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80句集锦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80句集锦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1、讲“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每次看到这个脸红得发黄,红还不够,还发黄,黄了还发青,自己觉得很难过,我算老几呀?!什麼都够不上。所以每一次上课演讲我都先说,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

2、他问孔子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孔子道:“不忧不惧”。我们听了这四个字,回想一下自己,长住在忧烦中,没有一样不担心的,我们怕自己生活过不好、怕工作没有了,大而言之,忧烦时代怎么变?小而言之,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一切都在忧中,一切也都在怕中。透过了“不忧不惧”这四个字的反面,就了解了人生,始终在忧愁恐惧中度过,能修养到无忧无惧,那真是了不起的修养,也就是“克己复礼”的功夫之一。司马牛一听,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他说,只要没有忧愁,也没有恐惧,这就是君子?以现在社会来说,街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到那些较低级的纯吃茶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人既不担心又不害怕,没有钱用就抢一点,那都是君子吗?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等于俗话说的:“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鬼不惊。”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可怕的,有如大光明的境界,那时一片清净、祥和。孔子所讲的不忧不惧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普通的不忧不惧。……

3、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4、不要太苛求抱怨的人,他把自己的日子弄得够难过的了。

5、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6、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嗔痴,及以懈怠,名为放逸。对治彼故,是不放逸。谓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对治不善法,修习善法故,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7、如果你驾驭不了命运,命运就来支配你。如果你摆正不了心态,人生势必倾斜。把握自己的命运,重在修养良好的心态:看不到的,不要过分地探究,你没必要啥都知道。看不透的,无须为之神伤,能够看穿世态万相的,唯有圣人。看不开的,那就换一个视角。

8、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9、精进波罗蜜:精进,就是向前去精进,不向后退。最有精进心的就是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那位药王菩萨焚身供佛;他把身上缠上棉花、沾上香油,在佛前把整个身体点着来供佛。你若想知道这详细的情形,可以研究《法华经》,在〈药王菩萨本事品〉上说得很详细。为什么他要焚身来供佛呢?因为他觉得佛恩太高了、太深了、太大了,无法报答这个佛恩,所以他用自己的身心性命、整个身体,烧了来供佛。那么烧了有多长的时间呢?这个时间可就非常之长了,数都数不过来那么多的时间。

10、  散位独头意识:此又称独散意识,即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发生作用的意识。此识生起时,或追忆过去,或筹计未来,或比较推度种种想像分别,或意念游走东想西想,称之为独散意识。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

11、  《成唯识论》三曰:‘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论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之所依,境为识之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产生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12、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13、  此在《识论》中则曰:‘何谓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14、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5、班固说:“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人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最后一定失败,不可能不失败的。“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所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害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像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16、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7、(3)无畏施:什么叫“无畏施”呢?就是人有了飞灾横祸,或者有横逆的事情来了,譬如被贼抢、打劫,或者被火烧了,或者遇着什么恐惧的事情,就在这恐惧惊慌的时候,你能给他一点安慰,说:“你不要生恐惧心,什么事情慢慢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就好像有位太太把手袋丢了,那天我看她面色很担心的样子,问我说:“哦,我手袋丢了,怎么办呢?”我当时告诉她:“你不要忧愁!你会找到的。”结果,我说这话果然就灵验了,她到那个地方一找,还没有丢;这就叫“无畏施”,告诉她不要害怕。这是个小问题,其他大的问题那更多了;不过你知道这个小的问题,那么大的问题你也可以明白了。

18、  刚才说“格物致知”是哲学史的问题。哲学史上当然有许许多多的观念,但有些观念并没有问题,或是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纵使有的观念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说它便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可以说是《论语》的心眼——把《论语》看成是心灵的表现,而表现中有它的眼目啊——也就是《论语》里面最重要的句子──每个人读了《论语》之后,或许都有他认为重要的话。或许是他在不同的时间,又有不同的领会。不过,《论语》当中也有一个大家共认的心眼,是整个《论语》的核心,或者说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乃至于可以说是儒家学问的核心,再扩大一点说呢,就是人类所有学问的核心。

19、年轻时总是爱做互相伤害的事,最后我们都很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能拯救彼此的只剩下分开这一种选择。

20、  ‘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不生善为业。’

21、  5.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叫做增上慢。

22、  事实上,四大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其理论有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

23、问禅师:“师父,怎样才能控制情绪,遇事不生气呢?”禅师:“深信因果,则不生迷惑,一切恩怨皆因果所致,无迷则无嗔。生气,就好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痛苦。”

24、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学习的痛苦是一辈子的

25、孔子说了他担忧的四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也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义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就能把国家光复回来,没有什么可怕。尤其我们这个民族与众不同,历史上已经有好多次复国的经验,就是因为我们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国虽亡而文化犹存。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

