲的要求下才另嫁他人。可两个人的感情已经永远的错过了。
21、“从前有一个皇帝”,父亲总是这样地开始讲故事。
22、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3、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
24、《长生塔》用童话的体裁讲述了一个朴素正义的道理:任何暴虐残忍的统治都将注定失败。在《长生塔》中,皇帝看似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可是衰老和死亡不能让他例外;“贱民”看似非常弱小,任人奴役,但他们凄苦的歌声可以让皇帝无比恐惧。长生塔最终倒塌了,因为正如故事中所言:“沙上建筑的楼台从来是立不稳的”。
25、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26、《夜未央》(波)廖·抗夫,(俄)克鲁泡特金著
27、《草原故事》是高尔基的早期作品,色彩浓艳,笔触醒目,极具民间风格,令人过目不忘,收入了高尔基的11个短篇。所选篇目均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阶段(1892~1899)的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显著特点。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艺创作的使命是唤醒和推动人们追求光明和理想,其作品表现出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28、巴金有没有翻译“Mia Frateto”,其本人未曾提及,“李文”也未提出这个问题,巴金研究文献则无现成答案。“金文”刊布的 三 种“Mia Frateto”中 文 本,笔者在见到“金文”前已读过。当时的第一反应,刊于《金城》的《我的弟弟》就是巴金自己翻译的中译文。“金文”“初步推断”是巴金的中译本,笔者在这里简要地给出自己的分析,再试以确认。
29、而他也能投身时代浪潮,随着时间的发展写出不同风格的著作,从而紧紧抓住时代精神屹立不倒,相比较很多在民国时出名几年、十几年就消散的作家,他的作品常青长驻,也许就像他所言:“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那般,将自己投身于写作之中,从而换来了大众对他的喜爱和“人民作家”称号的认可。他的一生,是用写作来展现时代给予的馈赠,再让时间把它流传下去,影响乃至教育后人。
30、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1、《我们》写于1931年“一八事变”十天后的9月29日深夜,是较早出现的一篇抗战小说,描写了一个13岁的孩子由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恐惧,恳求哥哥杀死他的故事。巴金作于同一时间的新诗《我说这是最后一次的流泪了》与《我们》刊于同期,则是一首较早的抗战诗,至今还有人在纪念抗战胜利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
32、巴金的第一篇世界语作品“En La Malluma Nokto”,在 他1993年3月13日复许善述的信中说是“随意写出来的,不曾有底稿”(刊于《巴金与世界语》)。巴金这里所说“底稿”,指作品的最初形态。那么,“Mia Frateto”有没有“底稿”呢?答案也在巴金的这封信中:
33、巴金在少年时代就喜欢斯托姆的小说,学习世界语时曾背诵过世界语译本,外出旅行时常带着斯托姆的书,“有空就拿出来念几段,我还可以背出一些”。在抗战期间,他翻译了这些作品,并表明:“我不会写斯托姆的文章,不过我喜欢他的文笔。”
34、巴金的童话故事,写的虽然是古代的生活,但它们无不在反映现实。《长生塔》写于1934年冬,巴金在其中讲述一个暴虐荒淫的皇帝,想要长生不老,永远作威作福,用武力驱使老百姓为他建造一座二十二层高的长生塔,“贱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很短的时间内为皇帝建起了高塔,塔中装满了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然而,当皇帝登上塔的最高一级,塔轰然崩塌了,长生塔成了埋葬皇帝的坟墓。
35、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另一个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36、《寒夜》写的是1944年~1945年的所谓“战时首都”重庆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的家庭,母亲与妻子中间的隔阂和经济的压迫造成了家庭的悲剧,妻子走了,丈夫害肺病死了。等到妻子回到重庆,婆婆已经带着孙儿搬走了,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男主人公断气时,街头锣鼓喧天,人们正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
37、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38、巴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先生也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的儿童题材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多篇作品也进入中小学语文课堂,为孩子们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