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摘抄好句77句)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摘抄好句77句)

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功利性,“事物本来就具有某种性质,这是教条主义的观点。”当我们在说事物的性质时,我们说的实际是我们意识本身的活动,进而推之规律,那也是出于人类虚荣心的想象,因为规律,“最终都是与我们带给事物的那些性质相吻合的”。没有客观规律,“自然规律:仅仅是彼此之间和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人是事物固定不变的尺度”。“自然只会被理解成最高程度的主观创造性”。“说穿了,任何自然规律其实都只是一堆拟人关系。”在尼采看来,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的“真理”,恰好是人类意志的结果。

2、上帝是怎么死的?尼采认为上帝是自然死亡和被谋杀而死。

3、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 《善恶的彼岸》

4、英剧|美丽人生Lavitaèbella (1997)

5、同样的道理使尼采对社会主义及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持同样的见解。社会主义不过是变质的基督教。它的确在坚持对历史的合目的性的信仰,这种合目的性违背了生命与自然,以理想的目的代替了真实的目的,促使意志与想像力衰弱。根据尼采为虚无主义一词所定的确切含义,社会主义也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者并非什么都不相信的人,而是不相信现有一切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是没落的基督教等而下之的表现形式。对基督教而言,奖赏与惩罚以历史为条件。但根据不可避免的逻辑,全部历史最终都意味着奖赏与惩罚,由此而产生了集体的救世主降临说。同样,灵魂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由于上帝已死亡,一切都趋于平等。就此,尼采还攻击作为道德学说的社会主义学说。虚无主义不论表现为宗教还是社会主义的说教,逻辑上的结果都是所谓的我们优越的价值。自由思想摧毁了这些价值,揭露了它们所依赖的幻想、所进行的交易以及所犯的罪行,这种罪行就是阻止敏锐的才智之士完成将消极的虚无主义改造为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使命。

6、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其生命的为何,那么,他就差不多能够处理一切如何了?——人并不追求幸福。只有英国人才这么做。(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7、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客观上的虚无主义就是绝对客观,它是站在整个世界的高度看待人类本身,认为现实中不存在无穷大,存在的东西一定会灭亡,人类也不例外。

8、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善恶的彼岸》

9、我们试图解释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其意就是要阐述尼采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从而表明尼采本人是如何对待虚无主义的。但是,由于“虚无主义”这个名称往往只被人们当作流行的标语来使用,常常也被当作谴责性的骂人话来使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意思。一个人皈依于基督教信仰和无论何种形而上学信念,但他并不因此就在虚无主义之外了。而反过来说,也并非每一个思索虚无及其本质的人都是虚无主义者。(尼采虚无主义名言)。

10、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用对尼采某些品德的无知,真正承担起了尼采的意志。这位伟大的反叛者于是亲手建立必然性的无情统治,将自己封闭其中。他逃出上帝的监牢之后,首先所念及的是建立历史与理性的监牢,从而完成了对虚无主义的乔装打扮与认可,而尼采则声称战胜了虚无主义。

11、“一切真理都是简单的。”(4)这不是一个双重谎言吗?——

12、尼采的哲学肯定是以反抗问题为基本内容。确切地说,它正是以反抗开始的。但人们会感觉到尼采所带来的变化。他提出,反抗起自于“上帝已死亡”,认为这是一个得到确认的事实。反抗于是转而反对意欲虚假地替代已消失的神明,从而损害世界的一切学说,它们无疑没有方向,但却是神明惟一的藏身所。与某些批评他的基督教徒所想的相反,尼采并未制订杀死上帝的方案。他认为上帝已在他的时代的灵魂中死亡。他第一个理解到这一情况的无限意义,并断定人的这种反抗若不加以引导,则不会走向新生。对反抗所持的其他一切态度,不论是惋惜还是奉迎,都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尼采因而没有提出反抗的哲学,而是创立了关于反抗的哲学。

