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荀子语录经典(摘抄好句39句)

荀子语录经典(摘抄好句39句)

荀子语录经典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3、战国·荀况《荀子·解蔽》。患:毛病。蔽:蒙蔽。一曲:局部,指认识上的偏见。大理:指涉及全局的根本道理。这两句大意是:大凡人的毛病,都易于受局部偏见的蒙蔽,而不明白关系到全局的大道理。人的认识,由于受到视野和宴践范围的局限,或由于个人认识上的偏见,大都易于被局部的小道理所蒙蔽,而看不到、认不清全局的大道理。这两句可用于劝诫人们不可囿于一曲之见而认不清大理。

4、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应该给予发掘。

5、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荀子语录经典)。

6、1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的荀子名言大全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7、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8、学习态度: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12、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1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4、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15、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於声音,形於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

1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8、而敦悫纯信,用心怯言,则谓之窭。守法固,听令审,则谓之愚。敬上畏罪,则谓之怯。言时节,行中适,则谓之不肖。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19、荀子强调实际行动,而非“坐而论道”。在自强不息的行动中,才能获得真知,发掘自己未知的潜能。

2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1、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3、说明对人的考察应当重视其内心与做事的方法,而不应该停留在外表的体貌特征上。

2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6、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27、《论语》中孔子讲“君子不器”,是针对古代士阶层的,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有具体的作用,君子在位,可以管理操作器物的人。

28、越是自己擅长的东西,越容易让自己栽跟头。所以,我们即便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也不应自以为是,恃才而骄。人生之路,坎坷多艰,若想安稳地走下去,我们一定别忘记学无止境这句话,恒常观察自己的心态,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29、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30、学习是一件需要耗尽终生的事,请你永远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学习知识,但更要学习做人。学无止境。

3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33、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34、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3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经典语录

36、不登上高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学问的博大。说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活在世上要去多去接触新的东西,学习新的东西,以充实自己,也就是学无止境。

3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荀子经典语录

38、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