2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28、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29、  ‘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30、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31、下面又讲一件事,“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色就是颜色,颜色盛就是年轻,年轻人脸上的颜色很旺盛,很漂亮。你看现在年轻人个个翘头翘脑,因为色盛他自然骄。到老了的人啊!看起来彬彬有礼,实际上是骄不起来啦!“力盛者奋”,一个体力好的人坐不住的,就想动一下,奋斗一下,所以孔子也说,年轻“戒之在斗”,年轻人喜欢打架,其实戒不掉的。年轻人学拳,刚刚学了三天,觉得无比的英雄,在公共汽车上,这个手也要动两下,表示是学武的;到了功夫深了,反而动都不敢动,怕出手伤到人。所以力气很盛的人,奋,这个奋代表一个原则,非常奋发,好像不可一世。你看这两句话下面“未可以语道也”,少年体力好的人,经验不够,要学道,你跟他说死了他也不懂。像我们这里,满堂年轻人很多,来听《列子》、《庄子》,你看色又盛、力又盛,公然还来学道,这个了不起了,可见超过古人。

32、  遍行的意义,遍乃周遍,所谓无处不至;行是心行,即能缘之心,游履于所缘之境。

33、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像我们没有真的智慧,明天的事,今天绝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34、16)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35、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6、曾经从鬼门关走一回的人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他们回想起以前曾经非常在意的事情时,都会觉得自己幼稚可笑,为什么当时会为了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动肝火或伤情?站在死亡的面前,这些大小怨怼已经显得眇乎小哉了。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悟和时常念死的人们自然容易看得开,也更容易原谅。没有什么事情在死后还会继续纠结不清。与其让拿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为这些糠秕小事烦恼,倒不如多争取时间让自己清净快乐的过活,不要为琐碎事跟自己、跟别人过意不去。当自己的躯壳回归大地时,地球还是继续公转,旭阳继续东升,人们还是回到平常的步伐,没有多少人会再惦记我们过去的恩怨情仇了。因为健忘是人类的本性。

37、  安慧的著作很多,重要者为《阿毗达摩杂集论》、《大乘中观释论》、《俱舍论实义疏》、《唯识三十颂释》、《大乘广五蕴论》等多种。其中的《唯识三十颂释》,唐代为窥基揉译于《成唯识论》中。而《大乘广五蕴论》,是世亲的《大乘五蕴论》的注释本,大唐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大乘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两页的位置,全文三千余字。而《大乘广五蕴论》在大正藏中占近五页的位置,约七千字,较五蕴论多出了一倍的文字。广论和五蕴论两者之间,内容大同小异,而广论较五蕴论详尽的多。五蕴论的文字都包括在广论之中,而加了更多的注释。

38、《列子》这一段,多么注重人生的经验!这是顺理成章的解释。照我们现在手里这一本注解,这一节解释错了,不能采用。由他解释的错误,我们了解一个道理,这一本书的注者叫张湛,他注释《列子》是在逃难的时候。当时是晋朝,国家在变乱,人在忧患中常需要找哲学,需要学道,因此他逃难时行李里就带着这一本《列子》,在患难中注解下来。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人在患难中,自己想救社会,救国家,年纪又那么大,无能为力,因此借古人的观点来发自己的牢骚。老了,没有办法讲道了,虽然懂得道也做不到了,于是就错解了这个意思,实际上他是在发挥自己的观念。

39、殊不知,《红楼梦》中描写的情况,是清朝乾(隆)嘉(庆)时代社会初得安定的反映而已。因为社会安定,家室富有,尤其在帝制时代的王孙公子、太太小姐们,一天到晚吃饱了饭闲得没有事干,不想些特别花样来混日子,就会觉得人生闲得活不下去了。所以清朝中叶的名词人项莲生便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种心境,是确有其事的,绝对不是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二十世纪中国人所能了解的。不过,现在这个矛盾的社会,很多有福气的太太先生闲得无事可做,不得不用打打麻将、跳跳舞、听听歌来排遣日子,这也就是“般乐怠敖”的道理。

40、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41、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著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持,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42、在每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里,我会告别,告别我自己,因为你不知道,你也不会知道,逝去的就已经失去。

43、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海子

44、  离僻彰中支:《辨中边论》,一卷,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

45、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46、提前订立遗嘱可以避免日后亲属为遗产争讼而拖累自己,甚至让家庭成员卷入亲信危机,弄不好亲人们还为遗产闹翻,对薄公堂,造成彼此之间无可弥补的衅隙。这类难堪之闻不时在发生,他人给亲属遗留的苦难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我们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多受他人曾面对的痛苦。

47、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48、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49、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富含哲理的经典佛语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富含哲理的佛语经典语录一)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50、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51、  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分别作用,称舌俱意识。

