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晋文公攻原57句集锦

晋文公攻原57句集锦

晋文公攻原

1、三月甲辰,晋军抵达阳樊,然后兵分两路,右师包围王子带所居之温邑,左师前往氾地迎接襄王。夏季丁巳,襄王进入王城(成周西面,周王寝宫所在)。王子带于温邑被捕,之后被杀于隰城。

2、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3、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4、一是,战前抓紧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扩编军队,做好战争准备;并以“尊王”为号召,争取中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使其在争霸斗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5、示例一:(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6、晋大夫先轸另有判断,他说:“答应他吧。帮助他国取得安定这是礼,楚国一句话可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我国一句话却使其灭亡,显得我国无礼,凭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提议,等于抛弃宋国,在诸侯面前有何话可言呢?楚国施恩于三国,我则招怨于三国,怨仇既多,将何以战?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因势利导,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两国与楚离心,同时扣押宛春以激怒楚国,等双方战事发生之后再看情况。”

7、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⑥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⑦。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⑧人13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⑨降公。孔子闻而⑩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攻原)。

8、公元前636年,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又起了冲突,起因是郑国攻打滑国。(晋文公攻原)。

9、晋文公登高以观己方军容,看见晋军战车七百,装备齐整,军士少长有序,于是非常满意地说:“可以一战。”于是安排人员加紧砍伐山间林木以进一步补充兵器。冷兵器时代,多一根木棍就相当于今天多一枝步枪。

10、如意算盘落空,令尹子玉怒不可遏,把楚王“勿从晋师”(不可进击晋军)的告诫抛于脑后,当即挥师朝晋军所在方向进发。而此时晋文公却不迎击,反而下令军队后撤。晋国的将领们不解,议论说:“以晋君之尊,对楚臣避让,这是耻辱;楚军劳师远来,我们为何退避呢?”狐偃说:“师出以理为壮,理曲为老。没有楚国当年的恩惠,我们今天也到不了这里。退避三舍,是报当年楚恩。如果我们食言,则会激发楚军士气。我们现在主动避让,如果楚军退去,则求之不得。如果楚军仍不还师,就成了君退而臣犯,对方则理屈。”于是晋军主动退避三舍,楚军虽知理亏,但子玉却仍旧不许军队撤退,坚持向晋军驻地逼进。

11、共公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子瑕去世,谥号为宋共公。

12、  周王畿铸“少曲市南”平肩弧裆空首布?旧释“市南小化”

13、晋文公争取齐、秦参战的策略是他自己不出面,而利用曹、卫的土地和宋国的财物,加深齐、秦同楚国的矛盾,逼楚国拒绝调停,使齐、秦为晋国“取威定霸”而出兵参战;同时还激怒子玉在不利条件下应战。晋文公这一策略运用的成功,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楚成王未能识破晋国的计谋,争取齐、秦中立,却轻率地拒绝调停,以致促成了齐、秦与晋的联合,陷自己于孤立,这是很失策的。但当中原形势已转化为对楚不利时,楚成王采取暂时避兔决战的方针,应该说是恰当的。不过,当子玉请战时,成王不仅不坚决命令子玉退军,反而企图侥幸取胜,又允其所请;既允其所请,又不给他增加较多的兵力,这些处置,无疑是错误的。

14、之后,世袭司马荡泽(宋襄公弟公子荡的曾孙)作乱,杀死太子肥。荡氏被华元诛灭,荡泽被杀,族人逃到楚国。于是,立共公小儿子成,是为宋平公。

15、襄王暂居于氾,然后派使者分告鲁、晋、秦等诸侯,自称:“不榖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鄭地氾。”意思是自己无能无德,得罪自家弟弟,目前鄙居于郑之氾地。

16、晋文公依然心存疑虑,说:“楚国当年有恩于我,如何是好?”大夫栾贞子说:“汉水以北的姬姓诸国已尽数为楚国吞并,与其老是惦念着人家的小恩小惠而忘了楚灭我姬姓诸国之大耻,不如与之一战。”尽管如此,晋侯仍然下不了开战的决心。

