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书
1、(11)见WernerJaeger:《Paideia:希腊人的文化理想》第二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本,104页、161页、170页。
2、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RobertFaulkner,波士顿学院政治科学系教授
4、1月22日晚上20-21点参加第二次的探讨会。(苏格拉底的书)。
5、Guns,GermsandSteel:TheFatesofHumanSocieties《枪炮,病菌与钢铁》
6、公共图书馆职能:一是信息保存及传承职能;二是社会教育职能;三是情报传递职能;四是促进阅读职能;五是休闲娱乐职能。
7、杨博| 杨栋| 赵培|福柯 |张强|汪德迈
8、对定义的寻求使得苏格拉底的使命具有了更加确定的内容,而他所谓德性与知识的同一亦即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尽管这尚且不足以使他摆脱招致各种批评的可能。定义问题的提出本身即是巴门尼德本质主义传统的恢复,并且使他的基本努力方向保持是理智主义的,亦即是世俗的而非是宗教的,他之所谓神不过是等同于他所追求的最高智慧,只是相对于人的“无知”而言的。他的理智主义倾向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们在道德上的一切缺失都根源于人的理智的尚不充分的开发,因而弥补缺憾的唯一道路就是关注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如后来基督教所要求的那样把自身的全部生活都投入到神的怀抱中去这一点已预示了后来柏拉图“回忆说”的提出,但本身并不应该被视为“回忆说”。在此,所谓“关注灵魂”并没有比他的“自知”原则具有更多的内容。根据现代哲学者的研究,从荷马史诗开始的希腊文中的“灵魂”(psychē)一词就是用来表示人的“自我”的,或者说是人们自我认同的承载者(thebearerofpersonalidentity),也可以说是肉体背后的“真我”(trueself),而情感又往往是在此“真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关注灵魂与“自知”是等同的,而苏格拉底以对定义的强调削弱了灵魂在情感方面的含义(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也就是非理性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合乎理性并且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概念,从而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中的“自我认识”(self-knowing)传统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灵魂的主要功能即被描述为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而苏格拉底又使之成为道德责任的最终承载者。二者对灵魂不朽的共同看法与其说是神秘主义,不如说是其理智主义诉求的自然结果,其哲学上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其宗教上的意义。据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哲学的提出恰切地标志着哲学由自然向自我的完全转变,而哲学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离随之宣布完成。在此意义上,苏格拉底的降临确实如同葛斯里指出的那样形成了“希腊哲学史上的一道瀑布”。(32)
9、(2)苏格拉底与对方达成临时一致,提出命题q(比如“勇敢乃是明智的忍耐力”〔《拉克斯篇》192d)〕以取代p,但苏格拉底并非要证明q,而是要以q来使讨论继续;
10、课程时间:1月15日/1月22日/1月29日/2月5日 /2月12日(每周六晚20:00-21:00)
11、陈来 |刘玉才|施仲贞 | 孙国柱 |赵团员
12、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经写道:“我向你们保证,有一种治疗灵魂的医术。它是哲学,不需要像对身体的疾病那样,要到我们的身体以外去寻找它的救助方法。我们一定要使用我们所有的资源和力量,去努力变得能够治疗自己。”这正是苏格拉底通过他的街头哲学想教给他的同胞的。他会跟他在城中散步时碰到的任何人开始谈话(雅典的居民并不多,所以大部分市民都相互认识),去发现那个人相信什么,重视什么,他们在生命中追求什么。
13、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4、内容简介:作者色诺芬(约前430—约前354),苏格拉底的弟子、古希腊历史学家。本书是色诺芬所写的一本纪实传记,他在书中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着重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正义、幸福和德性等问题的看法,为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行为做了辩护。雅典人对苏格拉底提出了两项指控,也就是不信城邦的神和败坏青年。色诺芬在书中记述了苏格拉底的虔敬,以及苏格拉底的为人,从而论证了加诸苏格拉底的罪名之不实。
15、赵争 |王子今|刘紫云 | 陈泓超|石立善
16、1月29日晚上20-21点参加第二次的探讨会。
17、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8、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
19、邮 箱:3480562307@qq.com
20、2居鲁士及其友人:克勒阿尔科斯、梅侬、普罗克色诺斯、克色尼阿斯和帕西翁
21、你是否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些问题:中国文明数千年时间站在世界前列,怎么会在短短不到100年里就变成落后的“野蛮人”?南美印第安人能够创造出如此先进的天文历法和建筑,但是却被区区168个西班牙人征服?