13、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14、深渊终于张开了血盆大口。45岁那年,即1889年,尼采的精神崩溃了。事情发生在意大利的都灵。尼采哭哭啼啼地把一匹受车夫虐待的马搂在怀里,精神错乱,口齿不清。带回旅馆后,医生诊断是神经麻痹症,由早年染上的梅毒引起的。此后的十一年里,他一直住在母亲家中,由母亲和妹妹照料。神学家欧沃贝克是尼采最忠实的朋友之一。他回忆这段时间时说:“有时候,他坐在钢琴旁边疯狂演奏,高声歌唱。只言片语脱口而出,都是和他健康时的思想有关的。另外,他还能说些简短的句子,但声音低沉得无法描述。他认为自己是死去了的上帝的继承人,讲一些自己经历过的非常奇特、非常可怕的事情。所有这些都由钢琴伴奏,阵阵琴声如同标点符号。接着,又是一阵痉挛,爆发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但是我已经说过,就我的亲眼所见来看,这类事情只在为数很少的几个短暂时刻发生。总的来讲,他的多数言论与他的职业相符。他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充当即将到来的永恒的新时代的小丑。这位无与伦比的语言大师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只好使用一些低级庸俗的词汇,或者通过滑稽的舞蹈和跳动表达自己的思想。”1900年尼采去世。

15、哲学主要是反思哲学脱离现实(生命)成为抽象的东西,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反对哲学体系“体系意志是正直的一种匮乏”(和黑格尔认为哲学应该是作为科学的体系的观点相反)。

16、叔本华一方面继承了康德的二分世界观,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改造。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不可知的,事物的本质就是意志。叔本华所说的意志是推动世界运行的原始本能,它是一种底层的、无目的的、不可抑制的冲动,这种意志就是求生存、求存在。

17、尼采的思想并不是像传统哲学家一样擅长用长篇的论证去论证自己的思想,更多是采取散文,类似格言之类的方式去阐明自己的思想,所以其实并不好理解,因为有的概念他也解释的不清晰,只能是后人去根据作品分析。而且对于尼采的误解不少,尤其是像法西斯主义(虽然尼采思想确实容易向这个方向误解),还有尼采因为最后疯了所以作品也都是些疯人疯语这种有点可笑的误解。

18、最后,尼采提出了人们是否将永远停留在虚无主义之中这个问题。他发现,虚无主义并不是最后一幕,它的积极方面正在于它的过渡性。经过虚无主义,“精神之弦在欧洲被如此辉煌地绷紧了。依赖这张满弓之箭,可以射中最遥远的目标。”这是精神走向第三阶段的转折点。尼采认为,在这一阶段上,最关键的问题是:置虚无主义的继续影响于不顾,顽强地肯定生活。尼采在虚无主义中窥见了“所有戏剧中最有希望的一幕”。“第三步,伟大的决定,能否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给予坚决的肯定。位于我们之上的,不再是上帝,也不是任何人!创造者的伟大本身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崇高的责任,洁白无暇的情怀。”“我们敢于驶向远方,我们敢于行动。我们的威力迫使我们走向海洋,走向迄今为止所有太阳落下去的那个地方,我们在创造新的世界。”

19、荒谬来源于这个世界本身没有自身的目的和意义,而人总是要追问目的和意义。荒谬感让我们感觉世界与我无关。

20、马克思与尼采一样从战略角度思考,同他一样憎恶形式上的美德。他们的两种反抗最后同样是执著于现实的一个方面,后来融合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派别中得到体现。“要取代神甫、教育家、医生”,尼采已经谈论过这一派别。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尼采期待着超人的出现,建议对现在的一切说是,而马克思则提出对变化着的一切说是。对马克思来说,人要控制自然以服从历史,而尼采则提出人应服从自然以控制历史。这正是基督教徒与希腊人的区别。尼采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事情:“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创造一种世俗化的耶稣教义,使人皆成为工具。”他还说:“人们所追求的就是物质福利……于是走向精神方面的奴隶状态,这是从未见到过的……精神上的专制在商人与哲学家一切活动的上方翱翔。”反抗到了尼采的哲学那里,狂热地追求自由,从而导致对生命或历史的专制。绝对的“不”,使施特纳将罪恶与个人同时神化。而绝对的“是”则将杀人及人自身普遍化。

