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励志诗句五言诗(摘抄好句31句)

励志诗句五言诗(摘抄好句31句)

励志诗句五言诗

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2、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勤学佳话。

3、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王之涣自己内心对于北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在登山鹳雀楼后变得如此的具体、磅礴与壮丽,而本诗中的朴素、深刻哲理更是令这首诗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没有褪色。

5、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6、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励志诗句五言诗)。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8、“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关于努力学习的诗句

11、    本届诗词大会采用线上积分、线下打擂的形式进行。线上,为激励大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组委会开发了《西夏区诗词大会》小程序,设计了诗词大会线上TOP赛(线上积分制),通过参与小程序练习、答题进行积分,积分前100名选手获得组委会提供的奖金或奖品。线下,通过海选、两轮淘汰赛、一轮晋级赛最终选拔10位选手进入巅峰赛。传统的古诗词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碰撞,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2、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13、仰看华夏,五千载,赢得人间称颂。万里神州无觅处,谦让祥和一统。孔子之乡,沧桑历遍,造就中华梦。文明为骨,异州应当无恐。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5、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受彻了牢狱灾,今日个苦尽甘来。”《花月痕》第十四回:“我和他受了一年苦楚,自然是苦尽甘来。”亦作“ 苦尽甜来 ”。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你休烦恼,少不的先忧后喜,苦尽甜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贫贱之人,一朝变泰,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

16、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17、  所谓的文字,只是人生行走一处记载。终有一天,全部会化为乌有。甜蜜与痛苦,只是时光深处的一抹春光,曾经繁花似锦,最后满目苍凉,面目全非。

18、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19、  最近,我的侄子给我发来一封电邮,说现在有人在做一项统计,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分别是谁写得最多?算了半天,说唐朝诗人中,白居易写诗最多。

20、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

21、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十字以上者,以七字相间者为多。

22、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4、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2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6、我本为浩然正气而生,仅为国而死,浩气当还于太空,虽我将死,但丹心可永存,可千秋万代照耀后世。生平早有报国心,却未能报国留下遗憾,留下忠魂作厉鬼仍要为国除害杀敌作补偿。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8、联五十六宗情,亿心归一处,河山无空。犯我天邦,原是那、鲜耻卑微之众。华夏同宗,东南西与北,四方相拢。江山如此,笑看云起风动。

29、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3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