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摘抄好句46句)

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摘抄好句46句)

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

1、但高适显得更有政治头脑,知道如何在凶险的官场立足。

2、——————————————————————————————————————————————

3、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讨伐叛军,同时命高適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然而宰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让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被逼无奈,“恸哭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变节投敌。潼关失守后,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

4、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適于第二年北上蓟门,奔赴边塞,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诗句,表明自己希望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梦想,高適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可惜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当回事。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高適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

5、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6、来源:历史的荷尔蒙(ID:ermeng20180705)(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

7、朝廷发生了大事,大唐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他的门客董庭兰也因此离开长安,董是高适的好朋友。

8、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这类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10、很多诗人,只能搞搞创作,喝点小酒,发点牢骚。(高适最著名的三首诗)。

11、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2、走上这条道,他就没下来过。即使后来哥舒翰惨败、被杀,他仍能获得玄宗和肃宗父子的青睐,这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里,并不容易。

13、换作李白或杜甫那样的官场小白,恐怕早就被对手整死了。

1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高適的坚持最终结出了果实。天宝八年(749年),诗名远播的高適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適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个地方小官。这一年,他已年近半百。

15、几乎郁闷一生后,高适从此进入事业的快车道。

16、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7、哥将军以前也不成器,整天赌博喝酒,无所事事,一直到40岁仍然没有人生目标。

18、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19、兰州城“积水连山”的地形特色,胜过图画的秀美山川,让高适一下子豁然开朗。高适想弯弓搭箭,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又开始萌动了。

20、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21、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22、他对李白的沉默,更多的是源于政治因素。说起来李白虽然经历过几年的宫廷生活,但他的官场经验相当苍白,政治敏感性更是极为迟钝,当高適以统帅的高位讨伐永王李璘时,李白实际也成了他的对手和敌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也不敢因私情救李白出狱,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决定的。

23、虽说千辛万苦,得来了官职,但上任没多久,高適就觉得很没劲,“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不仅地方小、事小,官职只有九品,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终,干了三年后,高適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

24、一般绝句的三四句会采取一种“假设”、“限定”、“疑问”、“反问”、“否定”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里虽然是对董庭兰的劝慰之语,但是高适同时使用了“否定”、“反问”两种方法,加强了语气和诗意的转折,然后通过“反问自答”的形式将诗意发散出去,瞬间打开了整首诗的境界。

25、为尽快平息安史之乱,有人建议唐玄宗分封诸王到各地,授予军事权力。这事遭到了高適的激烈反对,他说:“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唐玄宗不听,结果高適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天宝十五年(756年),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叛乱,图谋割据东南。当时唐玄宗已退位,新上任的唐肃宗李亨听说了高適的劝谏,便召他谋划如何处理这个烂摊子。高適冷静地分析了江东的形势,结论是永王必败。他的话让唐肃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让他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江淮叛乱。事实证明了高適的预见,面对朝廷的讨伐,永王很快就土崩瓦解,兵败被杀。

26、千古名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7、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2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9、果然,高适到了武威哥舒翰幕府,他的积极作为受到器重,仕途一路绿灯,三年后被提拔为左拾遗,随后又当上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他紧跟唐玄宗到了四川,因为对局势的正确判断受到重用,天宝十五年(756年)末,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李璘叛乱,这可就是一方诸侯了。后来高适又担任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要职,最后调回京城,先当刑部侍郎,后改为散骑常侍,都是三品的大官,死后赠礼部尚书的待遇,谥号忠,可谓尽享荣耀。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上了一个台阶,对边塞风光的描写,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对战场杀伐的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念虑,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0、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

31、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32、有一天,天空飘起了小雪,高適与王昌龄、王之涣在酒楼相聚小饮。正举杯间,忽然有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歌伎登楼聚宴,三人见状,便避席躲在一个角落里,观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有四位漂亮的歌伎登上楼来,乐声响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悄声对高適和王之涣说:“我们都诗名远扬,但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咱们就听这些歌伎们唱歌,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两个人都笑着表示同意。

33、第二句取自白居易的《钱虢州以三堂绝句见寄因以本韵和之》

34、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35、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

36、译文: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37、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38、在那里,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人类最原始的职业——种地。

39、高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谓精妙绝伦,它的意境和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梅花”也落遍关山,意境十分动人。同时这里高适也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仿佛那随风飞舞的片片梅花,便饱含着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飞向远方的家乡。

40、——五十二岁,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

41、千古名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2、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43、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44、这首诗很长,一共二十八句,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前八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是在写什么呀?写出征。那为什么出征呢?“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以汉比唐”,这是唐朝诗人的常态,不用再说。将军之所以要出征,首先是因为东北起了烟尘。边疆告警、将军辞家,这是一个非常正义也非常雄壮的开篇。但是,为国靖边,其实并不是这次出征的唯一理由,还有什么呢?还有下两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原来呀,将军本来就有强烈的立功之心,而天子又额外地予以鼓励。那这两句诗是褒还是贬呢?非常微妙。一方面将军有求胜之心,皇帝有开边之志,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昂扬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儒家是有反战的传统的,并不主张打无谓的战争(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唐 韩愈 《杂诗》之四:“蛙黾鸣无谓,閤閤祇乱人。”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以一时之讳,易千古之称,甚无谓也。”),更不主张过度求战。汉朝的时候,匈奴犯边,大将樊哙在吕后面前夸口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当时就斥责他:“当面欺君,罪当斩首。”所以这里头说“将军本自重横行”,其实蕴含了微妙的讽刺,说他像当年的樊哙那样,立功心切、盲目好战。而天子对将军的这种争胜之心,不仅没有警惕,没有诫勉,反而“非常赐颜色”,对他予以鼓励、纵容,显示出天子其实也是好大喜功之人,这就让人隐隐约约地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

45、在告别董大的第二年,也就是46岁时,科举的红榜上,终于出现了高适的名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