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及解释
1、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翻译)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3、(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孔子名言及解释)。
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孔子名言及解释)。
6、孔子语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
7、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8、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9、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10、(翻译)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11、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2、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13、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4、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15、本题属于综合分析哲理类题型,对于孔子这句话,大家首先要理解准确,这是答好题目的基础,可以从中得出中心论点。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德修养浅薄却占据高位,智慧有限却要自作聪明地谋划大事,能力有限却要不自量力地承担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所以答题时我们更多要从胜任力谈。考生可以从干部选拔任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来谈,也可以从“自身要有准确认识、不能自视过高”来谈,还可以从如何提高胜任力来谈。
16、(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7、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18、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19、别人不了解我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0、孔子语录: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21、结合公务员工作,论述选人用人和自身能力建设上的启示意义。
22、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24、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25、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6、(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8、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华夏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9、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0、(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31、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32、(翻译)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33、孔子说: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孔子语录及译文原文
34、(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35、(《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36、《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37、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3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9、·君子谋道不谋食。(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40、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41、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4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43、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44、·朝闻道,夕死可矣。(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45、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46、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
47、(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49、(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50、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51、·割鸡焉用牛刀?(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2、(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教育的要点是开始于诗教,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54、此成语出自《论语》(TheAnalects),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意为以善报恶。很多人指责孔子这个道德要求过于高高在上,无法达到。其实,这是对孔子语录的曲解。
5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5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8、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59、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60、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61、释义: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62、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人生大全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的名言名句及语录翻译集锦从孔子的经典名言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6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逝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4、(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6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66、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
6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出处)《论语·尧曰篇第二十》(译文)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6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69、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70、(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71、(翻译)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72、(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73、“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每一个城市和村庄,美国人都哈哈大笑着彼此搭讪,‘你知道孔子语录不?’”
74、(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75、孔子语录: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76、(翻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77、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78、(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高下,合群而不拉帮结派。”
79、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广泛地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有所领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识。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8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君子与人和谐,但不一定要求观点相同;小人追求观点相同,但不一定和谐。
82、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83、·德不孤,必有邻。(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8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85、(翻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8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87、(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88、时代广场售卖印有“孔子语录”的床单。美国流行歌手盖伊·隆巴多(GuyLombardo)也录制了一首名为《子曰》(ConfuciusSays)的流行歌曲。
89、还有网友分析马斯克这是在嘲讽对方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喜欢袖手旁观。
90、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1、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大都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解释为“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9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93、(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94、(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95、(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96、此话一出,中国网友纷纷挠头,中国有这谚语?
9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98、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