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爱读书的历史伟人(摘抄好句48句)

爱读书的历史伟人(摘抄好句48句)

爱读书的历史伟人

1、  他说:“我感觉语文比数学更重要,数学是对符号的认识,成就的是一个人的局部;语文是对文字的认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整体。”他认为,一个有很强人文素养的人,会“更有力量,更能包容,更柔软,更丰满,也更有发展空间”。

2、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先生到了日本,他随身带着6只皮箱。日本刑警认为孙中山这次来日本一定带了他的刑警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书,非常惊讶,只得据实向上级报告:中山先生的6只皮箱装的不是美钞银元,而是书。

3、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爱读书的历史伟人)。

4、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5、   无论是在青少年求学时期,还是在成为d和国家领导人之后,刘少奇均刻苦读书学习,不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爱读书的历史伟人)。

6、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最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之后,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7、不愿意脚踏实地学习,也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刚愎自用,最后赔了江山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8、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9、  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10、   1960年3月,邓小平批评那种要以毛泽东思想为纲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见,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经济学上是有发展的,但是,讲初期的发展时期的资本主义,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资本论》;讲帝国主义,总还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讲社会主义,列宁和斯大林都有,毛泽东同志也有重要的发展。所以,不能只讲以毛泽东思想为纲学习政治经济学,否则人家问你研究帝国主义以哪个著作为纲,你怎么答复?扯不清楚。当然,对于帝国主义的论述,毛泽东同志有发展,例如关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但是,《资本论》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已经把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解决了。”

11、同是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和项羽完全不同,赵匡胤知道不读书,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他不但自己手不释卷地读书,还要求武将也都要读书。他带头读书的行为,在武将中还起到了表率作用。

12、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3、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14、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

15、4月18日的侦探报告写得很详细:“截至我们现在写信时为止,他的行动很有规律,几乎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覃文省街四十六号、霍尔庞邮局。……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他不时地总是进阅览室,并停留几小时,偶然地要吃些点心,就离开到布莱街金谷面包公司,之后,有时仍回大英博物馆图书馆。”

16、  阅读可以成就人生。有资料显示:喜欢读书的孩子比不读书的孩子成才的概率高5倍。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把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分为四种,依次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把阅读能力排在首位,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17、在日本志士宫崎寅藏的夫人宫崎槌子印象中,孙中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天一有空暇就是看书。有一次,他在宫崎家住了10天,几乎把他们家的全部藏书都看了一遍。1901年,美国《展望》杂志通讯员林奇在日本横滨访问了孙中山后,在3月23日发表一篇报道说,在他当时住的小木屋里摆满了英文、法文的书籍和刊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林奇特别注意到其中有许多英文的军事学著作。

18、  余华的作品很不错,看《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时,我都哭了。当然,把人看哭了的作品未必就是最好的作品,它的好在于让你看得不能再往下看,非得站起来在房间里反复来回地走,才能把内心强烈的情感抑制下去。

19、美国有中小学生阅读标准,有统一分级的阅读体系,同时还列出了不同年级推荐阅读的范文,科学的阅读标准,确保学生阅读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20、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他在重庆红岩村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其中第一条就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同年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对“要则”作出深化和补充,再次强调“必须从专而精入手”。这就是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即读书贵精而不贵博,重在深度而不在广度。

21、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2、  他们认为,这七类书,就像七种食物一样,孩子们必须均衡阅读,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知识养分。四年级文学类和信息类书籍各占阅读的50%;八年级文学类占45%,信息类占55%;十二年级文学类占30%,信息类占70%。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信息类图书的阅读量要持续增加。

23、   这里说的读,是下功夫真读。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间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因为无论对他个人来说,还是对d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当时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发生的一些问题,存在一些思想混乱,通过读它来统一思想,纠正模糊的思想认识。从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他自己带头读,还指定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人组成一个读书小组,与他一起读,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逐章逐节阅读和讨论。

24、   刘少奇特别重视向一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1959年,刘少奇因病休养期间,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之前刘少奇约法三章:一是大家都是学员,一律平等;二是采用座谈方式,各抒己见;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刘少奇谦虚和蔼、虚怀若谷的美德和与别人不断交流学习的精神。在这期间,刘少奇跟大家一起学习,上午读书,下午讨论,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25、孙敬: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26、列宁的重要著作《哲学笔记》就是在读哲学书籍时写的批注和笔记汇编而成的。它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6巴金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