22、(24)比如《拉克斯篇》192a~b:“我将人们能以很短的时间完成演讲或竞走的能力叫作快捷。”《美诺篇》76a:“形状就是物体周边的界限。”等等。
23、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
24、第4周: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第十六章)
25、他说,他认为“省察自己和他人”是“最高等级的善”,“每天都要讨论这种善”。他说,大部分人终生都是在梦游,从来没问过自己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么做。他们吸收了他们的父母的价值观和信念,或者他们的文化,毫不质疑地接受了下来。但如果他们刚好吸收了错误的信念,他们就会生病。
26、我改变了我的信念,这又改变了我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我的价值观某种程度上得自我的社会。但是我不能责怪他人或我的文化,因为是我每天选择接受它们。苏格拉底宣称,“照料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哲学的教导——心理治疗的艺术,它源于古希腊人的“照料灵魂”。应该由我们来省察我们的灵魂,裁定哪些信念和价值观是合理的,哪些是有毒的。在这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我们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医术。
27、1月15日晚上20-21点参加第一次的探讨会。
28、(3)喜剧中对苏格拉底的典型描述是:不务正业、生活潦倒、衣衫褴褛、研究自然哲学和修辞术、受到一帮青年推崇、口才极好、善于辩论(诡辩),等等。一位喜剧家阿梅普西亚(Ameipsias)还如此讽刺苏格拉底:“在那极少的几个人中他最出色,而在我们许多人中则愚不可及。”(见T.Gomperz:《希腊思想家》(英译本)第2卷,93页)这里“极少的几个人”显然指苏格拉底的拥戴者和追随者。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想象苏格拉底这么一位复杂人物注定要受到所有人的拥戴。即使到了希腊化时代的后期,对他存有恶感的也不乏其人。西塞罗就曾提到他的老师、伊壁鸠鲁派的芝诺说苏格拉底乃是“阿提卡小丑”(Atticbuffoon)(参见Zeller:《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学派》(英文本),63页注释1)。
29、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30、苏格拉底哲学核心的乐观信息是,我们有能力治愈自己。我们可以省察我们的信念,选择去改变它们,而这将改变我们的情绪。这种能力是内在于我们的。我们不需要向教士、心理分析师或药理学家下跪,去祈求救赎。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随笔作家蒙田说得很好,他说,苏格拉底“为人性做了一件大好事,指出它可以为自己做多少事情。我们都比我们自己以为的更富有,但我们学到的是要去借、去乞求……而自在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教条。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我们身上都有,他教了我们如何去找到它,如何使用它”。蒙田是对的:我们都比我们自己以为的更富有。但我们都忘记了我们身上的力量,所以我们总会去别处乞求。
31、(1)谈话对方提出一条命题p(通常是当时流行的意见,比如“勇敢就是灵魂的一种耐力”〔《拉克斯篇》192d〕,“公正乃是强者的统治和优势”〔《高尔吉亚篇》483d〕,等等),苏格拉底很快即以反例证明此条命题不成立;
32、(6)参阅ErikOstenfeld:《理念、质料与灵魂》,海牙:MartinusNijhoff,1982年,第一章。
33、附录一为什么色诺芬是“叙拉古的忒弥斯托革涅斯”?
