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言翻译
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2、(出处)《孟子·尽心下》译文: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3、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4、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5、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庄子名言翻译)。
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7、——《庄子·知北游》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名言翻译)。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译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沉迷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或国家消灭。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11、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2、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13、“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14、翻译:真正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自觉像有缺点似的;真正有盛德的人,不自以为道德清高,自以为还欠缺什么。
15、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16、译文: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7、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18、白话释义: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21、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2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24、言无定型,有些人很爱说话,别人可能嫌其多话,也可能欣赏其多话;有些人不爱说话,有些人可能欣赏其沉默,也可能嫌其笨拙。
25、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实之蕲生乎!----《逍遥游》
26、庄子这个“指”很简单,就是指头,这一段讲什么呢?讲逻辑,讲论辩。有关论辩,我们晓得一定有五样东西,以因明来讲,有所谓宗、因、喻,另加上正合、反合。以指喻指这个“喻”是比喻,印度因明非常注重比喻,西方逻辑并不讲。
27、解读:自以为聪明的人,是不够聪明的人;自以为有德的人,是不够有德的人。人生所拥有的都是有限的,以无为有,才是真有,以有为有,还不是真正的有。
28、译文:相濡以沫虽感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彼此互相忘记,畅游于江湖之中。旨指在无爱婚姻中苦苦挣扎的男女,他们真的不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于道路。
29、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30、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3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 庄子名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3、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3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3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36、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37、(释义)正人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带任务功利色彩,淡的像水一样,于是就成为真正的朋友,取得对方的信任。
38、译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40、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41、译文:意思就是既然拿这没办法,就当成命里注定好了的安然接受算了.喻指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残酷,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4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43、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44、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45、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46、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4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48、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49、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50、所有宗教的教主,都很会用譬喻。最善于用譬喻的是释迦牟尼佛;其次是基督教的《圣经》里头,很多都是用譬喻。
51、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52、)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