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小故事100字
1、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2、王逵罪恶昭彰,残害正直人士,手段极为恶劣,朝廷居然听之任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包拯极其愤怒,连章弹奏王逵,且双管齐下,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
3、 赵轨在齐州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绩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奖,被征入朝任职。离开时,父老乡亲们都洒泪送别。一位长者代表百姓捧着一杯清水,颤巍巍地敬奉到赵轨面前,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非常感激,接过杯水,一饮而尽。
4、王逵到池州不久,又先后被起用为福州知州、扬州知州,又升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到任后,依然“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畏惮”,包拯再次上章弹劾。宋仁宗接到弹劾后,将此事交由江南西路提刑司处理。提刑司与转运使为并列同僚,难以办理,包拯得知后又上章弹劾王逵。(廉洁小故事100字)。
5、宋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四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
6、张方平在执掌三司使大权时,有一个开酒坊的富翁刘保衡,因拖欠官府小麦,折合一百多万钱,借贷无着,只有变卖家产,以偿债务。这时,张方平便廉价收购了刘家的宅院。这桩不名誉的事被包拯知道后,上奏仁宗,罢免了他的三司使职务,贬为滁州知州。
7、偶有一日,西郊友人携一黑包,颤手打开,拿出数叠百元大钞,躬身递于老杨。老杨怒视严辞:“如此作甚!”友人不解其意:“如此是为少?加之!”于是慌张从怀中再取数金,递于老杨。老杨手指条幅八字,问:“可识此八字?”友人道:“有耳闻,未知深意。”老杨复述其祖杨震之举,教导此人:“汝以钱为宝,吾以廉为宝,今吾辞其金,保吾之廉名,汝吾皆持其宝,岂不美哉。”友人大愧而逃。
8、然而,包拯并未因此退却,他毅然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命。且一改旧制,使“民得无扰”,旋被正式任命为三司使。后官拜枢密副使,再迁礼部侍郎,但辞而不受。
9、陆绩与艄公和家人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搬上船。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再买货物吧,陆绩身上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怎么办?情急之中,忽然看到岸上有一块大石头,足有七八百斤重。陆绩打听到这是一块没有主人的石头,便请人把它搬上船压船。用巨石压船还乡的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运回的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今留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永为世人怀念、瞻仰。
10、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时名声就不好,他终日游宴,生活异常豪奢。他代张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台谏官员的一片“交劾”声中,被贬为郑州知州。宋仁宗在连罢两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个能廉洁自律的人执掌三司。
11、老杨自小立志要做杨震那样的好官。斗转星移,数载后老杨做了审案的法官,他勤勉敬业,连年被评为院内的办案能手。老杨勤俭节约,戒烟戒酒,有时三两月不见荤,每餐粗茶淡饭,然必光盘,从不浪费。人曰过于吝啬,然其帮扶贫困不惜金,资助数名交不起束脩之少年。
12、在原则面前,王翱对家属是寸步不让。王翱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这个女儿,经常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妻子临行前,贾杰就在她面前埋怨,“岳父把我调回京城,易如反掌,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有几分道理。
13、“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14、羊续不仅对下属们如此,就是对自己的至亲也是这样。他在州衙办公,妻儿希望能和羊续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个照应。羊续领着妻子、儿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儿见到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对儿子说:“我就是这样过日子,你们要到这来住,叫我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还是回乡下家中住吧。”儿子不解地说:“人家父亲当官,三亲六故都受惠,可我们借不上一点光。”还是妻子了解羊续,对儿子说:“你还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读了些书,对清官十分敬仰。现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15、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d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16、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17、 其同事们皆知,老杨之祖先为东汉高官,名讳为杨震。此公为政时,有位下属怀金夜潜至其府上,意贿赂其长官,被杨震斥退,其下属言道:“夜深无人知!”杨震大怒:“何谓无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18、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19、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必须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我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我出钱买的亮吗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20、某法院有一黑、矮、瘦之人,人谓之老杨。此人相貌平平,外貌无甚过人之处。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老杨为人之严谨,信条之坚定,让人敬佩。其所坚守的信条可概括为三个字:勤、俭、廉。
21、其实发生在我们周围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像一面镜子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生活的坏境更美丽、社会更和谐。让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建一个廉洁、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2、在此任上,王逵更是贪赃枉法。被弹劾后,他改任光州知州,后又升为徐州知州、淮南路转运使。包拯遂第四次上奏弹劾王逵,但未被理会。包拯又连上三道奏折,继续弹劾,但王逵仍然顺利地升任为淮南路转运使。
23、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24、他更珍视自身的廉洁,虽贵为朝廷重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最痛恨贪赃枉法的人,曾作遗嘱道:“后世子孙中若有做官的犯了赃罪,生前不得让其进家门,死后也不许葬入包家的坟地。如不遵守我的遗训,就不能算我的子孙。”
25、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26、海瑞虽位居高官,却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趾高气扬,相反的,他是十分亲民、俭朴的。在他担任应天巡抚时,就曾这样规定:凡他所到之处不要排场,不要鼓乐迎送,也不住华美之屋。如果有人要请他吃饭,每顿饭顶多两、三钱即可,不可过度铺张浪费。
27、 杨震后人杨氏以“四知”为堂号
28、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毛主席的廉洁是有目共睹的。
29、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30、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31、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d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了县委的司务长。
