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1、法家,顾名思义,就是主张用法令制度、严酷的刑法来治理天下的一家思想流派。它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核心是法制。
2、公元前213年,强大秦军大败匈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百官,以示庆祝。一臣周青臣大发感概:原来秦国面积很小,陛下雄才伟略,才天下归万众臣服。陛下不但打天下,更善于治天下,最为英明的就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了。众臣附和之际,一直主张效法古代实行分封制的博士淳于越豁地反对:齐国原来田常叛乱,就是靠分封各地的功臣弟子和宗室平定的,商周二代传承千年之久也是靠各国诸侯辅佐的结果。不按古制治国,是不可能长久的。淳的话大煞风景,欢腾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秦始皇心中非常不快,看一眼李斯,对群臣说:那好,再议一议,议定后,不许再有人说三道四了。(法家思想对秦朝的影响)。
3、秦朝灭亡与当时的法律有必然关系,但并不能说明法家思想就不对,而是秦始皇本人没有即使调整法律。他可以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但没有想到法律也要改变,本质在于六国毁灭的过于迅速,个人思想转变的却没有这么快,而且缺乏一个像商君一样的经世大才才帮助其改变法律。
4、法家,是诸子百家中对“法”最重视的学派,主张“以法治国”。韩非子所提出的“法”“术”“势”,你知道它们的核心内涵分别是什么吗?现代人该如何理解其中的观点?
5、我们现在也是如此,重生产、重科技,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军工部署加强了,边防无事了,内无忧外无患,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富裕了,国家也就强盛了。所以,不管何时,强军、生产都是社会的首要着力点!
6、 法家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人性好利之上的。性恶论是由荀子提出来的,但他认为,这种恶可以通过君威、贤师、法律、礼仪加以限制。“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把性恶论作为实施“礼治”主张的理论依据。在法家看来,人的好利本性是改变不了的,也是无需改变的。
7、秦王朝施政缘法以治,但其统治思想却并不是单纯的法家思想,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理论,不论对于秦王朝还是秦始皇,都起到了相对于法家思想来说更重要的作用,它所提供给秦始皇的理论自信,成为其严刑重罚、暴虐无度的心理依恃。法家理论并不必然地导致暴政,传统的秦亡于法家说是不能成立的,将法家的重刑思想解读为秦王朝暴政之根源,是对法家思想的误读。
8、 第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学说,代表了战国时期分封政治向专制官僚政治过渡这一变革的方向。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学说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顶峰。在哲学上法家接受了道家的基本思想,并把道和君主一体化。
9、因此,韩非子说:“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认为秦国之所以迟迟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权臣怀有私心,而君主却不懂得运用权术来驾驭他们。所以秦兵虽强、胜仗虽多,但受益的都是权臣,而非国家。因此,商鞅的“法”还不足以强国,还需要兼顾到申不害的“术”。
10、当青铜冶铸技术应用到兵器制造中时,秦国的军事力量就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而兵器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无疑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这种严格自然也来自法家政法思想的指引。
11、国企改革大量破产和国有资产流失,工人大量下岗;教育改革大量扩招导致许多大学生失业,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住房改革导致房价失控暴涨。
12、 第以奖励耕战为立国之本。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讲求效率。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手段。他们分析了历史进程,认为当时是力的竞争时代,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各国争雄的情况下,原来的仁义道德已经失去了作用,实力是各国盛衰存亡的决定因素。
13、法家思想既然影响了秦,自然也影响着秦器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幽灵军队”的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和出土数量已经足够令人惊叹,加之其整齐宏伟的队列、肃穆冷峻的神情,无不体现着帝王的威势和秦法的严谨,正如韩非认为的那样:君持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秦兵马俑以其排山倒海之势彰显着秦始皇万乘之主、千乘之君的权威,而这“胜众之资”的背后是受到法家理论“势”的支持的。
14、在景监的争取下,孝公第四次接见卫鞅。这次卫鞅以法家富国强兵之法说之,孝公闻之,唯恐不能尽之,畅谈三天三夜,大悦!