21、《花与鸟3#》严智龙,80×80cm,布面油画 ,2018

22、博士学位还没念完,尼采就被聘为巴塞尔大学教授,当时他才25岁。在那儿,他的讲座很受欢迎,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学的围墙。在此期间,他和瓦格纳(R.Wagner)的友谊达到了顶峰,当然尼采后来和他闹翻了。尽管如此春风得意,尼采还是怀疑自己能否成为“真正的语言学家”。另外,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人们要么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本书,要么便是激烈的反对。十年后,他终于放弃了教授职位,原因不光是头痛和眼疾的折磨。更重要的是他心情恶劣,抑郁寡欢,不能和同事相处,对在大学里教书和研究的意义也感到怀疑。

23、这些格言首先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它们是一个偏执的、恼怒的、具有破坏性的与不近人情的人对同时代的道德、政治、文化、宗教与文学做出的评论与嘲弄——他是一个聪明的怪人,他拥有某种被滥用了的文学天赋,他有一长串的私人烦恼,他更像是那种不断给编辑写信的人,而不是一位有建设性的思想家。这些格言会让漫不经心的读者觉得,充斥其中的是某种传统的深刻思想与一种业余的与难以捉摸的学识:这些格言提到了哲学家、宗教人物、历史片段、文学作品、音乐作曲,在对这些发表了寥寥数语之后,就迅速改变了主题。人们感到,自己正在打交道的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怪人,而不是一个大学的教授、一个在德国语文学的严格学科中训练而成的学者,或一个哲学家(就此而言,即便是根据“哲学家”这个术语最敷衍的意义,也无法挽救尼采作为哲学家的声誉)。专业哲学写作的标志是精致而巧妙的区分、周密集结的论证、谨慎而又有保留的推断,而尼采明显缺少这些东西。人们也没有听过这位哲学家装出一种冷静而又严厉的腔调。相反,这位撰写小册子的作者长期不满现状,他发出的是一种尖锐刺耳、吹毛求疵,时而近乎歇斯底里的声音。

24、叔本华并不是否定生存本身,他明确反对自杀,因为自杀没有否定求生意志,而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成全了求生意志对自己的主宰。因为之所以想要自杀,是因为自己的欲望无法满足,恰恰体现出自己对欲望的认可。

25、And those who were seen dancing were thought to be insane by those who could not hear the music.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26、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7、不过,我相信,对于我们有可能在尼采当前的论著或被清除谬误后的论著中发现的哲学来说,这些复原工作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伊丽莎白·尼采主要是在涉及她与她哥哥的关系的部分做出了带有诱导性的篡改;她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形象是尼采的知己以及第一个理解了尼采最阴暗思想的人。她随处篡改尼采的文本,以便于按照她理解的方式来拯救她哥哥的美好声誉,而这则会不时地让尼采显得是在倡导他其实颇为蔑视的学说。她篡改的从来都不是哲学的学说;事实上,她对哲学观念仅仅具备孩童般的理解力,而且她也不认识懂得曲解哲学的人。即便她对文本的干预(连同彼得·加斯特[PeterGast]与其他人的干预)要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大,但在我们阐释尼采的哲学时,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却几乎是可以忽略的。正是在这个方面,这些松散结合的格言、断片和短文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对尼采有利的。他的主题思想反复出现,以至于根据他作品中随意挑选出来的任何样本,几乎都能重构他的哲学整体。

28、尼采著作全集第六卷收录了尼采创作生涯最后一年(1888年)里创作、编辑并安排出版的著作,共计六种:《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瞧,这个人》《狄奥尼索斯颂歌》《尼采反瓦格纳》。现在看来,在发疯之前,清醒的尼采仿佛想对他生命和哲思中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做一个总结,或者说做一次了断。这些元素就是:瓦格纳、苏格拉底、基督教,此外或许还得加上一个:尼采本人——尼采“这个人”。