32、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33、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34、后来,赵轨任原州(治今宁夏固原)总管司马,注意严格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有一次,赵轨领人结队夜行部下不小心,马踏入田中,踩坏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进。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赔偿了损失后才率队起程。原州的百姓、官听说此事后,无不感动,并从此以赵轨为榜样,注意自己的操行。
35、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时任该县县委书记的d向民同志看到眼里,悄悄地安排为总理设宴送行。宴会地点,就安排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没什么美酒佳肴,只是些瓜菜而已。
36、数月后,友人胜其官司,到处宣扬老杨不贪为宝之美名。由此世人皆知老杨“四知”及“爱宝”之说,渐渐无人寻其越矩行事,老杨亦轻松,遂全心为民解忧而无后顾。
37、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38、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39、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40、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让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可是,“命下之日,外议喧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以为这样会有“取而代之”之嫌,就连曾经极力举荐过包拯的欧阳修,也认为包拯这种做法有“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的味道,是“罚已重矣,又贪其富”,做得太过分了。
41、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他们到达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42、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并随口问道:“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43、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44、1042年,包拯在端州3年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端州的砚工心里过意不去,为了对包拯表示感谢,精制了一方端砚,嘱咐包拯的书童收好,待回到京师再送给包拯。谁知,包拯乘船出羚羊峡,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暴雨从天而降,乘船万分危险。
45、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理解。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46、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47、生活在朝政很腐败、贿赂公行时代的包拯,却十分讲求为官清廉,即使稍不检点的行为,也不能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时,曾连续弹劾了两位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他们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48、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
49、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欣然和母亲一起回到乡下去了。
50、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51、包拯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宋仁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皇帝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宋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52、老杨每讲至此处,神情肃穆,吾等也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有人打趣道:“汝以杨震为祖,有何凭据?”老杨振振有词:“有凭据,都姓杨。即使无血源,他‘四知’之言,吾一脉相承,亦为吾思想之祖先?”吾等不禁抚掌称是。
53、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54、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55、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去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56、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57、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58、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做了危害国家黎民的事情,包拯都能访闻到,或进谏或弹劾,绝不放过。最著名的莫过于弹劾大贪官王逵,史称“七弹王逵”。
59、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60、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61、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唐侃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恪守道德,保持了节操,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62、有个下属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几条鲜鱼送给羊续,请他尝尝。羊续虽然把鱼收下了,但却没有吃,而是悬挂在庭堂上。过了些日子那个下属又送鱼给羊续,羊续指着庭堂上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哪,不用再送啦!”来人本来想趁着送鱼的机会请太守办点私事,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好意思开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给太守送东西了。
63、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64、东汉时,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倍受当时人们的尊敬,都称他是“清廉太守”。
65、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66、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县(今苏州)人,官至郁林(今广西)太守。三国时,郁林辖境广阔。当时的郁林太守,离任时都宝物充斥,满载而归。但陆绩为官清廉,不义之财,一毫不取。任期届满,动身归乡之时,行李萧然,全部家当装到船上,也占不了多少空间。艄公一看货物太轻,便说:“就这样开船,出了乱子怎么办?”陆绩问:“怕出什么乱子?”艄公说:“船装的太轻,遇到狂风大浪,就容易翻船。你一家四口,所带的东西还不如一介寒士。船太轻,得想办法增加重量才行。”
67、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68、为切实让d员干部及时了解d纪d规法规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深刻认识严格遵守d纪d规法规是每一名d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增强d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将推送d纪d规法规相关学习内容,方便广大d员干部及时开展学习。
69、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70、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71、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d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