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
1、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2、根据《申辩》的记载,苏格拉底说:“我和他们(原告)是多么不一样啊,他们几乎没有一句真话,但是你们从我这儿得到的,是完全的事实,我不会像他们那样玩弄一些美丽的词藻。”
3、“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4、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5、见到老师,学生们也都很激动,克里多起身对老师说这种不公正的判决您是无需理会的,现在狱卒已经被我们买通了,逃亡路线已经安排好,无论您逃到哪一个城邦,那里的人们都会热情地欢迎他的。
6、他说,他到处找人反驳,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雅典人——他通过不断的反驳来实现自己的智慧,同时也以不断的对话帮助处在缺陷中的雅典人学会爱智。这是神的给以他的使命。
7、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说:「不被死亡追上并不太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不被犯错追上,因为犯错的步更快。」(注: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内容,就是柏拉图的第一个对话录Apology,本引句就是出自这篇对话录中)
8、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9、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10、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
11、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大部分人终生都是在梦游
12、为了让老师改变自己的主意,克里多又说“拒绝救自己生命的行为有违美德,行为人应该感到羞耻,甚至是一种罪恶。”
13、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4、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15、如果我们总免不了一死,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
16、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
17、最令一般人震撼的是:苏格拉底是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决定自己的死亡。这是苏格拉底的不寻常,也是一个为真理而活的真实典范。如果一个人能面对死亡而无所惧,表示他已经有一个信念或价值观,它比死亡还值得珍惜。
18、 李倩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19、虽然苏格拉底有点机智、玩世不恭、扰人,但是他对他所质问的问题绝对是认真的,对他而言,真诚、严肃地检验每一个行为和想法,比活着本身更为重要。
20、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的思想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一系列著作中记录,与我们此处主题相关的两部作品是《申辩》(Apology)和《斐多》(Phaedo),后者由今年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翻译。
21、接着他告诉大家自己的真正的智慧是“无知之知”。
22、《新周刊》在回应中也引用卡佛的“不需要廉价的花招”名句,暗指网易的道歉诚意不足。这场争论是道歉娱乐化的开端。
23、第一季节目数量为10期,现已更新完毕。谢谢关注!
24、按理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被驱逐总比接受死刑要好。可是,这回却轮到苏格拉底不干了。他对众人说:“不管我在哪里,不提出质疑,我就活不下去,没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你们也可以对我处以罚款,可是我什么也拿不出来,我不是有钱人。”
25、调查员:想必你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朋友了。那你们在苏格拉底死前一定见过他吧。你们没有帮助他逃脱吗?他对死亡究竟抱有怎样的态度?
26、针对关于自己“败坏青年”的罪状,苏格拉底对鞋匠莫勒图斯说:
27、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28、苏格拉底童年时研究科学理论,但是他很快就发现,最重要而且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人类存在的处境。他发展出一种作法,就是走进雅典的公共场所和会议地点,去引诱、刺激或吸引雅典人讨论「人应该如何过活?」这类的问题。
29、苏格拉底: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30、《苏格拉底的申辩》是2007年6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古希腊)柏拉图。内容简介: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
31、失恋者:“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32、回到18世纪,法国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1787年创作的《苏格拉底之死》,其故事的来源是柏拉图《斐多》中的记载,苏格拉底赴死之时,柏拉图本人因生病不在,但苏格拉底至少15名弟子和朋友在场。画中的人物表情不同,有的激动不已,嚎啕大哭,有的沉默不语,悲痛难忍,画家用不同的色彩和光线表现当时的气氛,光线正中的苏格拉底如雕像般沉静自信,仍然是在演说和辅导学生的状态,他的一只手已经伸向了装有毒堇汁的杯子,另一只手弯曲指向上方,这种英雄式的造型据说是法国诗人安德烈·舍尼埃(AndreChenier)向画家达维特建议的。
33、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34、公元前399年,希腊世界的雅典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审判。70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亘古以来最有智慧的人”(蒙田),被雅典人以城邦利益的名义判处了死刑。
35、“申辩”所用的Apology一词在英文是“道歉”的意思,但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似乎毫无道歉之意,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辩护。
36、柏同学知道如果老师只要口头上认个错,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大不了象征性的交点罚款,而人人都知道苏老师家的苏师娘是一个“悍妇+泼妇”,想让她出一个大子都是痴心妄想,最后罚款也会不了了之,但苏老师断然拒绝柏同学的请求。
37、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8、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
39、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40、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41、 苏格拉底被指控三项罪名:反对城邦的旧神、试图引入新神和腐蚀青年。
42、法治意味着依法而治。攸关的生死仅由会议投票数决定,这发生在雅典海军十将领和苏格拉底身上,也意味着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权利随意受损。雅典名将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称,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会上被投票放逐。
43、苏格拉底应该是一般人最耳熟能详的哲学家,他出生在希腊城邦的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一位接生婆,他一生都在雅典,曾经当过兵,也曾经在政府单位工作。苏格拉底是一个简朴的人,虽然他不是很穷,但是他的朋友和学生似乎都比他富有。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是一个人囗13万的城市,以当时的标准雅典是忙碌繁荣的城市,然而由于它很小,所以几乎每一个人都彼此认识。
44、苏格拉底认为违反雅典的法律是错误的,所以他不选择逃离死亡,而选择死亡就是选择不犯错。
45、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46、尽管学术界至今仍在争论对话录中有多少是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有多少是真正的苏格拉底,但是学者一致同意的是,对话录的风格是属于苏格拉底。因此如果没有柏拉图这个人,苏格拉底的言行将不会被流传下来。
47、于是,苏格拉底被带到了五百名法官面前,这五百名法官都是雅典的普通公民,他们是通过抽签产生的,以无计名的投票来判决鞋匠对老苏的指控,而老苏则要为自己所受到的指控进行反驳。
48、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49、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50、自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的苏格拉底被人告上了法庭,告他的人是一个年轻的鞋匠,鞋匠的名字叫莫勒图斯。
51、苏格拉底得知此话后便多了一句口头禅:我什么都不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