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1、生态语文第84期(画说语文)哦,菲律宾!(上)
2、但是介子推不愿意接受赏赐,带着老母亲躲进了深山中,重耳派人上山去请介子推下山享受荣华富贵,介子推明确拒绝。
3、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亡避难,随行贤士多人,主要有五人: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4、小编近日就听到一个关于清明节来历的故事,与你分享:
5、据史籍记载,270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高大,遮天蔽日。森林内外,野草丛生,人烟稀少,野兽常常出没其间,不时还会有猛虎伤人事件发生。因此,这条直通晋国都城故绛(即今赵康古城遗址)的南北大道,几乎无人敢单独行走。
6、宋代学者王应麟在《玉海》中列有“周四时田法”等多种条目中,相当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田猎制度与周王及诸侯国的田猎活动,其中,特别提到了晋国所举行的田猎活动。如“晋大搜”条云:
7、综合起来,介子推是以一位古代坚贞清高、个性独立、谦虚内敛、又不免迂腐的封建士人形象出现的。(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8、车驾路过汾阳岭时,骊姬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眼观所及,尽是山青水秀,麋翔鹿跑,猿嬉猴戏。骊姬正看得忘神,就听得远处传来一声声的呼喊:“行路之人快躲开——猛虎下山来了——”众人慌忙拥骊姬上车躲避。只见一绿衣女子就似从天而降一般,孤身一人出现在了前面的大道上,然后又一个箭步迎着老虎就冲了上去。老虎张着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地向她猛扑过来。就在老虎和她将要碰头的一刹那,绿衣女子蓦然间一个纵身弹跳,正好落在老虎背上。老虎还在愣神时,雨点般的拳头已经狠狠地连续击在了老虎的眼睛上、腮帮子上。霎时,鲜血溅洒得漫天飞舞。老虎吃疼,咆哮着在地上打了个滚,试图将绿衣女子摔下来。绿衣女子弹身跳下,揉身跃步,拳击脚踹,摁着瞎了眼的老虎又是一阵猛打。一个时辰的工夫,老虎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9、后来重耳终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当上了国君。他给了当时忠心耿耿陪在自己身边的部下每人都非常丰厚的赏赐,但是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醒晋文公说他还没赏赐介子推,晋文公想起这件事情之后觉得非常的后悔,认为自己很对不起介子推。
10、这就是人情事理。据此,我以为介休绵山不可能成为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理由如下:
11、于是,崇尚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感恩的道德追求,就成了寒食节的深层蕴涵,祭奠逝者也便成这一节日的主要习俗。但后来,寒时节渐渐消失,扫墓的习俗便归到了清明节中。
12、贾思勰在这里不仅提到了历史故事,而且指出“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即加入了亲身观察的实证资料,十分珍贵。
13、火一旦在森林中燃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扑灭的。而且火势的发展速度很快,山上的人根本就跑不赢,何况介子推还带着一个老母亲。这种情况,重耳应该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但他最终选择采用这种办法。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重耳这样做,是真心想把介子推烧出来,还是想烧死介子推。有人会问,重耳为什么要烧死介子推呢?道理很简单。
14、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
15、(译文:自己的言行是对是错,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衡量;自身被赞誉或受诋毁,要听任别人去评价;一生得到的或者失去的,要听从命运的安排。)
16、以上种种,从皇帝行踪,到文人记载,再到民间叙事,地方风俗习惯,在在说明,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在万荣。
17、晋文公重耳为了能够让介子推重新出山,于是命人在山里放火,希望能够用这种方法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竟然没有出来,后来重耳在山中的一棵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俩的尸骨,重耳懊悔不已,非常自责。
18、而且就一直隐居到去世,后来重耳再去派人寻找介子推的时候,无奈故人已去,就把绵上作为他的祭田,
19、现代日本还流行木屐,这是因为日本文化源自隋唐时期,日本木屐的名字来自中古音“屐屉”。周边国家在引进汉文化后,除了传统儒家文化外,还保留和继承了我们先人的不少生活习惯和习俗,可以作为研究参考。因此不少人评价,要看中国隋唐时期文化去日本,要看宋明文化去韩国。
20、韩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写道:“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韩非子是说介子推做过割肉奉君的事。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又得道家精髓,他著书立说,不过是想推行其主张,得到君王任用,言辞如战国辩士,不可全信。
21、火禁,如用火之地、救火之法,以及夏毋烧灰,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之类,以刑官之属掌之,使民不敢犯也。
22、当地还有许多与介子推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具有原发性、原始性、单一性的特点;同时,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也与介子推有关。
23、后来还是因为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重耳这才想起当年介子推的救命之恩,然而那个时候介子推早已带着老母亲隐居山林,不过问朝堂政事了。
24、姜后在文武临殿那天,只问为何不见介子推?却把丑姑姑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姜兴邦随重耳追赶介子推,火烧绵山回来,才想起没见丑姑姑的事来。姜后赶紧打发人到汾阳岭去接丑姑姑。不料,派去接丑姑姑的人回来说:“丑姑姑吩咐店里人,说晋国有人来找,就告诉他们,她入了深山老林,至死不与外人相见!”
