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经典语录
1、做一件事未必困难,想要做的事往往困难,至少想做足以做到的事是如此。(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经典语录)。
2、但老太婆却解释到,自己实在太饿,只能用死人头发做成假发去卖钱。况且,这死人生前也是个奸商,不是什么好人。
3、②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做到这几点和戴口罩一样重要!
4、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5、较之希望得到什么,我们更多是同"能够"得到什么达成妥协。
6、这句话,就道出了朋友的可怕性,更是我们上面所没有分析到的,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做事,很容易会伤害到朋友的利益,导致朋友跟我们反目成仇,那么昔日的朋友如同骨肉一般亲,如今却见面如敌人们,怎么不让人感到寒心呢?(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经典语录)。
7、公众为什么喜欢丑闻——特别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丑闻呢?古尔蒙这样回答说:“因为这样一来,自己所隐瞒的丑闻也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了”
8、《竹林中》创作于1921年12月,同年3月至7月作者曾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到中国上海、湖南、北京、天津等地旅行。在这之前,芥川从中国古典小说里所得到的中国印象应该是繁荣昌盛、洋溢着蓬勃向上气息的千年古国,中国人也应该像盛唐诗人一般浪漫、洒脱。
9、该影片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10、「那么,我剥掉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恨我!要是不这样做,我也一样会饿死的。」
11、该影片由黑泽明执导,芥川龙之介,桥本忍联合编剧,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等领衔主演。
12、而那种天天过得很幸福的人,就不会去炫耀,因为如果他去炫耀,那就炫耀不过来了,要发朋友圈,那就会刷屏。
13、① (日语语法)令我们面红耳赤!共读日本学校致家长的一封疫情信
14、这时,先生的眼睛偶然看见妇人的膝部。膝部有一双拿手帕的手。当然,单单这点谈不上什么发现。但他同时觉察到妇人的手正在剧烈的颤抖。也许极力克制激动情绪的关系,颤抖的手紧紧攥住膝上的手帕,几乎把手帕撕裂。最后他又察觉,变得皱皱巴巴的丝绸手帕在柔嫩的手指间宛如被微风吹拂一般抖动着刺绣花边——妇人脸上固然带着笑容,但实际上一直用全身哭泣。
15、简介:在京都臭名远扬的盗贼。好女色,被真砂的美貌和性情吸引,为贪图武士金泽武弘妻子真砂美色,残忍杀害了武士。在纠察使署审判时,用各种借口和谎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不但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深刻反省,还依旧我行我素的宣扬自己的武艺高超。
16、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
17、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表情,既有目睹不该目睹的场景的敬畏,又有敬畏带来的满足,二者以多少有些做作和夸张的表情呈现出来。《罗生门》
18、人生就像一本缺了很多页的书。说它是一本书实在有点勉强。但它毕竟是一本书。
19、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
20、它是如此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人间地狱,真真正正的、可怕至极的地狱。不提别的,光凭这一点,《罗生门》已经是难以超越的。如果一个作家想在一个小小的短篇里写出一个人间地狱,他会怎么写?首先是氛围要到位。很多读者会感觉到,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从而觉得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从某个角度来说,事实的确如此。内心真正温暖阳光、积极向上的人是很难写出真正的人间地狱的,就算阅历丰富,笔力雄厚,文字也字词句皆精准到位,总会差一点点。那一点点的区别,就是所谓氛围。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作者寒毛直竖,芥川龙之介却不满足于此。简简单单,却鲜明深刻的几句对周遭景象的描述过后,他把笔锋一转,开始写罗生门。落魄的家将来到了罗生门避雨,只因他无处可去,在这道门的下面,他看见了许多和他一样无处可去的人,死了的,活着的——死了的有许许多多,活着的只有一个。