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简介及概要
1、5)只要经过正确培养,这种人类心理的情感动机就可以发展为“人性美德”。
2、乍看上去,休谟与孟子强调的重点十分不同。休谟似乎更多关注的是“情绪”(sentiment)而非“理性(reason)”。但作者紧接着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3、历来的解释是:子路举荐子羔为季氏做费宰,孔子认为:“子羔质美而未学,遽使治民适以害之。”(见朱注,第129页)故子路辩解说:主政治民也是学,何必读书才是学呢?孔子说:我不搭理为自己的谬论辩解的人。(孟子简介及概要)。
4、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5、综上论述,孟子丰富的教育思想是其一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实意义极大。在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德育是首任。他所孜孜以求的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无疑给当下趋于功利的现代教育提供极大借鉴。孟子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儒家一以贯之的“明人伦”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其基本要义,这点也为法家和墨家等所认同。孟子接续子思的“仁”学,开创了“存心”“反动其心”“养心”等心性学方法。他的这一心性道德修养论,是儒家思孟学派修养论的特殊贡献。孟子德育思想所开创的大丈夫气概、养浩然之正气,还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的挫折磨练,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前仆后继的英雄豪杰、古道热肠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支撑起中国的脊梁[29],引导人们为真正实现“仁民而爱物”的“大同”理想而奋力前行。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返本开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
6、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7、这一段很重要,仁、智、信、直、勇、刚都是伦理德性,但是孔子强调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好学”。不管孔子这里是否有特别的针对性,对照前面孔子一生对“好学”的高度重视,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这里的“六言六蔽”并非孔子的偶然之见,它表现了孔子对德性与学问的整个平衡的了解。如用《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话来看,后世宋明儒学中如阳明学特别强调“尊德性”,甚至不惜牺牲“道问学”的那种讲法,无疑离开了孔子所掌握的平衡。好仁不好学,则会缺乏智慧而容易受骗;好智不好学,心智散荡而不得其中;好信不好学,好勇不好学,好刚不好学,都有刚勇而失其方向之弊。有仁有智有勇有刚,但不好学,则有偏蔽。因此,每一种伦理德性(这里的仁只是一种具体德性)都必须与好学联系起来,相互补充。
8、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9、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10、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简介及概要)。
11、“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对梁襄王“孰能一之”之问,以苗为喻;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12、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13、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14、儒家总的立场是,同情心是内在于人的,人更有可能对与其有相似的人报以同情。并且,儒家承认“有等差”的关心,并确认其为道德上的“善”,例如将“孝”视为一项美德。而墨家针锋相对提出“兼爱”,只不过墨子并非拒绝“孝”,而是站在超越个体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一概念。正如“天无私照”,人也应该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的父母。
15、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16、自然,“好学”并非独立自足的,我们也可以提出好学不好仁,其弊如何,好学不好信,其弊如何,等等。但是的确,如果没有“好学”,只有好仁好智,孔子就不成其为孔子,孔子留给后世的形象中“好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侧面,这在唐代以前的儒学中是不曾有过疑问的。而“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塑造并非可以独归孔子,而是和后世儒家传统的形成及各种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17、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18、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19、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20、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1、正因如此,本文认为休谟提出了与孟子类似的主张,即认为人类都拥有一项心理机制,正是这项机制使人可以进入他人的情绪中,并代表他人采取行动。休谟认为,这项机制就是“同情原理”。正是通过同情原理,人们才得以进入与自身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中。
2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与孔子并称孔孟。
23、3)同情的倾向就表现为对“孺子”的关心,每个人理当拥有这种情感;
24、如果仅是因为孔子好学,就认为孔子只是了解经验知识的多样性而已,则为孔子所反对,孔子肯定地表示,他既是多学而识者,又通过下学而上达,能达到一以贯之。
25、心性修养的要旨是“养心”“尽心”。孟子认为,道德理念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责任是认识它、实践它,但人欲会阻碍心的明道,故此孟子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21],“寡欲”是“养心”的修养方法,因为欲蒙蔽心性,使操行受损。要恢复心境明朗必须寡欲。孟子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2]与生死相比,不失去“良心”“本心”更重要。能“存其心,养其性”,这样人就达到“尽心”的境界。
26、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模拟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27、《论语》记载孔门弟子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时时知道自己所缺少的,同时又不忘已经学得的,这是好学的表现。
2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29、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30、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31、本文将阐述孟子与休谟的道德心理与我们称其为“道德社会”的内容,并提出三项观点。其我们揭示了孟子与休谟之间在道德人性论的主要心理源头上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其我们表明了两人在道德人性论的主要社会源头上也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其我们认为孟子与休谟在有关道德人性论的主要认识来源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认为,通过揭示上述诸多相似之处,未来还需要研究儒学与休谟的道德哲学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包括二者在道德哲学,特别是仁慈之为道德的心理与社会源头方面的联系。