17、晋国大夫先轸极力劝说晋文公立即出兵救宋,认为这是“取威定霸”的最好机会。但当时楚比晋强,而且楚国还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宋国又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途经楚的盟国曹、卫。这不能不使晋文公有所顾虑。狐偃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个进攻曹、卫以解宋围的谋略。他说:“楚始得曹而新昏(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哂曹、卫距晋近而距楚远。进攻―七年爲曹、卫,调动楚军北上,较为有利。晋文公釆纳了这个建议,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正月,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卫成公不许。晋军乃放弃东渡黄河攻曹的企图,秘密撤回,南渡黄河,迅速转兵东北,向卫国内地进军,攻取卫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接着,占领敛盂(今河南濮阳东敛盂聚),与齐昭公会盟修好;然后乘卫内部动乱,攻入了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二月,占领全部卫地。楚军因晋军进展迅速,救卫不及,仍继续围攻宋都商丘。

18、“拱宸”是个通用词,因北极星位于星图之北方,古代很多城池的北城门,多以“拱宸”为名。如山西太原古城之北城门,陕西韩城古城之北城门,山东临邑古城之北城门等等,都匾额为“拱宸。”宋代东京开封宫城北门原名“玄武”,后也改名“拱宸。”城门匾额“拱宸”,也有御外侵防暴乱之意。宋代家铉翁《春秋集详说》卷四十:“北斗居天之中,密拱宸,极纲维,万象妖气,欃枪干而入之。此楚氛被乎中夏,王纲陵迟,中国失霸之象也。”所以“拱宸”又有护卫一城百姓不遭战争或纷乱之意。

19、周襄王眼见不但调停不成,连派去的人也被扣住不放,一怒之下就想借狄族的部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赶忙劝解道:“千万不可。身居最高位者当首先以德抚民,然后亲近亲属,以此由近及远。当年周公感伤于管叔、蔡叔因叛乱而不得善终,因此将姬姓诸亲分封建国于各地,以作为周室屏障。后来,召穆公有感于周德衰微,遂聚周氏宗族于成周,号召兄弟团结、共御外侮。时至于今,周室宗亲之间,就算是有矛盾,仍应以兄弟相待。周德既衰,更要倚靠同姓诸侯,奈何因小忿而起兵讨伐郑国呢?”

20、子玉急于求战,到达城濮之后,就派斗勃(又名子上)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还是很有礼貌地派栾枝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思惠,所以退避到此。既然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就请整顿部队,明天在战场上相见。

21、勤王功成,晋侯朝觐襄王。周襄王以甜酒款待,并命令晋侯向自己敬酒,这都是天王所能赐予的特别荣誉。席间,晋文公请求襄王准许自己死后能使用“隧礼”,但是被襄王拒绝。所谓“隧礼”,是指墓前使用隧道相通,这是天子葬礼才有的规制。诸侯以下只能使用羡道,而羡道虽然也是地道,但上部是敞开露出于地面的,而“隧”则藏于地下。襄王不同意给予晋文公“隧礼”的待遇,他说:“这是王制的规定,周室还未被取代,如果你用隧礼,天下就会二王并存,这也是叔父您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22、这时地处山西西南部的晋国(都城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也逐渐强盛起来。晋国在献公时,清除了一批和自己对立的奴隶主贵族,重用人才,巩固内部,并由原来的一军扩编为上、下二军。晋国凭藉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汾河流域,继而发展到黄河南岸和西岸。晋惠公(前650—637年)时,又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如“作爰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州兵”增强军事力量,为以后晋国争霸中原准备了条件。

