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3、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4、王经死后,有人对司马昭说:“王尚书在治理国家上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不该杀掉他啊。”
5、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7、终究还是曹髦太年轻,在焦虑和屈辱的双重刺激下,一脚踏进了司马昭的陷阱。当初司马师病死在许昌的时候,曹髦就打算趁机收回大权,那时他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在自己认清或者扶持自己的嫡系力量的前提下,贸然而幼稚的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所委派的官员都是自己的信得过的心腹,结果所托非人,致使计划失败。
8、首先,我们都知道当初司马懿在曹爽手中抢夺兵权的事情,自从曹爽失去了兵权以后,曹魏江山便彻底被司马懿掌控了,司马懿不仅仅控制了朝廷,而且拥有强大的兵权,司马家的地位也基本上稳定了,但是司马懿始终没有称帝。
9、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10、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11、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12、但是,皇帝是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司马昭急急忙忙跑到太后那里一面痛哭流涕,一面逼太后下旨,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他。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13、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14、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15、司马师换皇帝,很快就引发了“汝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司马师不顾患有眼疾,带兵平叛,却被文钦之子文鸳劫营时,吓的眼珠子掉出了眼眶,虽最终平叛了毌丘俭、文钦,却也一病不起。
16、刺杀了曹髦不光是一种政治试探,也是一种政治清算。随着曹髦身死,新上位的曹奂更没有主动权,也更没有威胁力。那些在背后敌视司马家族的大臣们也失去了政治核心。整个魏国的政治大权开始真正地、彻底地落入了司马昭手里。此后,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17、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18、他最理想的途径,是让曹髦如汉献帝,司马昭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哪料曹髦却来了这么一招。
19、事后,成济被夷灭三族以堵天下悠悠众口,同时,司马昭又杀了没有向自己告密的王经以绝后患。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被拥立为新的天子,后来更名为曹奂。
20、司马昭摇了摇头说:“我也很佩服王经是个正直的人,无奈却不忠于我,只好把他杀掉了。”
21、再说曹髦,听闻司马师死后,立刻一道圣旨发给司马昭:命他镇守许昌,不得妄动。却命傅嘏率领大军回京!司马昭明白这道圣旨背后,藏着怎样的凶险,根本不听,亲自率大军回了洛阳,来见曹髦,这其实就等于是一次兵谏!
22、一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且明知道已经引起了主上的忌恨,如果还不思考自身的安全问题,只能说明这样的权臣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匹夫,如同前朝的何进一样。但是司马昭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从之前的经历和之后的应对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此只能说明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也足以说明王沈、王业为什么会掉头向司马昭告密,也足以说明司马伷为何不会强加阻止,而贾充为什么会在那里严整以待,并且肆无忌惮。
23、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24、西蜀豪族极力扼制姜维北伐;江东士人扶植皇权内乱不休;淮南三叛,三马同槽,曹髦奋笔疾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5、王经上前阻拦说:“从前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最终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耻笑。如今朝中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朝廷的力量十分弱小,千万不能逞一时之快而招惹祸端,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26、其次,由于司马师英年早逝,所以权力又交到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的手中。而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懿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让皇帝当傀儡,但是至少是尊重皇帝的,平时也比较遵守规矩,但是司马昭可不一样,他要求自己的所有配置都跟皇帝一样,而且根本不把曹髦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候甚至出言侮辱曹髦,令曹髦忍无可忍,所以曹髦才说了那句经典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7、随着“高平陵之变”结束,司马懿虽掌控了曹魏大权,但忠于曹魏的势力却并未束手就擒,很快“汝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之叛就汹汹而来。司马懿只得拖着老迈身躯,算平息了这第一叛,不过司马懿却也被熬到了油尽灯枯的局面。
28、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29、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代魏自立,急需建立功勋,于是此时提出伐蜀的主张,并任命钟会和邓艾为主将,率军伐蜀。
30、司马师也明白,自己到了大限,连忙喊来弟弟司马昭,把权力交给弟弟,等于司马师跟司马懿一样,是被吓死了。就这样第三匹马,司马昭登场了!所谓的“三马同槽”,也就进入到了收割果实的阶段。
31、我们知道,曹操,一代枭雄,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自立为王”,直到曹丕手里,汉室名存实亡已久,才敢自立称帝。司马懿,一是隐忍,也只敢在高平陵政变中对曹爽下杀手,而对曹芳依然要护其周全。司马师,称霸朝野,也只能对曹芳行废立之事,对曹髦行拥立之功。可以说,在封建体制里,皇权是有一层神秘的外膜在时刻保护它的,那就是世人的正统意识。
32、而且,“弑君”的罪名总要有人承担的,所以成济成了“弃卒保车”的弃卒,被夷灭三族。而“为主分忧”的贾充却在西晋的时候贵为国丈。
33、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34、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35、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36、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37、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38、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39、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40、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41、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42、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43、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44、好在这仅是一个梦,司马懿很庆幸,不是真的。但司马懿却错了,从此后这种恶梦就缠上了他,两个月后司马懿就自感大限将至,于是交代完后事,把权力给了长子司马师后,司马懿死了!
