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谚语
1、当麦子黄了快要收割的时候,不能刮风,刮大风能够使小麦产生倒伏,而且大风能把麦粒刮下来,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麦子减产,农民遭受损失。
2、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3、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籽熟地花。红土地里种棉花,一亩能摘十捆花。低地种稻,高地种棉。
4、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下面是挑选较好的农业种植谚语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范文一:农业种植谚语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
5、另外,像花生和大豆这种有根瘤菌的作物,一定要补充点钼酸铵,可以促进根系生长,形成侧根和根瘤菌。我们不小小看这个根瘤菌,它就相当于一个小型氮肥工厂,能够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能够被植物吸收的氮肥,供植物利用,对产量的提高帮助很大。
6、但是,我个人感觉翻蔓也好还是提蔓也好,它都是打破了原有的生长序列。有农民朋友会说2-3天就恢复过来了,不影响下面的果实二次膨大。但是,通过这些的实践表明,我们第一次提蔓或翻蔓恢复是很快,但第二次和第三次翻蔓或提蔓,恢复就很慢了。因为,这时候田间都已经密不透风了,出现郁闭的情况。这样我们翻过来的秧叶和秧苗全部都堆积在一块了,就会导致一些叶片见不到阳光,出现干叶和烂叶的现象,影响营养物质积累,影响产量。所以,我们要是想采取提蔓或翻蔓的方法来控制毛细根的影响,最好在每年的8月底前完成。当然,这个也分地区,时间上有差异,尽量在密不通风之前完成。刨蒜不出头大蒜也是外来物种,原产于西亚和中亚,属于浅根性作物,没有主根,发根部位为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
7、玉米地里带黄豆,红苕地里种芝麻,黄豆窝儿要得密,高粱窝儿要得稀。
8、农谚是我国农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生产实践经验。农谚有字句简练、音调自然、通俗易懂、容易记忆等特点,易被农民接受和流传,是普及、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一种好形式。我国农谚非常丰富,各地广为流传,但有很强的区域性,故在编写时主要收集河南中原农村流传的农业谚语,并把这些农谚按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耕作管理、农业气象、小麦、玉米、大豆、花生、二十四节气八个方面分类加以整理和注释,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9、再有,红薯要想产量高控旺也是技术活,像一般小地块我们可以采取翻蔓、提蔓的方法来控制旺长。如果我们采取翻蔓的方法,在封垄以后就要开始去翻蔓了,大约要翻2-3次就可以了,主要目的是减少毛细根的生长,减少营养消耗。
10、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11、寒露到霜降,种麦不慌张。 小雪不分股,大雪不出土。 参儿(参星)不落,地不冻, 有麦种只管种。 耧铃响,红薯长。
12、春天不努力,冬天要受饥;夏天不拔草,冬天吃不饱。草是百谷病,不除苗送命。
13、 1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14、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小时候,大家在课堂中学过,在家也听长辈讲过。那么下面这些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你听过几个呢?
15、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16、田间管理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秋作物,如中耕、锄草、施肥、间苗、定苗、浇水、培土、整枝打叉、病虫防治等,管理不及时就会减产。确实有“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锄头有水,锄头有火,锄头有肥”。这句话听着矛盾,但很有科学道理,因为在地面上,水总是往低处流,但在土壤中,水是沿着土壤微粒之间的微细空隙上升的,升到地面就慢慢蒸发了,天旱时通过中耕,切断了土壤中的毛细管,水升到锄松的那一层,便不再上升,这样就保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所以说“锄头有水”。大雨过后。土壤中水分过多,中耕能让表层土疏松,又能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使下层水不易上升,表层土也就容易干了,所以说“锄头有火”。中耕能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活化土壤,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作物根部吸收水、肥能力,所以说“锄头有肥”。
17、农业是百行本。 地是宝中宝,没它活不了。 千业百行,庄稼最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18、玉米能吃能干。是指玉米需肥量多,增产潜力大。据统计,美国2002年最高单产1850公斤;河南浚县2007年最高单产1065公斤。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2007-2009年,全村1000亩玉米平均单产700公斤。河南省1949年到2007年,面积由1393万亩发展到418万亩,增长了近3倍;单产由48公斤提高到36公斤,增长了9倍。可见,玉米只要选好品种,施足肥料,及时管理增产潜力大有可挖,确实是能吃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