29、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30、在这个意义上,克尔凯郭尔和希腊化时期的神学家德尔图良想到了一块儿,德尔图良说“因其荒谬,所以信仰。” 

31、克尔凯郭尔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主流的哲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而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典型的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一种所有人都通用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

32、既然人的根本生存处境就是虚无,自欺式地逃避自由反而是可悲的。尽管人的绝对自由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负,但人的绝对自由也意味着人的尊严以及生活的希望,为人的积极行动打开了空间。因此萨特的哲学也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去积极地塑造生活的可能性。

33、(18)幸福所需要的是多么少啊!]参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正午”。——编注

34、在这些短文与格言中表达的思想,就像它们的文学表现一样都拥有不连贯的外观。仅就单个段落而言,它们是机智的与敏锐的——“布满了刺痛与隐秘的情趣”——但是,在读过一些这样的短文与格言之后,人们就会觉得,它们易于令人厌倦且彼此重复,尼采将诸多几乎相同的讥讽言辞,反复、再三地投向几乎相同的目标。第一次看见大海的景象,第一次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这些的确能够令精神得到陶醉与振奋,但当这种经验被延长时,这样的感受就消散了;毕竟,波浪在一种显著的程度上彼此相似,它们很快就变得无法辨认,在某种整体的流动与单调的喧嚣中,我们就失去了它们的特性。

35、尼采进一步分析了基督教发展成为虚无主义的原因。基督教的社会基础是下层人民(这与佛教迥异:佛教的基础是上层种姓),是被社会遗弃的成分,“声名狼藉的歹徒、罪犯与社会滓,诸如‘罪人’、‘税吏’、‘娼妓’和愚民”,其动力是民众的怨愤、人民起义与被虐者的反抗。基督教就是利用了下层人民的不满来攻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代的颓废派及其近支。基督教保护弱者,维护一切衰弱的事物;利用强者的虚荣和疲惫;仇视、阻碍强者的发展,否定生命本能。它通过严格的教义约束群众,打击异教和不信神者,拒绝被质疑,空谈信仰。基督教的后继者不但没有继承原始基督教伟大的实践和虚无主义的清洗作用的传统,反而在其虚妄的阐释中篡改了原始基督教。“保罗大张旗鼓地重建了耶稣毕生所反对的一切”,“基督徒从未遵循耶稣的训诫而行动”,“许多人都不明白教会不仅对基督教进行了嘲讽,而且还对基督教进行了一场有组织的战争”。

36、尼采杀死了上帝,但他是怎么杀死上帝的呢?这里所说的他把上帝杀死了,指的是人们开始怀疑基督教,宗教信仰开始土崩瓦解,欧洲社会陷入了没有信仰的状态,就是进入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社会。

37、尼采至少没有逃避。他作出回答,而他的答案是危险的:达摩克利斯只有在剑下跳舞,才能跳得更好。必须接受无法接受的东西,并处于无法坚持的境地。自从人们认识到世界并不追求任何目的,尼采建议承认世界的无辜,断定它不从属于判断,因为人不能根据自己的任何意图来判断它。他并且建议,仅仅用一个“是”,用完全投入这个世界来代替一切价值判断。这样,便从绝对的失望中迸发出无限的欢乐,从盲目的奴役中迸发出极大的自由。成为自由的人,恰恰就要废除目的。变化的清白无辜,当人们对此同意时,便表示了最大的自由。自由精神所喜爱的是必然的一切。尼采思想的深刻之处就是认为,现象的必然性若是绝对的并没有裂缝,则不包含有任何强制。完全坚持一种完全的必然性,是他对自由所下的自相矛盾的定义。“什么样的自由?”这个问题于是被“为了什么而自由?”所代替。自由与英雄主义是一致的。它是伟大人物的苦行主义,是“拉开得最满的弓”。

