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摘抄好句73句)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摘抄好句73句)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西方哲学(WesternPhilosophy)属于哲学(Phil)的一个分支,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

2、第一种是按否定方式表达,认为,梵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它既超越于人类的感觉经验,又不能用世间一般的逻辑概念、语言来理解或描述;只有把人们在经验中关于它的思虑和说明通通除去,通过不断否定梵有具体性质,才能领悟它的最高本质。例如,在《广森林奥义书》(Ⅲ。8)中,梵被描述为"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粘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这就是所谓"不不说"。梵,既不可感触,不可定义,也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对于梵只能说: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只能权宜地以否定方式表述它的不可表述的本体。

3、做一个思想的先行者,要了解中国哲学的流派,推荐先阅读冯友兰主编《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或者胡适主编《中国哲学史》等等。

4、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空本身也谈不上空,仅是为了听者有可听才说一个空,这个谈不上空的空中,没有任何可存在的。之所以说不存在,不等于说就真的什么都没有。存在不存在,有与无等于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对应不上这个真实的空性,所以无法用人类可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述。 

5、在奥义书中,明显可以看出,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内容。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邬达罗迦,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耶若婆佉。

6、第人死后有5个轮回阶段。人死后,灵魂先进入月亮;再变成雨;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后变成精子;最后,精子进入母胎出生。

7、但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非自然的就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东西是浪漫的,无论这个民族处于如何困窘的地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浪漫“阿Q”,最终总是寿命更长,并能把这种心态传染给周围的人(甚至是敌人),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在平静中的快乐。一个国家被灭掉,胜利者却被同化(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清人入关)在西方人眼里简真是神话。英语成为世界语的原因之是就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而这在中国不太可能,胜利者可能是最终的失败,因为他们将完全失去自己这个种群而成为失败者种群中的一小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象中国人从没有败过,这个,西方人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

8、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中国人认为人有伦理观念,而自然没有,动物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关系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规律比自然规律更广、更深,人类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这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漏洞,即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地排斥到了哲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被西方推崇的自然科学到了我们这里,都被扫地出门、遗忘和遗弃了。这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虽技术众多但却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思想根源之所在。

9、但在西方哲学里,神是主宰一般的存在。他们有个图腾叫上帝。上帝具有超然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类命运。在西方的宗教学说里,人本来就是戴罪之身,只要皈依上帝、真诚忏悔,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原宥,死后可以进天堂。他们为此搞了一种宗教曰基督教或天主教,就是传播这种说法的。而后就开始d同伐异,把不信此教的人斥之为“异教徒”,然后就搞什么“圣战”或“十字军东征”,形成了“神权高于人权”的“特权乱力”。那时候,神权至高无上,教廷也有超越世俗的权力。因为“日心说”等被教廷视为异端邪说,先后有布鲁诺、达斯科里、塞尔维特等思想家被教廷活活烧死。时至今日,美国人依然以“上帝之子”自居,把自己视为代表上帝的“世界警察”,看谁不顺眼就修理谁,甚至不惜大兵压境、大打出手,致使生灵涂炭、国破人亡。

10、奥义书,梵文Upanisad,音译"乌婆尼沙昙",原意为"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在吠陀文献中,奥义书居吠陀、梵书、森林书之后,所以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现存的奥义书共200多种,它们是在长期内出现的,最早的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最迟所见是公元16世纪的作品。据学者们考证,奥义书中年代较早、与吠陀传统有关的不过13种,它们包括:《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由谁奥义书》、《伊莎奥义书》、《石氏奥义书》、《秃顶奥义书》、《疑问奥义书》、《白骡奥义书》、《慈氏奥义书》、《蛙氏奥义书》等。这13种奥义书中,又以《广森林奥义书》、《歌者奥义书》、《他氏奥义书》、《憍尸多基氏奥义书》、《鹧鸪氏奥义书》和《由谁奥义书》6种为最古(约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形成)。

1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以外的其他学术体系,也不是用中国的学术体系取代他国已有的学术体系,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汲取他国发展中的有利经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诉求和发展需要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中国实际、根植中国实践、聚焦中国发展、正视中国经验、围绕中国问题,解释中国发展逻辑,并且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出标识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凝练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着力提升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能力。 

12、哲学(英文: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世界基本和普遍的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3、汉语里的“哲学”一词出自日本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的对“philosophy”的翻译,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里将“哲学”一词以回溯的方式应用于中国思想。1950年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受前苏联影响,对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哲学”一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14、古印度文化的特点是涅槃,想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解决生死的问题。

