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1、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2、所以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月光下,一切都是浩大的,一切又都是缠绵的,一切都是纯粹的,一切又都是缱绻的,连明月、连相思,连情人、连那个梦都变得那么通透而温暖。所以,读了这样的《望月怀远》,怎能不让人放下眼前的苟且,想到美丽的诗和远方呢?
3、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4、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5、论词句中的意象与意境而言,前有谢庄的《月赋》说“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与意境确乎都相差不大,但不知为什么,唯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说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意境雄浑阔大,感觉随口一读,胸怀之间便随明月生出一种浩大却温暖的感觉来。
6、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7、一方面是他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这些人也都是张九龄的诗友,有诗作往来。
8、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9、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10、所以后来唐玄宗专门派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以表达自己的悔意与敬重之情。所以严格说起来,大唐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那一道分水岭啊!所以晚年的张九龄、被罢相之后的张九龄、在他身后大唐即将由盛而衰的张九龄,他的身影可能是落寞的,可他的胸怀、他人生的积淀却已经是无比丰厚的,而且此时他人生的格局却是越来越高的、越来越阔大了,所以写下“海上生明月”的张九龄是经历过世事浮沉的张九龄,是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张九龄,是拥有了人生的厚度与广度的张九龄。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了这样的人生厚度与广度,却依然不失风度、不失气度、不失人性中那让人倍感温暖的温度。
11、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12、诵读这两句,要注意诗句写的是深夜的一些小举动,悄悄的,露水落下,也是悄无声息,宁谧安静。要读出一种宁静的感觉。尤其是“觉露滋”三个字,是润物无声,要读得轻柔。就在这清辉的沐浴之下,诗人内心归于平静。
13、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14、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15、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16、与上一单元的五代词相比,题目简洁明了,也不长,比较好读。读完题目,停顿几秒。
17、天涯共此时,这句由景及人,开始怀远。因为月亮,诗人开始怀念起远方的那个人;又因为同在一片月光下,让远隔天涯的双方,一下觉得拉近了距离,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了。这一句诗,上承南朝的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下启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都是“天涯共此时”啊!所以这些诗句是中国人面对明月时,用以表达思念之情的千古名句。
18、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19、这样的境地却突然生出遗憾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忽然想到,月光如此美丽,却不能“劝君多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屋中,去寻个美梦,或可在梦中梦得让人欢愉的相遇。这样的念头是多么自然,又多么干净,甚至带着一丁点的惆怅,还有一丁点儿的希望。
20、我们此前讲过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也讲了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在盛唐三大明月中,还有一首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中的明月。况且我们前面也刚刚说了,命运多舛的孟浩然一生无缘于仕途,唯一一次接近于仕途的就是晚年加入了张九龄的幕府,所以上一篇我们也讲了他那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名作,而张丞相就是著名的张九龄,也就是说张九龄应该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识、能用孟浩然之才的人。
21、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22、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23、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24、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25、说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浑然天成的千古名句,我就不由得想到前两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时候,有一个词一下成了热词,叫“葳蕤”,它是形容草木丰茂,枝叶繁华的样子。网上突然盛传其词之美,所念起来都朗朗上口、别有一种温柔,然后有人惊讶地说,啊!原来这个“葳蕤”就是张九龄所说的那个“兰叶春葳蕤”的“葳蕤”啊。
26、开头“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之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
27、史载,张九龄罢知政事后,有人荐引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旧唐书》卷九《张九龄传》)”因此,“九龄风度”就成了千古佳话。
28、后来安禄山因罪当斩,张九龄作为丞相力主将其斩首,可惜唐玄宗不听。后来“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这时候他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想起九龄的目光如炬,悔恨地潸然泪下,感慨地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慨叹再也没有张九龄这样的贤相辅佐自己,可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十五年了。
29、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0、从736年张九龄罢相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回顾这段历史,很多人会认为,不用等安史之乱,其实张九龄罢相就已经预示着唐朝要走下坡路了。甚至可以说,如果唐玄宗始终信任张九龄的话,安史之乱根本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就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还在幽州当小军官的安禄山,违犯了军令,打了败仗,被长官押送到长安,请朝廷发落。张九龄早就觉得安禄山性情狡黠,内心阴险,所以坚持按律斩首。但是唐玄宗却可惜他将才难得,刀下留人,最终放虎归山。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逃到四川,痛定思痛,还特地祭祀张九龄,写下一联追忆并忏悔:
31、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32、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寤也),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33、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这两句,乍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第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乃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34、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35、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赏析: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36、《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37、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38、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
39、我又想到今年诗词大会上,一个16岁的上海女孩子叫姜闻页,在场上,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时候,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有一颗热爱诗词的本心,自然一切都云淡风轻。而“兰叶春葳蕤”和“草木有本心”,其实都来自《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就是张九龄著名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40、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41、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42、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43、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44、每天读一首好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6)
45、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46、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47、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48、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49、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50、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51、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52、hǎi shàng shēng míng yuâ,tiān yá gîng cǐ shí。
53、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54、《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55、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56、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57、这两句是因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月光虽美,却不能满手捧着送给亲人;不如回卧室睡觉,作一个和亲人团聚的梦。构思奇妙,情感深挚,意境幽清,余韵悠长。
58、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59、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60、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61、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62、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63、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64、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65、不堪,不能。盈手,双手捧满之意。他很想把这月光抓起一把送给远方思念之人,但他发现做不到。于是他就想我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在梦里能见到那个人。
66、《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全诗的意思是:
67、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68、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语言,绝非只擅长词语技巧者便能道出。他一定要有人生的深厚阅历与高绝的人生格局为奠基,同时又应不失赤子之心,要有一颗清澈干净的灵魂,也就是人生的厚度、广度、宽度、高度、风度、气度还有温度缺一不可,否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句子绝不能道出。
69、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70、苍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相隔天涯的人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有情的人会抱怨月夜太漫长,整夜难眠把亲人怀想。
71、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72、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73、可是唐玄宗虽然如此看好张九龄,并最终拜他为相,甚至因此也取得“开元盛世”的辉煌成果。可唐玄宗在长期的政治劳作之后啊,对政务事必躬亲的做法已产生厌倦,想退入深宫享受人生,又想用政治制衡的方式钳制众臣,于是便提拔了一代奸相李林甫,以制衡张九龄。张九龄是一个极坚持原则的人,又敢于直谏,所以虽然他风度仪表乃至才学超群,但前与姚崇,后与李林甫、牛仙客,包括与玄宗本人都产生了不小的矛盾,最终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种种手段下,张九龄被罢相,出任荆州长史。就是在荆州长史任上,他赏识人才,将一生不得志的孟浩然引入幕府,同时也是在这一段罢相之后的人生落寞期,他写下了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和这首千古传诵的《望月怀远》。
74、《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六句承接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75、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76、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77、诵读,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是诗人的感受,声音一实一虚比较好。这两句虽然是整首诗里意境最为阔大的,但因为它处在开头,后面又是比较安静,低徊,所以不能太渲染。
78、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