38、也并不是只有在基督教的上帝被否定,基督教受到攻击,或者仅仅还是自由意志论者们传布一种鄙俗的无神论之处,虚无主义才流行开来。只消我们一门心思只看见这种背弃基督教的无信仰及其表现形式,那么,我们的眼光就还固执于虚无主义的浅显而贫乏的外表上。那个疯子的话恰恰就是说,“上帝死了”这个说法与那些“不信仰上帝”的人们的乱七八糟的空洞意见毫无共同之处。诸如此类的完全无信仰的人们根本还没有理解作为他们本己的命运的虚无主义。

39、人类的运气。——深刻思考的人懂得无论他的行动和判断是什么,他总是错误的。

40、这是一个在需求上有节制的艺术家,也是我所喜欢的艺术家:他实际上只要两样东西:他的面包和他的艺术,——panemetCircen(12)

41、尼釆在论述上是把“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放在一起研究的,在他看来,虚无主义不仅是具有消极的,否定含义,更是有积极的肯定力量,就是说,他认为虚无主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消极虚无主义,另一种是积极虚无主义。

42、(14)由尼采取自一个较长的残篇,存于笔记本WII6“强者的苦行”的标题之下;参看科利版第13卷,15[117]。——编注

43、“上帝到哪里去了?”他大声喊叫,“我要对你们说出真相!我们把它杀死了——你们和我!我们都是凶手!但我们是怎样杀死上帝的呢?我们又如何能将海水吸光?是谁给我们海绵去把整个地平线拭掉?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离之外时又该做些什么?它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阳系吗?难道我们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还有高和低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虚无时不会迷失吗?难道没有宽广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呼吸吗?那儿不会更冷吗?是否黑夜不会永远降临且日益黯淡?我们不必在大白天点亮提灯吗?难道我们没有听到那正在埋葬上帝的挖掘坟墓者吵嚷的声音吗?难道我们没有嗅到神性的腐臭吗?——就连诸神也腐朽了!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忍的凶手?曾经是这世界上最神圣、最万能的他现在已倒在我们的刀下——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我们应该举办什么样的祭典和庄严的庙会呢?难道这场面对我们来说不会显得太过于隆重了吗?难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就算只是感觉仿佛值得一试?再也没有更伟大的行为了——而因此之故,我们的后人将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更高的历史之中!”

44、面对虚无主义、悲观主义、颓废主义,而对世界进入混乱之中。尼采深感不安和悲痛,于是他就又建立了“超人——强力意志”的理论来应对。

45、首先是权力意志,尼采把“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标示为权力意志,不过权力意志到底到底是什么,尼采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可以解释为一种情绪,也可以解释为生命力,可以解释为一种激情,也可以说这些其实都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追求的就是权力(不是政治权力)的增长。

