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摘抄好句21句)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摘抄好句21句)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

1、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

2、0《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历来为人们所称诵,《江雪》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范曦文把《江雪》列为唐诗一流之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江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柳宗元是杰出的,能写出《江雪》诗的柳宗元更是名留千古……(唐人绝句名篇)

3、  在诗人李白的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碧水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你看!“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4、《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5、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7、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还有李白,同样擅写七绝,《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是中唐诗人李益所写,是中唐水平最高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尽乡愁,不输李白王昌龄。这首诗名为《夜上受降城闻笛》。

9、《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这首诗也是其代表作,诗中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千古名句,朗朗上口)

10、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1、《芙蓉楼送辛渐》便是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代表作,诗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写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故临别所嘱,有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之言。

12、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13、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5、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16、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7、全诗无一生僻字,句句耐人寻味,将戍边将士们那种想归不能归,只能月夜里登高望乡的悲凉之情写到了极致,催人泪下。后世文人十分推崇这首诗,“如空谷流泉,调高响逸”、“高格、高韵、高调”、“何必王龙标、李供奉”……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18、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告别诗。全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中的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19、李商隐选录了七首,最广为人知的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0、晚唐李商隐的七绝成就也很高,这里选他最有句七绝《夜雨寄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