27、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28、囊萤映雪。这个典故由晋朝车胤和孙康而来。车胤和孙康都因家贫得不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想出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车胤晚上抓几十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借萤光看书。孙康借大雪反的雪光读书。俩人后来都学有所成。

29、古人曰:今日事,今日毕。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他们不知道,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爱读书的名人故事篇11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在世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余光中,因为他的文化底子深厚。小说家和散文家中,像阎连科、莫言、张炜、史铁生、韩少功、周国平、迟子建、阿来的作品也都很不错。

32、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33、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4、《实业计划》于1918年开始写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20年出版全书英文本,全书共分为六大计划,其中论证设计了交通通讯、港口、铁路枢纽、港口城市、水力、冶金及水泥、矿业、农业、造林、移民等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具体设想和深刻认识。

35、那段日子,孙中山去得最多的还是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他在那里办过一张为期半年的读者卡。清朝政府驻英使馆雇用的司赖特侦探社提供的侦探报告表明,他在使馆获释后许多时间都是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度过的,从1896年12月3日到1897年6月24日,他至少去了68次。侦探报告留下了孙中山清晰的足迹,1896年12月5日上午11点,孙中山去邮局发了两封挂号信,接着去附近书店选书,再乘车到大英博物馆,在那里读书1小时20分钟。1897年4月9月上午10点半,孙中山到大英博物馆,下午2点去附近午餐,然后再回到图书馆,到下午7点才离开。

36、东汉有一个叫孙敬的人, 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年轻时, 他经常关起门来努力学习, 一个人看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累了就直打瞌睡了。

37、   1976年5月,年近90的朱德读了中央d校顾问成仿吾赠送的由他译的《共产d宣言》新译本后,决定去看望成仿吾。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是把他接来谈谈吧。”朱德说:“为什么要让人家来就我呢?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还是我去看他吧!”21日,朱德亲自到中央d校看望成仿吾,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和鼓励。从中也能看到他对《共产d宣言》的深厚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38、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你把很多萤火虫放在一起,不是是一盏灯吗?于是他去找一个白色的丝绸口袋,然后抓住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然后把袋子的嘴贴在袋子里,挂了起来。它不是很明亮,但几乎不能用来看书。

39、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40、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称赞他:“习医科如他习别的科学一般地勤奋”,他“研究国际法、军事学、海军建设、各种财政学、国政、各种派别的政治学。”由于孙中山广泛涉猎群书,知识较广,同学们给他取名“通天晓”。据说,有一次,一个同学看到孙中山的书桌边陈列着《二十四史》,心里想,这么厚的书籍,孙中山也许是摆在边上做样子的,就随手翻了一页,考验孙中山是否读过,没想到孙中山对他所提的问题对答如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41、万斯同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曾经因为贪玩被家中客人们批评,丢了面子,于是他一怒之下掀翻了客人们的桌子,因此被父亲关进书屋。

42、为了写作《实业计划》,孙中山参考的英文书籍单是经济方面的就有240多种,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著作,如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等。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孙中山才以宏大的气魄、战略的眼光、哲理的深度写出了《实业计划》。他提出了全面构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速发展能源、原材料和本国工业,自觉引进国外资金、人才,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43、最多的人。周祖撰先生曾写纪念钱先生的文章。1950年左右,钱先生在清华任教,当时周先生负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线装书库。周先生回忆说钱先生每周一上午九点左右,提着两手提袋的书来还书,同时借走两手提袋的书。每周一都如此。周先生估算一下,那一年,钱先生借的书,1000多函,20000卷左右。

44、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45、卢梭对此很看不惯,就在他著的《爱弥尔》一书中说,这种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可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一大堆贝壳不知道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去。”

46、据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47、1883年,孙中山到香港拔萃书室读书,第二年转入中央书院,1886年转入广州博济医院学医,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他曾在演讲中说:“我因此于大学毕业之后,即决计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于医国事业。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