46、你们也知道我的‘世界’是什么吗?要叫我把它放在镜子里给你们看吗?这个世界是:一个力的怪物,无始无终,一个钢铁般坚实的力,它不变大,不变小,不消耗自身,而只是改变面目;作为总体大小不变,它是没有支出,也没有损失的家计,但同样也无增长,无收入,它被‘虚无’所缠绕,就像被自己的界限所缠绕一样,不是任何模糊的东西,不是任何挥霍的东西,不是任何无限扩张的东西,而是置入有限空间的某种力,那种所谓‘空虚’的空间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毋宁说,作为力无所不在,是力和力的嬉戏,同时是一和‘众’,在此处聚积,同时在彼处削减,就像翻腾和涨潮的大海,永恒变幻不息,永恒复归,以千万年为期的轮回,其形有潮有汐,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由最静、最僵、最冷变成最炽热、最野蛮、最自相矛盾,然后又从充盈状态复归简单状态,从矛盾嬉戏回到和谐的快乐,在其轨道和年月的吻合中自我肯定,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作为生成的东西,不知更替、不知厌烦、不知疲倦,自我祝福——:这就是我的永恒自我创造、永恒自我毁灭的狄俄尼索斯世界,这个双料快乐的神秘世界,它就是我的善与恶的彼岸,没有目的,假如目的不在圆周运动的幸福中的话,没有意志,假如不是一个圆圈对自身有着善良的意志的话,——你们想给这个世界起个名字吗?你们想为它的所有谜团寻找答案吗?这不也是对你们这些最隐秘的人、最强壮的人、最无所畏惧的人、最子夜的人投射的一束灵光吗?——这是权力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无!你们自身也就是权力意志——此外一切皆无!这可以说是尼采对权力意志最集中的表达。他那种直感式的表述是理性无从把握的,充满神秘、焦虑和恐惧。直感的东西只有通过直感来把握,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理性的分析几乎不可能。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诗性的直觉伸入其中,让悟性的灵智之光探照这种虚无的激情或冲动的虚无。如果我们在叔本华式的悲观的激情中让自己滚烫的欲望冷却,再来反观那种充斥世界的无所不在的冲动,再加上尼采式的可怕的强力和永恒轮回观念,我们庶可理解尼采的强力意志于万一。 

47、他之所以特别地攻击基督教,不过是就道德而言。一方面,他始终未对耶稣本人进行指责,另一方面也从未触动过教会的犬儒主义方面。人们知道,他作为一个熟知情况的人,钦佩耶稣会人员的学识。他写道:“其实,我们所驳斥的只是道德方面的上帝”基督对尼采来说,如同对托尔斯泰一样,并非一个反抗者,其学说的基本内容可归结为完全同意恶,不抵抗恶。决不应该杀人,即使为了阻止杀人。应该接受现在这种状况的世界,拒绝增添其不幸,但同意个人为世界上存在的恶而受苦受难。这样,天国便立即成为我们所能达到的。正是内心的意愿使得我们让自己的行为与这些原则相适应,并立即得到赐予我们的真福。尼采认为,基督的启示不是信仰,而在于他的行为。由此可见,基督教的历史不过是对这种启示长久的背叛。《新约》已经变质,从保罗到主教会议,信仰的功效让人忘记了行为。

48、你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动手者?——或者是一个掉转目光的回避者?……第三个良心问题。

49、虚无主义在具体领域中分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伦理道德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

50、 尼采的哲学著作充满了直观的智慧,而在其《哲学与真理——尼采 1872—1876 年笔记选》《尼采遗稿选》《权力意志》等著作中从认知的角度检视真理、理性、个体、思维、客观、事实等概念,又表现出理性色彩和科学精神。

51、我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位哲学家,因为我是最后一个人。没有人和我说话,只能自言自语。我的声音如同一位将要死去的人的呻吟重新又传到了我的耳边。

52、一是提出了强力意志论。他抛弃了叔本华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极大地肯定了人性和人的生存价值。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人要敢于肯定自己,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尼采说“上帝死了”,目的是劝告大家要摆脱宗教的一切束缚。

53、怎么?人只是上帝的一个失策?或者,上帝只是人(6)的一个失策?——

54、毫不奇怪,对于尼采的哲学来说,并没有类似观念论、实在论乃至存在主义这样现成的名称。尼采有时在言谈中将他的哲学称为虚无主义(Nihilism),鉴于我对尼采的论著、风格与思想所谈及的内容,这个看起来十分合适的称号所暗示的是否定性与空虚。尽管如此,倘若我们多少希望能理解尼采,我们必须让他的虚无主义摆脱这两种暗示,并逐渐将之视为一种积极的并究其根本而言是可敬的哲学教诲。

55、尼采比较重要的几个概念,包括权力(强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超人,重估一切价值。

56、要想单独生活,人就必须是动物或者神——亚里士多德如是说没有提到第三种情况:人必须既是动物又是神——哲学家……

57、(5)参看科利版第13卷,11[296],摘自《龚古尔兄弟日记》,第一卷,第292页。——编注

58、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文明、理性、感性、道德、意识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东西只是自然现象,和石头、风雨一样,只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而已。