23、这边晋文公决心未定,那边子玉已经派人前来挑战。楚使传话说:“楚军欲与晋军试试手,请君凭车而观,我作陪。”晋文公派欒枝前往应对说:“我家君主知道您的意思。楚君当年之惠,晋君未曾敢忘,所以退避在此。我们以为楚军也已退回,没想到你们一路追踪而至。子玉身为臣子,竟敢独面一国之君吗?既然如此,那就请回去告知你们的人,备好武器战车,忠于国事,咱们明天一早见吧。”有宣战,有应战,城濮之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4、原国本为周王朝时一个小小诸侯国,古代文献对其没有系统记载,能够见到的记载较为杂乱零散,而且头绪纷繁。清人李锴所撰《尚史》卷九十七《地理志·原》对原国历史记载,较为简明系统而且全面,兹录如下:

25、这年秋天,颓叔、桃子拥着王子带,率领狄师再次进攻成周,大败襄王军队,俘获了包括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在内的一大批王公贵族。周襄王离开成周进入郑国,居住在郑国的氾地。获胜的王子带并没有进入成周,而是拥着隗氏住到温邑去了。名义上,天下都是周家的,因此周王离开成周暂居于郑国境内也不能称为“出国”,所以《春秋》记载此事为“冬,天王出居于郑。”说是襄王离开成周入住郑地。这种委婉的表达,便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26、晋军就地休整三天,吃的都是楚军囤积的粮食,随后才拔营回师。到达衡雍时,晋文公下令在践土为周王建造了一座行宫。

27、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一面要戍守谷邑的申公叔侯迅速撤离齐国的谷邑;一面要统帅子玉避免与晋交战,撤围宋国,率师回楚。同时,告诫子玉说,晋侯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丰富的经验,又洞悉民情,切不可轻举妄动。但子玉骄傲自负,不察晋军情况,仍要求楚王允许他同晋军作战。楚王虽然允许了他的请求,但不肯多给他增加兵力,只派出西广、东宫与若敖的六卒①去增援。

28、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29、沁水古城屡毁屡修,费尽了沁水百姓民力民财。直至上世纪抗战以来,沁水古城屡屡被拆。建国以来,县城几次改建,历经1400余年的沁水古城,终于荡然不存。仅在今日县城北关西南寨疙瘩之北,留有一段残墙断壁。

30、三是,决战前晋国君臣能够深入地分析客观形势和利害得失,并针对敌友的情况及楚军统帅子玉的性格,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如进攻曹、卫以制楚,许曹、卫复国以绝楚,扣留宛春以怒楚,退避三舍以诱楚,不但达到了激楚求战的目的,而且使自己在对楚作战中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

31、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由于宋成公之父宋襄公善待晋文公,曹、卫羞辱过晋文公,晋文公为报私仇,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子御杀了宋成公的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宋国国君,史称宋后废公。之后,宋国人又杀了宋后废公,立宋成公的小儿子杵臼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昭公。

32、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33、四月四日,晋军在城濮以南的莘(亦称有辛、有莘、有俛,在今山东曹县酉北)北与楚军对阵。双方决战的兵力部署如下:晋、齐、秦、宋联军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狐毛节制。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栾枝节制。中军在中央,先轸(也叫原轸)为元帅,率领一支部队,同时指挥三军,晋文公亦在中军;郤湊为佐将,亦率领部队一支,但受先轸节制。

34、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35、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36、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37、此句意思就是:原国城内粮草已经吃完了,兵力粍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39、原叔,武王之弟也,封于原(原地无考)。其后有原庄公,是为原伯。恵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8年)王子颓入成周,王居郑,子颓享大夫乐及遍舞。郑伯曰:“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明年,郑伯纳王杀子颓,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以王复辟享礼,亦备六代之乐)。原庄公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伯卒。襄王时,有原伯叔帯,以狄师伐周,获原伯。又有原伯贯者,周守原大夫。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文公平叔帯之难,与之阳樊、温、原、攅茅之田。原不服,晋侯围原,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又有原襄公者,周大夫。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明年,晋使士会,平王室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焉。又有原伯绞,亦周大夫。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舆,众;曹,群也)。原舆人逐绞,而立其弟跪寻,绞奔郊。原伯鲁者,亦周大夫,鲁人会葬曹平公,原伯鲁与之语,不说学。鲁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原氏其亡乎?”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周讨子朝之d,杀原伯鲁之子(《左传》)。