而这个活着的人,却也终将因其与家将发生的联系,而不得不走上绝路。罗生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每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最后的去处,然而这个去处根本不是去处,走向罗生门,只能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尽头,走向无路可退的绝望。在此处,那种地狱般的氛围已达到极点,读者所能感到的只有无尽的悲惨与恐惧。然而芥川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此。芥川的伟大,在于他能于无声之处唤起惊雷,以简单的情节超越一切描摹。你以为这已经是极致了,他却用文字告诉你,不是。人间地狱的极致,表现在家将那一念之间的转变。在他走向罗生门的时候,他宁愿饿死也没有勇气去不择手段地做偷盗之事以求苟且生存。不管真的是良心未泯,还是仅仅害怕名誉败坏,这起码意味着他没有放弃在人世间拼搏的希望。在他刚看见老妇人拔取尸体上的头发时,内心涌动着对所有罪恶的强烈愤怒和厌恶,甚至在一瞬间坚定了自己堂堂正正饿死路旁的决心。有这样的情绪反应也说明他还是一个正常的人,有着正常人的道德和感情。然而,当老妇人理所当然地阐述了自己作恶的理由,几乎在转瞬之间,家将摇身一变成为魔鬼。他剥下老妇人的衣服,头也不回地置其于死地,所有的人情和人性在难以置信的电光石火之间泯灭了,消失无踪——不禁让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惊叹,原来人的本性里那善良的无私的部分,何其脆弱,不堪一击。小说的结尾处有一句描写,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家将的身影消失之后,老妇人爬到楼梯口向门下张望,却只见到“一片沉沉的黑夜”。这个故事似乎已言尽于此,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许多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夺取了老妇人的生机,而后扬长而去的家将,在这一刻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只求多活一日,但何尝不是朝不保夕,难逃一死?只不过勉勉强强将死期推迟一点而已。一片沉沉的黑夜,说的不仅仅是这种一刹那生发且逐渐蔓延的恶,更是连自己被这样的恶全然吞噬之后依然找不到出路这样一个无法否认更无法改变的现实。罗生门是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是个解不开的死结,是个连绝境都无法概括的绝境。
21、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22、为了一个不知能否实现的愿望,人有时会豁出一辈子的。笑其愚蠢的人,毕竟只是人生的过客而已。
23、这是一个人还不如狗的世界,谁要不自顾就活不成。
24、关于天才:天才和我们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为了理解这一步,必须了解“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超数学。天才的另一面是他拥有引起丑闻的才能。
25、有些人喜欢晒幸福,撒狗粮,很多时候,往往也恰恰是他们最想要,一直都没有的东西,比如幸福,正因为他一直过得不幸福,突然有一天很幸福,他就很感动,就会发朋友圈炫耀。
26、不聪明的处世之术,那是什么呢?就是从不跟世俗的人来往,觉得世俗中的人都智商很低,自己最聪明,不屑于世俗中人说话,这样的处世之术未免太过于高傲,目中无人。
27、他的创作生涯始于大正五年(1916年)左右,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这是一个天灾人祸、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的世界,连京都都显得那么特别荒凉。
28、一天,一个被主人解雇的家丁无处可去,走投无路,就来到了罗生门,他在饿死和做强盗、在善与恶之间犹豫不决。
29、在老妇人说完以后,仆人用嘲笑的语气问道。然后,他一脚踏前,右手离开大疮,一手抓着老妇人的衣襟狠狠地说:
30、关于中国:萤火虫的幼虫吃蜗牛的时候,它不是把蜗牛一下子都杀死,而是为了总吃新鲜肉而使蜗牛麻痹。从我们日本帝国直到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和萤火虫对蜗牛的态度毫无二致。
31、左起:菊池宽(31岁)、芥川龙之介(27岁)、武藤长藏(38岁)、永见德太郎(29岁)
32、《竹林中》主题思想之一:“绝望”——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33、沾沾自喜者只管自喜就是,但就别人说三道四则属多管闲事。
34、在梦里,一切罪恶都从眼底消失得一干二净。但只有人的悲伤——人的巨大的悲伤,如同充满天空的月光,依然孤寂而严酷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