59、与此相呼应,尼采的精神之路也是以崇拜所有过去遗留给当代的文化财富开始的。“第一步:比所有人都更努力地崇拜、服从和学习,把所有值得崇拜的东西汇集起来,并让它们相互排斥。肩负所有的重担。”出于这个动机,尼采极力为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和音乐辩护。受叔本华的影响,尼采认为艺术是善良有益的幻想,是凌驾于深渊之上的游戏。现实在其内部则是四分五裂的深渊。尼采在第一阶段就知道了这一点。譬如尼采认为,希腊文化并不像温克尔曼所理解的那样,是什么“高贵的单纯和肃穆的伟大”。他认为,希腊文化产生于已经动摇的大地之上。阿波罗所象征的秩序、完整、比例、协调总是和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毁灭与疯狂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但同时又和具有创造性的伟大力量相互联系。希腊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悲剧,正是从这二者之中产生出来的。

60、现在,尼采便开始无情地揭露他所处时代的腐朽与矛盾,剖析这个时代如何陷入空洞虚无之中。他称自己的任务是“为人类最深刻的自我反省作准备”。他认为这就是“自由精神”的任务。“第二步:在人们被束缚得最牢固的时候,粉碎心灵对传统的崇拜。精神获得自由与独立。这是沙漠时代。批判所有受到崇拜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61、人们若不首先把尼采看做济世救人者而不仅是预言家,从他的著作中便不会有任何收获,除了看到他竭尽全力憎恨卑劣的残酷行为之外。他的思想有种暂时的有条理的战略性质,这是无可怀疑的。虚无主义在他那里第一次变成自觉的。外科大夫与预言家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他们的所思所为均着眼于将来。

62、在衣着上你可以不修边幅,但切不可让灵魂染上污点。马克吐温

63、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64、你们尊敬我,但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尊敬崩溃了,怎么办?别让一个雕像砸了你。

65、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66、摘要:虚无主义是尼采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学术界大多从消极的、单一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虚无主义被尼采赋予了众多的复杂内涵:它既指旧价值本身的无价值,又指价值消解后意义的真空;它可指思想武器,又是思想目标。虚无主义是尼采观察世界的最深刻的心理背景。尼采以虚无主义作为批判武器,对欧洲传统价值——基督教、道德及其科学理性文明进行批判,对自己的核心观念——权力意志也进行批判。尼采哲学思想发轫于虚无主义,超越了虚无主义而最终不能摆脱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对尼采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67、在生活面临最陌生、最严峻的难题时肯定生活,不惜牺牲生活的最高形式而保持对生活的意志。为自己的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感到高兴,永远地为生活的发展感到快乐——这种快乐也包括了那种毁灭一切的快乐。

68、早期思想主要是尼采的悲剧理论(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理论)。这里尼采受到叔本华影响比较大(叔本华的粉丝),尼采赞同叔本华的观点,生命是悲苦的,但是对这一结论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尼采认为古希腊人已经认识到了生活的苦难并学会直面这种苦难,而他们的价值观是体现在酒神和日神上的。酒神象征生命之流,冲破束缚,是一种陶醉的精神,而日神则象征着光明,限制,是一种梦幻的精神。这二者相互交融,共通构成古希腊人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态度与追求,这种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歌队合唱。然后尼采认为古希腊人慢慢的将生命的价值转变为了追求知识,从而把生活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尤其是到了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种乐观理性主义,使得悲剧彻底地堕落了。所以尼采特别喜欢攻击苏格拉底。

69、从本质上看,“上帝死了”这句话中的“上帝”这个名称是表示超感性的理想世界的,后者包含着尘世生活的高于这种生活本身的目标,并且如此这般地从高处规定了尘世生活,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外部规定了尘世生活。但如果这种纯粹的、由教会规定的信仰烟消云散了,尤其是,如果信仰学说,即神学,在其充当存在者整体的决定性解释的作用方面受到了限制和排挤,这样的话,也还绝不是那种基本结构分崩离析了——根据这种基本结构,一种深入超感性领域的目标设定过程才掌握了感性的尘世生活。