32、《孟子》的文学价值在后世逐渐被发掘,汉代司马迁对它备极推崇,唐代古文家韩愈曾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因此“韩文出于孟子”,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文”。苏洵平生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著有《苏批孟子》一书行世。王安石曾注《孟子》,为文亦学之。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是学子必读而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除唐宋八大古文家外,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古文家,在思想方面也受到了《孟子》的深刻影响,在文章艺术方面也有程度不同的借鉴。
3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34、首先,“思”这一概念在孟子的整体思路中是重要的,但作者对它的概括似有可议之处。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思”这一概念主要被用在区分“大体-小体”上。孟子所谓“大体—小体”,前者指的是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的德性,后者指的是感官物欲的刺激。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固然有“思”这一官能的运用,而“思”的目标,并非是获得某些“对象性”的认识,而是重新焕发人“心”的道德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语境中,“思”并非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自反性”的过程。
35、[25]徐人忠.孟子对教育理论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6(03):80-
36、不过本文作者认为,休谟关于人类德性的心理源头的解释有些模棱两可。有时,他指的是同情原理提供了情感动机的激励,导致人们按照仁慈的要求行事;但有时,他又将仁慈行事的动机归因于人性原理(可参见他的《人性论》ATreatiesofHumanNature)。而在《道德原理研究》(An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ofMorals)中,休谟再次确认说,人性原理是仁慈行事动机的主要源头。
37、《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38、1999年至2000年,我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书一年。本书是我在1999—2000学年的春季学期在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课的讲稿。该课程的名称为“先秦儒学”,对象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香港的学期比内地略短,一般每学期13周,我依据课程的要求,拟定了课程的大纲,边写讲稿边讲课。于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叠先秦儒学的讲稿。我讲这门课程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中间插入《礼记》的数篇(郭店楚简的部分也是作为与《礼记》同类的文献来讲述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有些原来拟定的内容如《乐记》并没有讲到。另外,该课程第一周所讲,是“儒家思想的根源”,讲授内容主要利用我的同名著作,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新写讲义。虽然如此,先秦儒学的基本面貌在本稿中还是大体呈现出来了。
39、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书院。枕戈说:“当我走进孟子书院时,看到前面是孟圣人的像、孟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左边墙上挂着艾叶,右边墙上摆着各种典籍,整个房子古色古香,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呀。”他称赞孟子书院是“他见过的最温馨最精致的书院”,这类书院可称作“家庭书院”,有着家的温馨。道不远人,道在人间,道在生活中,把书院建在社区,建在家庭里,也许这更符合杜钢建教授发起“百家书院”的初衷。而古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读书和生活结合的空间。
40、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41、无疑,《论语》开篇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好学者的自道,好学首先是把学看作一种乐事。明代理学家提出乐学,这在孔子思想中是有根源的。反过来说,从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就不是孔子所说的好学者,也不是孔子理想的教育,责任不只在学者,也在教育。
42、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
43、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44、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45、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1)
46、作者简介: 吴信英,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冯友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47、《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48、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5]所谓“实”,就是最切近的、主要的内容。体现宗法人伦关系的“五伦”观念广泛根植于人心,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6]孟子主张仁、义、礼、智四德,是继承子思“五行”[7]学说发展而来的。儒家认为,是否具有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且“人皆可以为尧舜”[8]。仁爱思想源自人心之善端,这种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9]与四德相对应的,即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善端的萌芽生长,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才成为可能。
49、孟子说:“亲亲,仁也。”[10]仁作为人的最基本规定,首要的就是亲亲,这只是仁的基本层次。除此之外,仁还有向外推的不同层次,孟子最经典的表述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1]仁的三个层次是亲亲、仁民、爱物,即对亲人要亲,对民众要仁,对万物要爱。孟子分别以孝悌的“亲亲”、民本的“仁政”、爱护自然万物的“牛山之美”[12]等思想诠释仁的这三个递进层次。这种将爱心由血亲之爱外推至由他人所组成的社会,再扩大到宇宙万物的理路,既遵从人类最基本的自然情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道德需求,又实现人类社会的“大同”理想和自然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具有极大的普世价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3],孟子的“明人伦”接续“大学之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向外延伸。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要勇于担当维护人类社会和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的大任。这与人道主义、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是一致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大局观和担当意识非常重要,是当前教育必须重点强调的。
50、最后,在孟子笔下,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以及他对人生修养的无穷向往。前者即是肯定“人心有四端”,再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推而至于实现“仁义礼智”这四善。心之四端配合他所揭示的“良知良能”之说,足以使我们相信:人只要真诚,即可感受由内而发的行善要求,使自己主动去实践“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进而促成安和乐利的社会。至于人生修养,则孟子从“可欲之谓善”说起,直至最高境界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所谓“不可知之”意在肯定人的修养永无止境,可以抵达像神明一般的完美程度。