15、之后,很容易发现原来有些章节是原来就知道的,而且非常赞同的,这就不用看。有些章节是略微有一点新的,通过简单浏览就能理解的,也不怎么需要看。重点要看的是观点不赞同或者不懂的部分,花30分钟去读这部分。第一去找独有术语,只要是作者原创的书,往往里面会有作者的独到术语,借由这些术语来表达最独特的观点,所以这个是你一定要花时间去看的。术语一定要用作者原来的意思去理解,而不要用自己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去理解,要用作者对这个术语的定义去理解它,然后进而理解这个术语背后所传递的独特观点。这是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作者写了那么一大本书,他最最重要就想告诉你我最独特的观点是什么。第三个,读观点的推论过程,作者观点的提出,一定有个逻辑论证过程,这也是重点去看的,以及看这个推论过程能不能说服你。在看推论过程的时候,重点要看图表以及小标题。案例仅需浏览,大段论述过程仅需浏览。一本写作比较好的书,图表以及黑体字、小标题本身就完成了论证过程,如果这个论证过程已经足够说服你了,是不需要再去看案例的。

16、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17、同轮回说密切相关的是解脱说。所谓"解脱"实际上是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或从轮回的世界中摆脱出来的缩语。在奥义书中曾谈到断灭轮回的种种解脱方法,如尊崇吠陀、供献祭品、实行苦行、注重仪式等,但是,奥义书最重"智"(知识),特别是对梵的知识,强调通过对梵的认识,消除对外物的欲望和追求,了解万物的终极原因和自我的真实本性,从而达到"梵我同一"的境界,实现真正的解脱。在《广森林奥义书》(Ⅳ。4)中写道:"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获得解脱"。

18、中国哲学,可能与本人是中国人,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点当局者迷之感。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先秦哲学又以诸子百家为代表,诸子百家又以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为代表。从诸子百家到焚书坑儒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更好的统治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再辅以伦理道德的约束和绑架。其本质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1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20、世界的起源和发展、物质和精神的本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的实在性、人类认识的能力和途径、思维的辩证发展、语言逻辑与实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社会苦难的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对世界影响巨大。

21、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22、第一个是标题。第一一定要看标题,看标题的时间3-5分钟。标题也就是4到10个字,为什么要看那么长时间呢?你看完标题一定要问问自己,作者想透过这本书讲什么,他会怎么讲呢?猜这个作者观点会是什么?以及他会怎么去说服?

23、“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24、(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9ZTB024)、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19TZTSKB005)阶段性成果) 

25、谢伏瞻:守初心担使命为加快构建“三大体系”而奋斗

26、第三个,这个原则就非常关键——一定选择精品。精品的最低要求:作者背景可靠和作者原创。因为看书是与作者对话,如果选择的是一个写作班子那么在你对面的不是真人,他无法形成一个对话过程,对话者本人的水平高低和作者本身的背景很重要,在所讲述的领域是不是投入了足够长的时间、是不是有足够专注的研究。第二是原创。

27、在古代没有比中国地理环境更好的地方了,四周被高山大海阻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28、第二个,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我们不是单向的接收,而是与作者对话(或者称为主动式的阅读),不能只看文字,要想象成作者坐在你面前和你对话。把阅读的过程转变成跟作者的对话过程,作者会抛出观点,你会提出问题,作者会回答你的问题,作者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张并且给出论据,这些论据有的人说服你,有的不能说服你。对话过程第一你要理解作者,充分的理解作者它是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论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第二是扩展自己?把作者的观点、论证方式和原有知识网络挂钩,每读一本新书,你是在增加知识网络的容量,使网络变宽变大。

29、佛教对此的理解基本可分为:小乘都承认心外的事物可以实际的存在,大乘没有一个宗派承认心外有实有的事物。按中观自己的说法,你不能理解中观的解释,可以暂时依唯识的解释,不能理解唯识可以暂时依经部,还不能理解,可以暂时依有部的解释。都是成立的。如果连有部宗的解释都不能理解,此人今世不必学习什么了,等下辈子吧。  

30、其目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科学理性之路。

31、第灵魂不死。每一个人死后,灵魂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

32、一本典型的300页左右的书,合理的阅读时间是0.5小时到1小时,超过这个时间的阅读是无效甚至是更低效的。当你的阅读时间延长到2-3个小时,阅读质量并不会比1个小时高,甚至是在很多情况下是下降的。

33、奥义书是一种哲学类书或对话录,从中可以了解婆罗门教的传统的哲学观点。它记载了众多思想家的学说,内容繁杂,精芜并陈。在奥义书中提到的思想家的名字达百余名,其中有以邬达罗迦为代表的唯物论者,有以耶若婆佉为代表的唯心论者。这些奥义书哲学家,有的出身婆罗门、刹帝利种姓,有的则属于下等种姓。

34、所以对于欧洲和伊斯兰文明而言,和大自然斗争,和人斗争贯穿了整个文明体系,自古至今战争不断。

35、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36、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