70、人们同样会注意到,杀人并非从尼采拒绝偶像,而是从他狂热地赞同偶像而找到其合理性。这正是尼采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对一切说是,便意味着对杀人说是。同意杀人,其方式有两种。奴隶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对主人的存在与他自己的痛苦说是。耶稣即教导人不抵抗。主人若对一切说是,便是在对奴隶制与他人的痛苦说是,这就是暴君与颂扬杀人。“你相信神圣而不可摧毁的法则,你生活在一个具有永久说谎与永久杀人的性质的社会中,却不会说谎,不会杀人,相信这样一条神圣而不可摧毁的法则,这不是可笑的吗?”的确,形而上的反抗最初的行动仅仅是抗议社会存在的谎言与罪恶。尼采的“是”将最初的“不”丢在脑后,否认了反抗本身,同时否认了否定世界现状的道德。尼采真心诚意地呼唤一个具有基督灵魂的恺撒。这就是在思想上对奴隶与主人同时说是。但对双方说是,其实便是使更有力的一方即主人神圣化。恺撒最终必然会放弃思想主宰而选择统治现实。尼采身为一个忠于其方法的好教师在问自己:“该如何利用罪恶?”恺撒的回答是:使罪恶成倍增加。尼采关于人类的不幸写道:“人类若怀有宏大的目的,则会使用其他措施,不把罪恶认为是罪恶,而使用最可怕的方法。”他于1900年去世,就在这种意图即将死亡的这个世纪边缘。他在神智清楚时徒然地呼喊:“谈论种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容易的,但人们有力量承受它们吗?比如说,我不能容忍自己食言与杀人,我已经心灰意冷,差不多好久了,但我会为此而死去的,这就是我的命运。”从对人类的全部经验予以赞同以来,其他人随之而来,他们远远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在谎言与杀人中强大了起来。尼采的责任是,出于方法方面高级的理由,使这种蒙受耻辱的权利成为合法的,哪怕是刹那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说过,将这种权利给予世人时,肯定会看到他们朝它冲去。然而尼采并非自愿的责任却走得更远。

71、超人不是指生物上的进化,而是超越了过往价值的人,克服以往价值的人。

72、(3)亚里士多德]参看《政治学》,1253a——编注

73、但是克尔凯郭尔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性主义的、普遍主义的教科书式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人,因此真理也只有主观真理。如果相信整体主义的解决方案,反而会导致我们对最真实的个体化的生存的遗忘,导致我们脱离教科书就没法独立生活了,在真实世界面临真实场景时,整体主义的方案只会让我们茫然无措。

74、He who has a strong enough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75、鉴于读者对这一观念理解的困难,加上尼采善又善于用晓畅的科学性的语言来解说他的直觉的哲学观念,因而尼采又用了大量的笔记对这一观念加以解说。他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经验世界(我们的认识最易从经验出发去猜测对象),最终通过对经验的种种否定而来暗示出他的表达对象。尼采首先将意志与意欲分开。 我们一般认为,“我”有了什么愿望和设想(意欲),这会导致一个行动,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否!”尼采在此一刀砍断我们的思维。他说,这只是一种现象,意欲本身并不导致行动,后来的行动也与意欲没有丝毫关系。意欲和行动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它们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即是在意欲和行动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意志——那种世界最内在的冲动。假如没有意志冲动,无论我们的想法多么坚决,都不会导致一个行动;而且,如果没有意志冲动,意欲首先就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此联想到叔本华说过的一个例子:我们扔石块并不是我们的‘扔’这个动作使石子飞起来。假如石子没有‘飞’的意志,无论我们用多大的力也不能使石子飞。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我们追加上去的。原因和结果只是浮在意志之流水上的木块。 

76、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诗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