52、  这一句这么重要,但是它不成问题,没有人在这里产生疑惑,产生辩论。哪一句呢,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话很重要,但是它没有构成问题,因为它是如此的坦然、明白。每一个人读到这一句话,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训诂,做太多的思索,直直读来,也就了解了,只是了解得或深或浅而已。总之,没有人在这里起辩论。“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一个人想要成一个仁者,或者更进一层地说,当一个人想要把他的生命表现成一个“仁”的生命,也就是说从他心底里恳切地希望自己有仁德,当他有这样希望的时候,“斯仁至矣”,“斯”就是“这个”,他所想要的这个仁就在那里了。“至”原意是到、来到。但是,说一个人想要成为仁者,想要使他的心灵成为有仁德的心灵,──这是儒家乃至于整个人类,一个非常高明深远的向往──这么高明深远的理想,为什么你一想要,它就会“来到”呢?它原来在哪里呢?假如它原来是在我生命之外的别的地方,那你想要时,不一定能够到,尤其不一定能够马上就到。所以解“斯仁至矣”的“至”,不可以直接解释成“到”,而应解成“在”,“我欲仁”,“斯仁”就“在”。因为它本来就在。  

53、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54、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55、  第八阿赖耶识,从凡夫位到证得究竟圣果,要经过染净三种位次。此三位,曰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

56、讲到这里,我有一个感叹,自己从小到大,没有一张文凭,不过我常常发文凭给人家。自己受过文的教育,也受过武的教育,当过兵,也带过兵,教育的经验太多了。我给陆军大学也上过战术的课,《孙子兵法》课等等。上完课,大家讨论,我听了非常好笑,莫名其妙。你们看《孙子兵法》十三篇,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势”字。意思是说,一个时代的潮流,一股社会的力量,当这个力量来的时候,你跳不出来就会被它埋没了,沉下去了。什么是势?《孙子兵法》解释:“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在千仞高山上绕个大圈子旋转,下面的人都很恐惧,不晓得这块石头落在谁的头上。当一个势到了,没有办法,等到这个石头掉到地上,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屙尿,一点用都没有。所以用兵也好,做事业也好,“势”最重要,重点在把握“转”字。

57、  五根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此五种感觉器官能生五识,以了解分别五境。五境又名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法,此五法是为五种感觉器官的对象,皆为色蕴所摄,被视为物质性,故曰色法。兹分述五境如下:

58、  作为能造的四大种,具备以上五种特性,故有‘因’义,而所造四大则无此特性。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增长而为其相。其他三大种虽未显现,但仍潜伏其中,待缘而现。如山石坚性者地大增长,而仍具有水、火、风三大之性;河溪湿性者水大增长,地、火、风三大虽未显现,但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现。

59、这位老前辈还权威性地说,算八字非懂不可。什么理由呢?他说孔子也在《论语》里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他这一句话就解释错了,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并不是要你会算命。但是孔子的思想以及我们传统的思想,关于命,的确是个大问题。古今多少人都向命运投降,不只中国如此,现在在西方,尤其在美国,算命也非常流行,还有一所大学特别开了算命的课,当然不是正式的课,但是已经开了这个风气。西洋算命,印度算命,埃及算命,中国算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所用的算命方法都不同。

60、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61、人无常势,水无常形,人生如梦,暮然回首万事空。嬉笑怒骂即是生活,花开花落便是人生。走过的都是春秋,看过的都是浮云,看淡了春秋,自然看淡了如梦的浮生。

62、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63、  高建法幢支:《唯识三十颂》,一卷,世亲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

64、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65、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6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67、  触心所: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广论》曰:

68、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6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70、  句身: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用以诠释诸法的差别意义者。《广论》曰:

71、红学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发展,从来都是放射性的研究。

72、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3、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74、  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根本教理是缘起,在《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对缘起定下了十一条界说,是:一者无作者义,二者有因生义,三者离有情义,四者依他起义,五者无动作义,六者性无常义,七者刹那灭义,八者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者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者因果互相符顺义,十一者因果决定无杂乱义。以上十一条界说,如果再加以归纳的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重点:

75、  《识论》曰:‘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此亦精进三根上分位假立之法。

76、  在印度方面,以五蕴聚合说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所以在后代的从许多论典中,都曾予讨论过。部派佛教时代,萨婆多部将诸法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而以五蕴统摄其七十二法——三种无为法不在五蕴统摄之列。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继龙树的中观学派之后,无著、世亲建立大乘有宗的瑜伽行学派,世亲造《大乘五蕴论》,以之作为唯识宗入门的论典。

77、不要忽视小节,宇宙由原子构成。得到帮助最好的方式是开始帮助别人。

78、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

79、他的子女们以为他临终时心慌意乱而伤心哭了起来。Dhammika恢复一些正念,发现没有比丘们诵经的声音,只有子女们的哭声,便问孩子们:「你们为什么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