45、(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46、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这句话是魏帝曹髦自感皇权日益被孤立、圣听逐渐被蒙蔽,决定孤注一掷,率众声讨司马昭时所说的。
47、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48、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49、对司马昭的这番操作,罗贯中是这么评价的: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50、曹髦并不是在被杀前感觉到司马昭的威胁,为何会在仓促之间选择孤注一掷?
51、(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2、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53、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54、政治阴谋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政治清算,通过曹髦之死,司马昭能够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所以王经等人的死亡就不足以为奇了。
55、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56、面对如此浩大的声势,司马昭决定亲征,但他又担心后方大本营出事,毕竟他的父亲当年正是趁着曹爽外出才政变成功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于是历史上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司马昭携天子与太后共同出征。由于诸葛诞军中内讧,司马昭在次年平定了叛乱。
57、司马懿在魏明帝和曹爽的联合压制下,不得不装病三年,最后凭借高平陵政变才大权在握,可紧接着就是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起兵声讨,只不过被司马懿事先发觉而迅速剿灭。司马师接过乃父的权杖,独掌朝政,但先是是魏帝曹芳阴谋除掉他,后是毌丘俭、文钦起兵反了他,司马师虽然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司马昭手里,有了父兄的铺垫,司马家的权势更是一时无两。
58、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在他死后刚四个月,其子司马炎便迫不及待的代魏称帝,国号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至此立国四十五年的魏国正式灭亡。
59、那么当时成济,就真没别的办法吗?当然有!须知,曹髦率领的是乌合之众,你杀皇上干啥?把这些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干掉,用盾牌手等围困住曹髦等,总之别人随便杀,破其声势,想方设法困住皇上就成了!
60、唯一让人没想到的是,出了成济这种无脑笨人。
61、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62、当一切按照司马昭所设计的方向进行时,曹髦也就必死无疑了。司马昭所忌讳的那层窗户纸也终于被捅破了。
63、南面精灵森林虽无大动作,但也是屯兵百万驻扎关外,其心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只等待时机成熟便将发起狂涛骇浪的攻击。
64、如今曹髦即位已经六年,从少年已然成长为青年,胸怀大志的他眼见帝势衰微,自然不甘坐以待毙,气血方刚的曹髦决定反击,虽是以卵击石也要奋起反抗。于是,曹髦就说出来这句妇孺皆知的话,鼓动身边人一起去声讨司马昭。但曹髦话一出口,王沈、王经和王业三人便大惊失色,纷纷劝其隐忍,曹髦将早已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65、公元251年,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专权,欲起兵讨伐,结果消息走漏,被司马懿斩杀。不久,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独揽朝廷大权,也就是司马昭的长兄。
66、司马昭之心有权威者未必可以惠民,而欲惠民者必须先获得权威。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对曹髦抱有同情之心、批判司马昭靠仁义博取权威又重塑仁义行为的史家们,在逻辑上是打架的:任何一个政权的颠覆、崩溃和瓦解,都难逃内生生和外生生两个重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有时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
67、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68、但是,曹髦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十分不友好的政治讯号,后来诸葛诞等大臣又公然地举起“反司马”的旗帜。所以,虽然明面上看起来,司马昭是权倾朝野,但是背后有多少人在暗自谋算着,司马昭心里也并没有底。而且曹髦随着年岁渐长,政治上的表现越来越成熟,这些都给司马昭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