15、如今全民向钱看,信仰道德诚信缺失,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主要原因是过于轻视教化,不重视人的自身修养的培养,既缺乏儒家的道德教育,也缺乏道家的寡欲知足的理论引导。
16、一个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之处,上升到家国天下,也是一样的。秦地法家之“重法用刑”的思想我们如今依然能在现存史料中窥得一如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法律问答》等皆为重要法律规范,达600条之多。但或许抛却史籍或法律文本本身,单单从出土的秦地文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或许更能理解法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而这有的时候比文献记录还要丰富和真实,同时,透过艺术作品本身,还能体悟到创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秦的时代精神。
17、在近似于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以德治国的典范。但在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的扩张、吞并、融合逐渐成为常态,所以才有尧舜流放共工、放逐欢、驱逐三苗、诛杀鲧等标志性事件,也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促使人们归顺于自己的麾下。
18、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人们顶多只能以小规模的部族为单位勉强生存;每个人竭尽全力,尚且难以对抗残酷的大自然,至于违法犯罪、阶级剥削,以及各部落之间的联络,既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那时的人类社会,自然是不需要什么法规的。
19、李斯推崇法治与刑罚。李斯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在其政治活动和实践中,是法家思想最坚定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李斯作为秦朝最高的司法长官,始终贯穿着其以法治国的思想。李斯除了设置专门的狱吏外,还建立了学法令制度,作为考核百官的重要举措。李斯非常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强调要以吏为师。
20、法家、儒家等思想流派,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在“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秦朝统治时期,“法家”思想更是被作为“统治思想”所推崇。这与法家所提倡的“以法代礼”,也就是“主张法治,反对礼治”,对于秦朝发展和强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有功者赏,有罪者罚,不得徇私。赏罚应该超越原来的等级限制,也就是卑贱者立功可以跨人高贵者行列,高贵者有罪也要受到法律的惩处,降低地位直至成为庶人甚至奴隶。法家多主张严刑酷法,轻罪重罚,罚重于赏。
22、包括,我们现在世界上,强大的美国,之所以强大,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键全的法制。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时间短,法制也在慢慢的逐步键全和完善。
23、李斯到咸阳闯荡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在规划好咸阳的仕途计划后,突遇秦庄襄王嬴异人一命呜呼,秦国朝局动荡不安,将李斯的计划全盘打乱。在而后成为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被人打压,郁郁不得志。李斯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沉淀自己的同时,找机会崭露头角。让吕不韦认识了这个有才气、傲气、勇气的年轻人。并为李斯而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他们就不会再抑仗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正是如此导致苛法暴政,反而导致秦朝的灭亡。
25、秦朝的基本制度是以耕战立国,力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都供给到军事上,这在六国纷争的大争之世非常有效,但却不适合于统一后的长期发展。
26、地址:广州市花都区迎宾大道东179号京仕广场A座409室
2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28、子楚和赵姬的儿子嬴政即位后尊其为仲父,朝野上下都得看吕不韦脸色行事。《吕氏春秋》同样也是由他主持编撰,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杂家代表人物。这样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从颍川走出来的。
29、用法太过——秦在国家该进入正常运行轨道时,依然单纯使用暴力。不分战争与和平,采取过激、过急的手段,一心以武力服天下。一方面,没有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反而依然赋敛无度、大兴土木,修长城、建宫殿、筑驰道,“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另一方面,始皇没有通过德行教化“行仁义”“定经制”,反而“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人民还处在非常态社会和非正常统治秩序之下。
30、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1、法家的法治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
32、秦始皇对虚无缥缈的海上传说和不死之药是深信不疑的。然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却有凡事必经过验证的“参验”思想。韩非针对当时两家显学——儒、墨的学说提出参验的标准:“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韩非子·显学》,第457页)这就是说,在韩非看来,没有经过验证就确信无疑,是愚蠢的表现;用不足为信的材料做依据,是欺骗的行为,这都不是明主的作为。此外,“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第109-110页)。如果君主迷信于鬼神,听人言只凭爵位高低,而不以众人之言做参验,这都是可能亡国的征兆。韩非明确提出了明君不应事鬼神、信卜筮和好祭祀,而秦始皇却热衷于这样的活动,执着于长生不死的追求。可见,秦始皇的思想信仰,绝非单一的法家学说可以支撑!即是从治国思想的角度去追溯秦亡的原因,也不能单单清算到法家的头上。
33、等到秦国灭亡后,汉朝继承其遗产。汉初因为国家经历多年战火,满目疮痍,汉高祖、吕后、文帝、景帝采用道家治国,减少干扰。但到了汉武帝时候,民生已经恢复,有必要加强中央统治。这时候,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说是以儒家为尊,但实际上汉武帝是儒法并举,以法家约束行为,以儒家弘扬道德。从这一刻开始,儒法其实已经合流。之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基本都是秉持这种原则,来保证统治稳定长久。
34、根据商鞅的政治逻辑,统治者只有信奉重刑主义,坚持轻罪重罚,天下自可大治。轻罪重罚,百姓就不敢犯轻罪,既然不敢犯轻罪,重罪就更不敢犯了。最终,刑罚就可弃之不用。商鞅司法思想反对“赦宥”。基于“刑重而必得”的立场,商鞅不但强调重刑,还强调“必得”即犯罪必须受到严厉惩罚,因此商鞅明确反对赦宥,认为赦宥会破坏法制。他说:“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不搞赦宥,则犯罪者不会滋生侥幸心理,因而也就不敢以身试法。
35、秦朝建立后,军事行动不断:进攻百越、讨伐匈奴。军粮的运输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来修建驰道。在进攻百越的时候,为了方便军需物资及时运送到岭南,秦始皇又下令开凿了灵渠。
36、通过这三次的会面,卫鞅对孝公大家赞赏,因为卫鞅心中的所学,必然是开天辟地头一次,非有大勇气大意志之人,不足以走到最后,所以卫鞅先以其他治国之策献给孝公,观察孝公的心志在于何方,现在卫鞅已经清楚了,孝公之志,不在穆公之下。
37、不过,基于法家“重农抑商”的基本主张,和政权安全性的考虑,秦朝强制推行盐铁国营。
38、由于秦朝奉行法家的“严刑治国”思想,加上秦始皇本人的铁血手腕,秦半两得以在其他原六国区域顺利推广。
39、秦朝经济深受法家关于社会财富“国、民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主张重刑重税,重赋敛以富国穷民,因此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过重的税收和大量劳动力被征用,也是导致秦朝农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40、 第主张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论。法家学派多数主张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今之世”。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