25、汾阳岭即汾阴山,民间流传叫绵山,山上除了有丑姑姑打虎处,有丑姑姑引路处,还有介子推墓,在南赵村西,还有晋文公上绵山寻找介子推的路线图。
26、阿铁老师总想带着学生去陵园,因为在这里,会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死都是人生的常态。死是必然的,那么死就不是一件着急的事,有勇气的人决不是急着去死,而是有勇气地活着。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那就更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27、我们来看看,介子推之后的历代帝王,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恩人的?
28、唐人李涪在《刊误》一书中引述以上文字出现了错误,“季春出火,为禁火。”庞朴先生指出了这一点,应当是“季春出火,为焚也。”“出火”即为田猎活动的开始,而“焚”就是指“焚莱为猎”。
29、 首先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当时究竟介之推为何会退隐深山不得而知,可能是厌倦官场,但更有可能是被人陷害追杀。否则即便不愿出仕,也会顾忌老母及自身性命出来说明。如果重耳是听信谗言,那么介之推母子出不出来都是死,也就没有出来的必要了!
30、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
31、寒食节寄托着晋文公深深的悔恨。晋文公为不经意痛失介子推而深深的自悔,自悔中尽含着不尽的歉疚;
32、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的依据是形成于故事发生后200年的左传及更后一些的文献。左传及其他文献虽然不是当时所记,但当时肯定有一些断简残篇、口述历史,结合流行开来的清明节、寒食节情境,这样形成的故事是基本可信的。有人质疑:介子推和他母亲对话谁听到的?我想介子推没有封赏归隐被焚是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肯定有不少传闻,顺理成章,过于细节的问题不宜质疑,符合基本事实和情理就可以了。
33、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34、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史记》作十二年、十三年),骊姬受到宠爱,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35、以寒食寄托哀思,为了怕引火再烧了绵山.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难日乘龙舟往汩罗江丢粽子一样,一来为了纪念屈原,一来也怕鱼类再糟蹋屈子的躯体.这是无权的人民群众怀念他们所热爱的历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叶剑英
36、这个故事出自民间,虽然不乏封建时代的观念,但也可从中看到万荣与介子推的关系。后来,光武帝曾到孤山祭祀,元大德十年(1306)《重修风伯雨师庙》碑文中说:“汉之建武九年光武亲幸,登是台而祀之,因封之曰风伯雨师之祠,敕修其宇。”这座庙原为子推祠,又名柏林庙。子推祠本是对刘秀有救命之恩的地方,但他现在“封之曰风伯雨师之祠”,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刘秀知道介子推的殉地在介山,而且他也知道,先祖武帝和成帝都说子推殉在介山,成帝还曾到介山祭拜过,而不是这个昆仑台。可能在刘秀看来,既然介山已有子推祠,这里就没有必要建另一子推祠,不如建“风伯雨师之祠”保佑这里风调雨顺。
37、史料记载,晋献公时期,太子申生率兵奉命攻打骊戎国(在今陕西临潼),骊姬国兵败,面临灭顶之灾。骊姬国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献出自己两个美貌的女儿骊姬和少姬给晋献公,以求和罢兵。骊戎国殿下骊龙、内侍官优施和兵卒、侍女数人伴驾郡主骊姬前往晋国。
38、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周朝典籍文献中的“出火”与“纳火”,其实并不是指我们后世通常所指生活用火,而是“火田而狩”之火。清代学者秦蕙田也曾指出:“十月至仲春,皆得火田,此正司爟修火令之时也,与季春出火,季秋内火无涉。”
39、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一帮人历尽了艰难困苦,吃了不少苦头。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有一次,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40、重耳非常悲伤,他后悔用了这么一个坏办法,说早知如此就不逼他下山了。后来重耳就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让全国人都在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吃冷食,不准生火起灶。
41、厥后,晋文公晓得了,就去寻觅介之推,文公找人的方法很奇异,放火烧山,因为各人都说介之推是个逆子,依照人情世故,就算介之推不肯出山,不怕死,那末为了不损伤自己的母亲,也一定会背着母亲逃命的。
42、丑姑姑悉心照料姜后,深得姜后的喜爱。姜后遂做主将丑姑姑和后来赶来的姜后娘家侄儿、齐国的世子姜兴邦撮合成婚。
43、伴随寒食节的兴起与推广,介子推“焚死”故事的影响也至为深远。如唐代诗人卢象的《介子推》一诗将所谓“燔死”的说法表达得最为透切明晰:
44、高跟鞋的形成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演变,是多种文化的碰撞和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诞生的,并不能准确说明是谁发明的,而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择优选择。因此,我们在穿高跟鞋的时候,知道我国古人曾经有穿木屐的习俗,了解“足下”的来历,也知道如今的高跟鞋源自欧洲,就可以了。
45、后来晋献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便将重耳迎了回来做了晋文公,而介子推在看着重耳坐上王位之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晋文公在一一料理好朝中的事情之后,对当年帮助自己的人都论功行赏,可是在封赏介子推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这让晋文公非常的不解。
46、说起清明节,先从这个帖子说起吧,这是2013年北京街头的一个宣传画,竟招来一片指责,这也说明我们的节日文化普及不够。
47、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图个吉利。
48、(据说晋文公非常痛心,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题了上面这首血诗。其中“清明”二字成为晋文公的座右铭,当他第二年复看柳树,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9、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50、《庄子·盗跖第二十九》云:“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51、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52、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者。汉之俗间,在上放火,于下张罗承之,以取禽兽,是《周礼》之遗教,则知周时亦上放火、下张罗也。
53、之后几百年间有关典籍增加了对此事的一些记述:
54、质疑3:重耳为什么要烧山,难道他愚蠢到不知烧山可能产生的后果?
55、至此,仿佛大快人心,国王是好国王,知过能改,德能莫忘。臣子是好臣子,保持雅操,宁死不污。做臣子的有义,做国王的无情。一个大有作为的国王,一个高风亮节的臣子,都流芳百世,传为千古美谈。
56、之后,文种继续在勾践手下做事,当丞相。按理,勾践应该善待文种,让其一生都风风光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文种被勾践赐死,自杀了。
57、介子推功成身退,品德高于同事。但并非过于清高自负,不想做官,而是不愿意与一些看不惯的人为伍。
58、公元前636年,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不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没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
59、重耳烧死介子推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不得而知。但更多的人相信第二种说法。这样看来,做帝王的恩人可真是倒倒霉,倒像是惹上了麻烦,左右都不讨好,就算你功成身退,躲得远远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人文#
60、重耳是真心想把介子推逼出山吗?介子推不求功名,带着母亲一起躲到深山。重耳派人请他,他又不出来。于是,重耳决定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烧出来。结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一起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对于晋文公重耳做的这件事情,我也是严重怀疑他的真心实意。重耳真要寻介子推,他那么多军队,还有寻不到的吗?在古代,大火烧山是以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61、身为晋国公子的重耳早年在外流亡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骊姬之乱”。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在位期间十分偏宠来自骊戎的骊姬。这个骊姬也育有一子,所以她为了想要让自己儿子继任晋王之位便暗地陷害当时身为太子的申生。与此同时的,包括重耳在内的多位公子也一并遭到了陷害。在骊姬的挑拨离间之下太子以及重耳等人渐失晋献公信任,最后太子自缢,重耳、夷吾两人则分别逃至蒲城与屈城。
62、从介子推方面说,介子推不是一个人隐居,而是和他的老母一起。介子推多大年纪,史书没有记载。就其跟文公说话口气看,不会是个年轻人,姑且以他跟晋文公年纪相差不多估计,十九年的流亡岁月使他这时候至少也在六十岁左右,那么他的老母就在七十至八十岁了。这样年纪的老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传说中,介子推是背着老母的。还要考虑地点。重耳一行渡河回晋,在黄河由北向南又拐而向东一段,即今运城一带。这也是介子推跟晋文公第一次分手的地方。还有介子推是哪里人,也应该弄清楚。刘向《列仙传》说,介子推是临晋(今临猗县西部)人。临晋在黄河以东,介子推在过河期间离开晋文公,当首先回到家中,见了老母,隐居是后来的事。介子推隐藏的地方,必是在近处他熟悉的地方,不在近处又不熟悉的地方,他怎么能去隐藏呢?
