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简介
1、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郑振铎简介)。
2、 郑振铎,男,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3、当代作家黄可安是这样点评的:“猫”是郑振铎1925年在上海写的一本家庭生活书。文章讲述了作者前后三只猫的故事,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观点,复杂情绪的下降。
4、1917年,郑振铎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岁的他,从“红果园”走向了中国文坛。
5、微友@喵喵yi(学疏才浅,名字找了半天没找出来)
6、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7、研读课文第三部分默读第 15 、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8、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先生去世后,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图善本馆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9、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扩展资料人物评价
10、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会怎么想、怎么做?
11、此次展览展出文物共计128件,由郑振铎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遴选出来,其中一级品9件、二级品87件。展览共分“认识郑振铎”“陶俑入故宫”“余音”三个单元。“认识郑振铎”单元通过其生平照片和大事年表,生动地展现了郑振铎先生才华横溢的一生。“陶俑入故宫”单元按照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时间顺序展出陶俑和陶器、弯身挥袖的女舞俑、绚丽斑斓的唐三彩马和骆驼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体现出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汇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前期的艺术面貌和时代特色。“余音”单元以郑振铎先生撰写和编辑的《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等14部重要作品为辅助展品,介绍郑振铎先生在文学史领域的杰出成就及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12、商务馆的郑心南也是郑振铎的福建同乡,郑振铎便请他去高梦旦那里探探底细。高梦旦听了郑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其实高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的人品和才华。高梦旦很快把女儿叫来,问问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郑振铎简介)。
13、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余,郑振铎还到商务馆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去兼课。在这里,他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神州女中的学生里,有一个叫高君箴的学生,巧的是她的父亲竟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而且还同自己是福建老乡,就这样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4、 “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15、1958年10月17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了封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16、在东方,1919年狂飙横卷的“五四”运动,是神州大地上从未有过的伟大的进步变革,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五四时代,在中国的新文学和新文化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先锋人物。仰望“五四”文学星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何等迷人!而郑振铎先生,正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名真正的战士!闪耀在现代中国文坛璀灿的群星之中,他的一生熠熠生辉,映照出一个时代的辉煌!
17、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18、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19、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20、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21、于是他立即请人送信给好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请他赶紧代刻一个。孰知瞿秋白的回书竟是一张“秋白篆刻润格”,也就是通常俗称的价目表。“润格”上标明:刻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需,限期取件则加倍收费。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云云……郑振铎看后,不觉一笑,以为瞿秋白说话幽默,也许事忙,是推脱之意。
22、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23、本文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作者第三次养猫。这只猫被拾起并举起。与前两只猫相比,它根本不可爱。这家人对此并不在意。芙蓉鸟被一只外国黑猫偷走了,但是作者错误地认为这只猫是如此无动于衷,以至于他用棍子追逐那只可怜的猫,后来死在邻近房屋的山脊上。
24、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为什么?
25、《中国俗文学史》是中国俗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专著。有学者认为该书可以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互为补充,鼎足为珠联璧合,均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必读的基本典籍。
26、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27、1919五四运动时,郑振铎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会领袖。他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又与沈雁冰(茅盾)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处在人生辉煌时期的郑振铎,也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样,心中开始孕育着自己的爱情。
28、郑振铎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29、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30、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31、“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32、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33、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
34、 这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写了3只猫,重点写第3只猫。
35、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亡失。
36、第二只猫丢失后,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养猫。
37、《古事新谈》收24则秦汉故事,以喻战后民生之事。《桂公塘》收四篇历史小说,包括《桂公塘》《风涛》、《毁灭》、《黄公俊之最后》。
38、“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之意”,在家人的美好期望中,郑振铎来到了这个世界。“峥嵘头角,犹记黄门初放学;池草飞霞,梦路还应绕永嘉。”这是郑振铎好友眼中和其一起度过的童年,但是这其中有着多少掩盖的心酸,要说贫寒的家境给郑振铎带来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是那对于国文的喜爱。那时候由于对文艺的兴趣,郑振铎每次看到同学买到好书,都要借来,整部整部地抄下来。
39、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40、1923年4月,高梦旦让女儿与郑振铎一起去杭州旅游,以加深两人的了解。回到上海,这桩亲事算是订下来了。但是,此事却遭到高氏族人们的反对,他们纷纷指责高梦旦,理由就是“门第”太悬殊。原来,高、郑两家虽是长乐同乡,但高家世代为宦,家财豪富,而郑家先祖门第卑微,郑振铎不过是个穷书生而已。然而,高梦旦却选定了这个乘龙佳婿,他力排众议,对族人们说:“穷,不怕,我的女儿要嫁的是年轻有为的人,而不是钱!”
41、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2、聚焦“基层治理效能”,一起来关注民进中央年度“大调研”!
43、《傻二哥》里的药糖、《孔乙己》的茴香豆、《社戏》里的炒米……
44、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45、《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46、郑振铎对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整理研究工作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47、郑振铎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邓氏群碧楼、沈氏海日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私藏珍本,为中华文化保存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48、第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49、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50、《海燕》是当代作家郑振铎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抓住燕子的特征,用细腻的笔触,托物言志,借身处异乡时看见小燕子表达了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51、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52、离开康熙营子,寻汽车路去找蒙人住的蒙古包。走了好久,方才看见几个包。大约总是两个包成为一家。有山西老头儿骑骡到各包索帐,态度极迂缓从容。我们去访问一家。这家有二包,男人已经出外,仅有老母及妻在家,尚有一个汉人的孩子,是雇来看牛的。这家不过是中下之家,但有牛三十余匹,羊百余只,包内也甚整洁。锅内有牛奶一大锅,食物架上堆满了奶皮、奶豆腐。火炉旁有一小火,长明不息。由译人传语。知其老母为七十五岁,妻为二十五六岁,男人为三十余岁。已结婚二三年,尚未有子女。被雇之幼童约十龄,每日工资一角。老妇人背已驼,但精神尚健壮。其媳颇静好,语声甚低,手中正在做活计;闻为其婆所穿之衣。说话时,含羞低头,且仅简单的回答着。大约都是说"不知道"之类。有问,往往由其婆代答。我们要为他们摄影,但坚持不肯出包,等到我们出包上车时,他们又立在包前看。
53、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54、弱小——命运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它们的悲剧命运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55、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56、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57、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58、消耗(hào)怂恿( Sǒng yǒng )诅骂( zǔ )蜷( quán )
59、关于这场婚礼,有个有趣的插曲:在举行婚礼的前夕,万事皆备,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规矩,结婚证书上是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主婚人及新娘新郎的印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60、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61、本文主题是什么?(结合练习来谈自己的看法)
62、《文学大纲》是2010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振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