37、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38、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

39、新时代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关注新问题、聚焦大问题、把握真问题,统筹发展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冷门学科。要重点建设一批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理论繁荣、增强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一批能有效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开创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通过科学定位、夯实基础、拓展领域、突出优势、创新培植、补齐短板的思路,使基础学科扎实稳固、应用学科更具活力、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冷门学科后继有人。 

40、必须看到,资本主义的主宰是“资本”。“资本说了算”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论它如何调动舆论工具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它的“剥削”本性都不可能有丝毫改变。

41、印度文化不是实用性的,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大致可以算是属于心灵享受性的,或是说非理性的浪漫主义性的,至于这种文化的根源、为什么在西方、中国与印度产生如此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哲学类型?估计可能初期和地理的自然环境有关,后来应该属于于一种习惯性,再到后来则完全是有意识的自然形为了。 「色即是空」是《心经》中著名的一句话,全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历史上对其解释也多如牛毛,个人理解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  

42、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未来也存在,事物是时刻变化的,不存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正因为变化,所以事物没有可静止性,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这里包含有变化、运动的意思。

43、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44、不过,科学本质上也是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对宇宙的认识,这也是为何科学回产生于西方的原因所在。

45、世界的本来是道,大道无形无对、元一象先、无始无终;但是,当世界诞生后,矛盾就成为世界的显著特征,阴阳相生、前后相随、高下相倾、有无相成。所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因此,只要讲哲学范畴,就很难脱离矛盾论。我这里的三对哲学范畴,实际就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三对矛盾。

46、第三道四生。人死后,他的灵魂根据不同的"业"可以分别入"三道":如果他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入"天道"(神的地位);如果奉行差一点,死后可以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高等种姓的婆罗门、刹帝利或吠舍;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死后则要永劫沉沦于"兽道"(天与人之外的恶道,即地狱之中),转生为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或动植物等。奥义书还根据轮回的教义把有生命的物类分为胎生(如人、兽)、卵生(如鱼、蛇)、湿生(如蚊呐)、种生(如草木)。

47、回望历史,当1964年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时,中央赋予的任务就是,开展对世界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趋势及规律。55年来,世界历史研究所几代学人始终遵循d中央要求,筚路蓝缕,开拓前行,很好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全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队伍配置大体合理,撰写出版了以39册《世界历史》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确立了我所在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

48、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生存环境最为恶劣。

49、劳莘:我是一个高效阅读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很快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年的阅读量大致上在100本左右,而且对读过的书基本上能够理解跟记住作者的主要观点,而且我能够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复述。很多朋友都问过我说是怎么做到的,那这就是今天我想跟跟你分享的题目,就是如何做到高效阅读。

50、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词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传统定义,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论者或是无神论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印度人不关心自然与社会,可能是因为这些都人自己太远了,也是人最终都无法真正控制的。但人自己离自己最近,离得近应该最容易掌握,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的事物,你感觉美而人家未必感觉如何,所以一切美好最终的源泉是人的“心”。

51、印度哲学倾向于鄙视尘世生活和超越现实人生。

52、那么这样一层层剥离下去真正作者想要传递的最核心的观点大致只占全书10~15%,这是我们所说的提纲携领的“纲领”。读一本书,把80%的时间花到这10~15%上,这是8020法则。彻底掌握这个纲领,纲领在了,提纲携领、纲举目张,其他东西就很容易地被串起来。

53、首先,如果一本书里能够顺畅阅读,这本书里面至少有30%、甚至是50%左右的内容是跟你的知识背景是重叠的。但如果说这本书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跟原有的知识背景完全不重叠,实际上是无法阅读的。

54、(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

55、耶若婆佉的活动年代也约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他出身婆罗门,曾任毗德诃国王阇那迦的的祭司,是当时公认的祭司和祭祀理论家之一。他是邬达罗迦的学生,但提出了与其老师全然对立的唯心主义一元论学说。他宣称世界最高的本原是梵,梵又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联结等同起来,从而建立了"梵我同一"的原理,把梵、我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我"(灵魂)是宇宙万象的根源。他说:"象蜘蛛出丝,火中爆花一样,从这自我里产生出一切生命,一切世界,一切神天,一切东西,此中奥义乃是真中之真。"(《广森林奥义书》Ⅱ。20)为了使"我"摆脱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他提出了"我的四位说"。按照这个学说,人的精神状态即自我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四种,即醒位、梦位、熟眠位和死位(大觉位)。在醒位时,"我"受着外界事物的束缚,是不自由的;在梦位时,"我"虽然成了主宰,但仍未摆脱在觉醒时所受的外界经验的印象,因而还是不自由的和不纯粹的;只有到熟眠和死位时,"我"才能彻底摆脱外界事物的束缚,超越主客观的对立,成为纯粹绝对的状态,与梵合从而达到最后的解脱。耶若婆佉还把"梵我"学说与业报轮回思想结合起来,认为在人死后,肉体归于地中,精神进入月中,宣称轮回业报是和人的行为、欲望互为因果的,"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人有何欲望,就有何决心,有何决心,就造何业"(《广森林奥义书》Ⅲ。13;Ⅳ。5)如果人们要断绝业报,获得解脱,就要按照婆罗门教的种种规定行事,学习吠陀,举行宗教仪式,供献祭品,实行苦行,亲证梵我,除去无明。