63、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64、介子推的故事有多个版本,根据古籍、民间传说综合而成,大概说法差不多,应该是基本真实的。当然也有个别质疑的。
65、介子推:生于山西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66、史书中没有记载《庄子》中的故事,很有可能这件事并不是故事中那样曲折纠结的,而所谓的介子推抱着书站着被烧死的事情,其他古书中记载这是一个叫'鲍焦'的人的事情,和介子推并没有什么关系。
67、晋文公出猎,前驱曰:“前有大蛇,高如堤,阻道,竟之。”文公曰:“寡人闻之,诸侯梦恶则修德,大夫梦恶则修官,士梦恶则修身,如是而祸不至矣。今寡人有过,天以戒寡人。”还车而反。前驱曰:“臣闻之,喜者无赏,怒者无刑,今祸福已在前矣,不可变,何不遂驱之?”文公曰:“不然。夫神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祸福未发,犹可化也。”还车反宿斋三日请于庙曰:“孤少牺不肥,币不厚,罪一也;孤好弋猎,无度数,罪二也;孤多赋敛,重刑罚,罪三也;请自今以来者,关市无征,泽梁无赋敛。赦罪人,旧田半税,新田不税。行此令未半旬,守蛇吏梦天帝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为?而罪当死。发梦视蛇,臭腐矣。谒之,文公曰:然。夫神果不胜道,而妖亦不胜德,柰何?其无究理而任天也,应之以德而已。
68、但是重耳并不想介子推归隐,觉得自己应该报答介子推,于是重耳打听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一座山上,于是就想要请他们下山,但是多次请而不得,于是重耳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通过大火烧山的方式逼迫介子推带着自己的母亲下来,所以才会放火烧山。
69、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70、登上君位以后,晋文公就开始大加分赏。他的这次分赏可真是够大,甚至把家都分光了(当然这是后话)。然而如此浩大的分赏却没有介子推什么事,难道真是介子推不言,晋文公就不分了吗,毕竟分赏的事也是一件大事,有相关的制度要走,怎么会如此草率?后来晋文公找不到介子推,就把绵上分给他作为田邑,来警醒自己的过失,表彰有功之人。介子推到底兑现了他不与狐偃等人为伍的承诺,可知介子推是言而有信、不贪恋富贵的人。
71、仅以上所说,就可以知道,绵山不可能成为介子推的避难之地。
72、骊姬刚才见过她力战猛虎的矫健身手,此刻又听她说话如此侠肝义胆,居然一下子从内心里喜欢起了这个丑女子。
73、三国时魏国人周斐《汝南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㸑。”
74、其实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几乎都是一些文学书籍,而正史几乎没有记载。那些文人学士,贪求功名利禄,喧哗夺目,上求宠于君,下取悦于民,所以虚构伪造那件事。
75、它展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人格魅力与统治手段的高超。大错已经铸成,是文过饰非?还是真实地面对,晋文公取了后者,用寒食禁火、冷食、“足下悲哉”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恨与悔过。他使臣民认识到为一个懂得自悔与反思的君主尽力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也对国人进行了一次自悔与感恩的道德教育,这也是晋文公为何流亡十九年,还有那么多忠实的跟随者,还能够在春秋诸候中称雄称霸的原因之一;
76、但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崇拜那些忠臣义士,介子推就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出名的忠臣。
77、扬雄所作《河东赋》,记载更详。《汉书·扬雄传》曰:“……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虚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其辞曰:‘……于是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乎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上引这段话和《赋》中数句属于纪事。文中的“上”,指汉成帝。汉成帝永始四年(前13)、元延二年(前11)、元延四年(前9)、绥和二年(前7)都曾“幸河东,祠后土”,而且都在三月。成帝四次“巡游”中有一次来介山,扬雄写的即是这一次;成帝祭后土以后,又“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安邑在万泉县东南(就介山说,是正南),后土在介山以西。成帝从黄河横渡,先“祭后土”,然后向东,到了介山,又向南,去了安邑,“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
78、还没有完。重耳回国以后,大封功臣。那些跟随他四处流浪的人,重耳都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但是重耳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不过我觉得这话不对。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应该想到啊。重耳没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又有可能没忘,他是怀疑介子推那块肉的来源,因此故意不封赏。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为什么他还要写一首发牢骚的诗呢?
79、当年孟子所讽刺的那个在坟间乞食酒肉而归来向妻妾炫耀的齐人,今天还活在我们中间吧?
80、介子推并非单纯的品质高尚,而是他对于“如何给帝王当恩人”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说白了,就是介子推眼光长远,知道帝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一旦帝王成功了,你不要指望他报恩,最好远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