34、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大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苏格拉底的“申辩”——“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什么,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看来我在这一小点上要比他智慧,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35、素痴 |刘威志 | 刘勇强|孙玉文| 杨逢彬
3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5R9ceXiW9eZPkpiLopprA提取码:tevp书名:回忆苏格拉底
37、(23)见《高尔吉亚篇》454d:苏:如果有人问,“高尔吉亚,是否存在错误信念与正确信念这样的东西,”我猜想你会回答“是”。//高:当然。//苏:那么,是否也有假知识与真知识之分呢?//高:不会有的。
38、(30)关于psychē概念的含义,CharlesKahn在其《赫拉克利特的艺术与思想》(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126~127页)、MarthaNussbaum在其《赫拉克利特的Psychē概念》(载《智慧》〔Phrohesis〕杂志Vol.17〔1972〕,1~15页)中都有详尽的考察。
39、在1月14日21:00前完成个人Reflection。
40、• 历史、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专业前沿知识
41、本书第一章以“认识你自己”为主题,重申苏格拉底“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这一观点,强调了价值概念在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人一旦用价值的观点来看世界,就可能将自己向精神生活的状态推进。如果我们被现实生活所拖累,为物质而物质,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精神的状态,过有价值的生活,这必然会导致人沦为动物一般的存在,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
42、百度百科-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的16种方式
43、在第四章中,作者让我们挑战传统,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我们必须逃离假象的洞穴”。既然要破除长者的权威,那么世俗当中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就有可能是谬见!作者通过洞穴比喻,说囚徒在牢里的时候看不到外面,外面有人在走路的时候投影投在了墙上,那么每一个看到投影的人自以为看到了真实的东西。他用这样的比喻告诉我们,每天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假象当中,这样的比喻诱导人们去思考现实生活背后的真理,引导人们向精神生活当中进一步迈进。
44、在1月28日21:00前完成个人Reflection。
45、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6、——RobertC.Barlett,波士顿学院希腊政治研究所
47、当然,这一程式只是一个“标准的诘问法”(standardelenchus),大多数对话尤其在第4步不能满足这一程式,而即使提出了“A乃是对B的知识”这样的结论,对手也难以真正明了这里所谓“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知识。因而,柏拉图早期对话的典型结局是一种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茫然(aporia),因而是否定性的而非建设性的,以致我们只能在苏格拉底那里发现一种对知识的要求而不能发现他十分肯定的立场。这样,苏格拉底往往是从其否定性的开端走向一个更有力的否定性(或挫伤性的〔frustrating〕)结果,其寻求道德的确实水准的努力至少在表面上给人一种怀疑主义的印象。在此,他所宣称的“无知”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虚怀若谷,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无知”的断言。“智慧(sophia)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philosophia,亦即哲学)这类词倒是很适合于人。”(20)因而,苏格拉底所给出的信息就不是要人们采取某种学说来作为行为的指引,而是要人们采取一种特定的态度,以自身理智的谦恭去发现如何生活的准则。在此,苏格拉底实践中的神学倾向是清楚的,而迈耶尔(HeinrichMaier)将柏拉图《申辩篇》29d~e中的一段话称作“苏格拉底的福音”(21)也就显得非常贴切了。
48、理解苏格拉底的贡献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他对所谓德性概念的执着与强化,这一点在另一方面亦可以使我们对“苏格拉底是谁”或者“历史上真正的苏格拉底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者“我们是否有可能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做出恰当的区分”这样的问题得出较为合理的解答。从近代希腊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Diels开始,苏格拉底即被当作一个“未知的X”(1)来处理,而给这个X取何值则一直是人们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显然在于我们将把X这个变量置于什么样的“方程式”之中,因为不同的“方程式”势必使我们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除少数极端的论者,如阿斯特(G.A.Ast)、迈耶尔(H.Maier)、克罗斯特(A.H.Chroust)等人大多数论者都至少承认苏格拉底是作为哲学家而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痕迹的,而造成那些极端论者的观点的因素乃是他们既忽视了柏拉图的全部记述,又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同时也忽视了包括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与军事家色诺芬的记述。事实上,只要多加努力,我们可以在这诸多的“苏格拉底”之间找到描述一个统一的苏格拉底的线索。
49、(31)参见亚里士多德《大伦理学》1182a20:“他(苏格拉底)使德性成为知识的一部分,这就消除了灵魂的非理性成份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特征。”
50、(1)对苏格拉底事迹的最早记述见于他的同代人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以及其他几位较不重要的喜剧家的作品之中而这些对苏格拉底形象非常不利的描述主要是由于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看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故意歪曲或无意误解,但仍然具有相当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51、(22)参阅GerasimosX.Santas:《柏拉图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哲学》,伦敦:Routledge&KeganPaul,1979年,106~107页。
52、(27)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