51、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52、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53、在孔门中,对“学”是有不同的看法的。这大体上是因为学生性向资质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如子路即似不好学:
54、第他有坚定的立场,以追随及发挥孔子思想为职志。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孟子则具体描述“仁政”的作为,如“仁政必自经界始”,就肯定了农业社会须以划定田界,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基础。孔子推崇古代圣人,孟子则区分四种圣人(圣之清者、和者、任者、时者),使人人皆有可能达成此一目标。
55、“爱”如果是爱好,“智”如果与学习有关,则孔子思想中有一个观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学”。“好学”绝不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
56、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57、第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58、如何从“恻隐之心”出发,实现“仁”的要求呢?孟子提到“扩充”的重要性,“扩充”同时包括了自然生长与有意引导两方面。有意引导的重要性可以从儒墨两家的辩论中体现。
59、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传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设立学校,进行全民教育。
60、[1][2][3][4][5][8][9][10][11][12][13][16][17][18][19][20][21][22][24][26][27][2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3223303330332322331232
61、但孔子讲的学不止于此,这也需要注意。如孔子讲的学诗、学礼,其中学诗固是学文,学礼就既是学礼之文献,又包含着对礼的实践了解,而学道就包括学习道德的意思了,在这方面孔子确有广泛的学习观念。
62、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63、[29]刘鄂培.孟子教育思想再论[J].教育评论,1996(24):
64、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65、JeremiahCareya,锡耶纳学院哲学系
66、贤贤易色是重贤轻色。孝悌忠信都是伦理德性,能孝悌忠信当然很好,在一个较低或较松的意义上也可说能孝悌忠信即已好学了。正如后来王阳明说,能行孝行悌即知孝知悌。但就孔子只许颜回为好学,以好仁、好信与好学相对,可知严格或全面说来,能孝悌忠信还是与好学不相同的,子夏毕竟不是孔子。
67、总得来说,孟子与休谟都意识到,“仁”或者说人性,是基于人内在的道德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孟子称其为“恻隐之心”,而休谟称其为“人性原理”与“同情原理”。无论语言表述上有何差别,道德人性的心理内涵,归根结底就是说,人们有能力与他人共情。
68、为了说明“恻隐之心”,孟子以“有孺子将入于井”作了生动诠释。不过本文作者提出质疑说,如果这个人仅仅是感受到与孺子类似的恐惧感,从而采取符合“仁”的行动,那么孟子的说明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休谟看来,仅仅是同情心不足以使人战胜恐惧。因此作者追问,孟子此处所说的会否是一种“为了”孺子的情感,抑或是与孺子类似和“为了”孺子的情感的混合产物?
69、[6]明成满.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环境及其当代启示[J].
70、这样一来,孟子所说的等差之爱就被赋予了相当具体的内涵,并且与现实生活情境发生了关联。“仁爱”,也即等差之爱,不仅具有心理基础——恻隐之心,而且也建立在它的社会基础——孝之上。在孟子看来,孝亲之爱并非仅仅是家庭背景中习得对他人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人天生就有爱他们父母的倾向。正是从“孝”出发,人们才能习得“仁”的心理基础,并逐步培养起这一德性。可以说,培养“仁”的过程,正是始于孩提之时依恋父母、并受父母爱抚的情感体验。
71、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72、4)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造就了人们行动的动机;
73、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也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就不是以“爱智”为特色,有些学者以“成德”或“明德”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以与爱智形成对比,这些说法也都言之成理。
74、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75、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76、其次,他有杰出的口才,善于说明事理。其中所含的逻辑推论在外人眼中无异于“好辩”,但所讲述的皆为仁民爱物的想法。他随口说出的许多语句,已成为传世的成语,如“缘木求鱼”、“迁于乔木”、“一暴十寒”、“守望相助”、“杯水车薪”、“事半功倍”、“出尔反尔”、“心悦诚服”、“有为者亦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77、孟子的“五伦”具有“双向性”,这种“双向性”指的是五伦关系中双方对应的责任以及互敬互爱的和谐,绝不是单方面无原则地付出,更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五伦”教化思想与汉代董仲舒鼓吹霸道而标榜的等级烙印深厚的“三纲五常”是需要甄别对待的。“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的等级名分是汉儒董仲舒为维护汉武帝霸权政治而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改造。孟子的“五伦”则是人类自然情感的表达,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悌美德。近年来,全国兴起重视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良好风气,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人伦道德教化思想为主旨内容,为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殷实的伦理学基础。
78、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79、不久,孟子回到了鲁国,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孟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是天意所为,于是不再出游。
80、《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81、这部分要讨论孟子与休谟的道德人性的认知源头,人们如何通过认知,扩展其“恻隐之心”的范围。除此之外,这部分还要说明,将集中注意力于他人意图的能力何以值得培养,并最终如何获致人类德性。
82、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没有本科的先秦儒学课程,2004年前后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本科学生的断代哲学选修课。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过一次本科生的“先秦儒学”课程,讲课时用的就是这份在香港的讲稿。由于北大的“先秦儒学”课是每周两学时的课,讲到孟子的一半即告结束。当时选课听讲的赵金刚作了课堂笔记,后来有一次他问我,老师在北大讲的课,一般很快就会出新书,可是“先秦儒学”讲的内容,为何好久都不见出书?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觉得此稿不是学术专著,只是讲义,故未予重视。再一个主要原因是,讲稿是手写的,字迹尚属潦草,除了我自己外,打字员大概不会认得,而我又总是忙于新的研究,没有时间和心情自己重新电脑录入,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此讲稿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