40、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

41、楚军的战略是运用其优势力量,援鲁以制齐,结曹、卫以抗晋,并进攻背盟的宋国,以争夺中原的霸权。其结果,既结怨于晋,又树敌于齐;长期围宋,顿兵坚城,使士卒疲惫;攻齐谷邑,造成兵力分散;救卫不及,失掉了盟国。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陷于不利的局面。

42、示例三:(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43、明代知禹州事(沁水)张之屏撰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故寿官对峰张公墓志铭》:张公“卒于万历四年七月十三日,享寿五十有将以十一月十四日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次。”母王氏“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启父穴而合葬焉。”墓主张公名知德,字学由,号对峰,县城宣化坊人。

44、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中知县贾茂、景泰中知县张升、正德中知县王溱相继重修。嘉靖中,知县张爵加修。城东临河,常患冲塌,因筑石堤障之,患始息。万历中知县扈文魁重修。崇祯间流贼攻毁,署事州同张大为重修,并浚壕。

45、宋景公(?-前469年),子姓,宋氏,宋元公之子。其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作栾,而《史记·宋世家》作头曼,《汉书·古今人表》作兜栾。青铜器宋公栾簠,《殷周金文集成》对此器的编号为45其铭文有:“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作其妹勾吴夫人季子媵簠。”可见宋景公自称其名为栾。

46、三日之后,周襄王设宴招待以晋文公为首的众诸侯。席间,襄王以甜酒赐饮,并且特许晋文公向自己回敬。宴罢,襄王命令卿士代表自己宣布策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同时赐以相应的仪仗器物。王朝卿士还转达襄王的旨意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惹。’”意思是襄王亲自叮嘱晋文公,要他恭敬地服从王室命令,安抚四方诸侯,替王室出面除恶云云。为表谦让,晋文公三次辞谢,然后才谦虚地接受天子赏赐、表示遵守天子命令。

47、朱学渊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的宋景公名头曼与匈奴头曼单于的名号相同,而认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源。

48、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不禁喜形于色,说:“终于不再害我了。蒍吕臣势必成为楚国令尹,此人只会自保,不会以楚国民意为重,晋国可以无忧了。”

49、满族宋嘉氏,亦称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满语为Sunggiya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宋氏、嵩氏、苏氏等。

50、开战之前,晋文公在有莘之北检阅军队,认为“少长有礼(纪律严明),其可用也”,但子玉还是盲目地认为“今日必无晋矣”。

51、子玉挟强楚之威,派大夫宛春前去晋国军营传话:“请晋君恢复卫侯,并且退还曹国的土地,我就解除宋国之围。”晋大夫狐偃说:“子玉真无礼啊!我国君仅提出撤除宋围一个要求,子玉作为臣子,却想获取复卫、封曹两项大功。我国与楚必有一战,机不可失。”

52、宋成公,子姓,宋氏,名王臣,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襄公之子,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53、富辰这番话很有见地,他清醒地看到在周室孱弱的背景下,王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京畿周围姬姓诸侯的保护。不过,周襄王不愿失了面子,没听富辰的劝谏,派颓叔、桃子两位大夫出动狄族部队前往讨伐郑国。当年夏天,狄师攻取郑国的栎地。

54、《易》之言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所谓先天而天弗违,则地理、人事,静听转移者也。吾邑以沁水得名,而山之数百倍。孤城如斗,西扼河东之吭。南曰石楼,北曰碧峰,两山对峙如辅弼;梅水,杏水,环绕左右,至东南合襟焉。县之龙脉,自乌岭迤东,至玉皇岭,突一峰,尊严出群山之上,为少祖,起伏蜿蜒而下,直抵城之西北隅。乃知昔人建置,目力必景纯流亚也。

55、右军,陈、蔡等国军队,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队,子西指挥;中军,楚军,子玉指挥。

56、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