56、它的特点是主要提倡以“科学数据”为我们做事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就是好的,本质上讲,西方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虽然也含有实用主义,但不以实用主义为主),而是实证主义。

57、在奥义书时期,印度才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58、但是,由于西方教义存在“异教徒”之说,加之实行“羊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展现更多的则是“兽性”的一面。凡西方列强,无不嗜血好杀、穷兵黩武,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纳粹主义、霸权主义,都产自西方,绝非偶然。

59、印度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跟宗教的融合,在印度,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那是没人理会的。无论你是无神论还是唯物论,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装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或学习。印度人很少关注自然与社会,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他们认为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觉得美的事物可能别人未必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评判的标准来自于人的“心”。(这点倒是很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学观)

60、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与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是大我,是宇宙的灵魂,不生不灭;我(小我)是个体的灵魂;小我不是大我,但不离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在本性上完全同一。我(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可获得精神上的极乐和解脱,达到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看作是有差别的两种不同的东西,则是无明(无知)。梵我同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61、谈到“三大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柯平表示,“三大体系”建设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提出来的,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从现实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形成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社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格局。“三大体系”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三大体系”建设也为高校社科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将大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三大体系”建设鼓舞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胆创新,引领着哲学社会科学向未来迈进。

62、印度思想不满足于单纯的解释世界,不满足于为认知而认知,它们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希望能够为人民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指南和获得解脱之道。

63、很多书里面会有关于行动步骤的建议,除非你明天就打算做了,否则的话你不需要认真阅读,你只需要简单浏览。

64、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要求全国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我们一定结合我所科研工作实际,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不负使命,奋发有为,为将我所建设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公认的学术精品和学术大家、领先于学术研究前沿的世界史研究重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65、印度哲学开始从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根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奥义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代印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初的对立和斗争。

66、第轮回解脱理论与"梵我同一"说相辅而行的是"轮回解脱"学说。"轮回",即死后灵魂转世投生。关于死后转生问题,吠陀时期的《梵书》中间或涉及到,但未形成系统的轮回说。在奥义书时期,哲学家们以业报说、个我说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轮回学说。

67、约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铁器的使用,古印度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导致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雅利安各个部落完成了向国家的过渡;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也已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古代印度开始出现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因为最早的奥义书约在这一时期产生,所以我们称这一时期为"奥义书时期"。

68、从以上所引材料中可以看出,印度哲学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就产生了关于构成宇宙万有本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这些思想为以后印度的唯物论哲学家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古代唯物论学派顺世论。

69、不过总的来说将世界分为四大文化体系更准确一些,除非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斗争的整体。

70、但也有将印度文明排除在外,将中国、伊斯兰、西方文明并列视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说法。

71、美帝自称“山颠之城”、“自由民主的天堂”,实际都是通过舆论工具营造的假象。不能说美帝没有一点“民权”,但是,在美国的治理体系中,“资权”绝对占据主导地位,时时处处都能够看到“资权”对“民权”的统治与压迫。不要谈什么“选举制”,那不过是资产阶级玩的哄骗世人的类似于“朝三暮四”的“鬼把戏”。百姓可以投票是真的,但那些候选人背后的交易,包括游说集团、政治献金、舆论轰炸、权钱交易、旋转门、纸牌屋,等等,哪个不是资产阶级在操控?拜登接替特朗普说明什么?说明美国的选举制不可能选出优秀的领导人,只能从两个都操蛋的人中选择一个相对不操蛋的人当总统。这实际也是资产阶级的有意安排。因为,资产阶级只需要“听话的傀儡”,根本不需要“精明的总统”。所以你看,选举的时候,美国公民都可以投票;投票之后呢?人民的利益立即被抛之脑后。所以才有病毒泛滥、毒品泛滥、枪支泛滥、“枪杀黑人”泛滥、宁可到处穷兵黩武也不管百姓民生的调调泛滥。

72、梵的理论着重论述客观世界的本原;我的理论着重表述个体世界的基础。关于梵我关系,奥义书中有多种见解,其中占主导的是"梵我同一"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