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1、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所谓精读,就是碰到你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知识、思想、高度等方面都能给人启示的图书,就可以多读几遍。比如我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四五遍,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文笔的流畅、关于人物命运的描述,都让我爱不释手。阿来的《尘埃落定》我也读了三遍,文笔铺陈上用了和《百年孤独》类似的手法。岳南的《南渡北归》,厚厚三本书近百万字,我也阅读了两遍,对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心有戚戚焉,久久不能释怀,拿起了放下,放下了再拿起来。
3、第去网上查看书的相关评价。从别人的评价中,你更会明确哪些书值得阅读。一般来说,我不大会阅读青春和情感类的书,更多会挑选历史、哲学、社会科学、小说、诗歌、散文、经管、传记、科学等类型的图书去读。尽管每个人对读书的喜好不同,利用评价去选书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可靠和准确,但是参考别人的观点会对筛选书籍有一定帮助。
4、资料整理by小涵 (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_^)
5、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6、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7、 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读书方法上,总结归纳“二十四字”阅读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
8、儿童读书,能背诵尚靠不住,以其随口唱诵,往往于字形未曾体认,文义不必理会也。生字既识以后,须使之照书抄写一遍,而后为之讲解。及其能背诵以后,尤必责使默写无讹而已。谚云“口过心过,不如手过”,斯言良信。
9、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0、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11、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
12、我把读书分为悟读、精读和泛读。所谓悟读,就是认真领悟,一句一句认真阅读和理解,最后甚至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出来。需要悟读的书往往是顶级经典著作,或是给人类文明和智慧带来重大价值的著作。
13、学习“有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转化,也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熟能生巧”,英语中叫作Practicemakesperfect。通过反复的训练,最后将某种思想体系、语言之类的东西内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随时随地可以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所学转化成了内在能力。
14、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 张潮
15、读文之法,可择爱熟诵之。每季必以能背诵者若干篇为目的,则字句之如何联合,篇段之如何布置,行思坐思,便可取象于收视反听之间。精神之研习既深,行文自极熟而流利,故高声朗诵与俯察沉吟种种功夫,万不可少也!
16、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17、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夫,彼亦有中理之言;朕于此等,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18、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19、所谓精读,就是碰到你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知识、思想、高度等方面都能给人启示的图书,就可以多读几遍。比如我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四五遍,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文笔的流畅、关于人物命运的描述,都让我爱不释手。阿来的《尘埃落定》我也读了三遍,文笔铺陈上用了和《百年孤独》类似的手法。岳南的《南渡北归》,厚厚三本书近百万字,我也阅读了两遍,对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心有戚戚焉,久久不能释怀,拿起了放下,放下了再拿起来。
20、第与周围的朋友讨论。你在读书的时候,朋友们也在读书。
21、再举个例子,假如你学英语,你要学习一个句子,只是读一遍、弄懂什么意思之后就不管了,那么这句话其实你根本就没学会。如果这句话你反复地说,反复地用,到最后就变成了你语言的一部分。最后你不管在什么场合,凡是想要用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能够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才等于把知识转化为了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22、如果阅读速度不再是问题,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将阅读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呢?
23、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24、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25、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26、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27、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28、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29、“无用的阅读”也叫“读无用的书”。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无用的书还要去读?所谓“无用的书”,有点像《庄子》里说的“无用的树”。“无用的树”长在那儿,之所以能够越长越大,变成一道风景不被人砍走,正是因为这棵树用来做家具也不行,当柴火烧也不经烧,反而变成了一道风景。
30、我把读书分为悟读、精读和泛读。所谓悟读,就是认真领悟,一句一句认真阅读和理解,最后甚至通过反复阅读背诵出来。需要悟读的书往往是顶级经典著作,或是给人类文明和智慧带来重大价值的著作。
31、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32、今天,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四书五经都背出来,但像《论语》《中庸》《孟子》这样的内容依然值得深度理解,并把极好的内容记下来。这一类著作有很多,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以及一些宗教经典,都可以列入这类。读这样的书,一天读一段就行,要反复朗读、反复咀嚼,直到有所领悟方可罢休。拿起这样的书,必须先凝神屏息,心态保持平和,不能有杂念和烦恼留在心里。
33、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34、第与周围的朋友讨论。你在读书的时候,朋友们也在读书。
3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家书)
36、 怎么样?这些大家的读书方法都很独特又很奏效吧!你也赶快拿起书,用这些方法试试吧!
37、我的阅读地点主要是在车里。在北京,我平均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车里度过的。有的时候我也会在车上工作,但更多的时间会用来阅读。在旅途中,我也会用读书来打发琐碎时间。在上厕所时,我一般会带着一本书。睡觉之前,我通常也会阅读15分钟到半个小时。
38、古人之所谓诵,今人曰读。古人之所谓读,今人曰看。
39、地址:贺州市八步区灵峰街32号(维也纳酒店旁)
40、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风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以为真也。
41、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42、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
4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4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45、人在幼稚,精神专一利通,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
46、比如读《诗经》,对我们来说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除非你未来打算进入大学教《诗经》,或者当研究《诗经》的学者,否则读《诗经》的作用也就是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情操。
47、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
48、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49、420路,特11路,电车101010111路灯市西口站
50、地址:钦州市燕舞路2-1号(东泉大厦侧门)
51、再举个例子,假如你学英语,你要学习一个句子,只是读一遍、弄懂什么意思之后就不管了,那么这句话其实你根本就没学会。如果这句话你反复地说,反复地用,到最后就变成了你语言的一部分。最后你不管在什么场合,凡是想要用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能够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才等于把知识转化为了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52、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53、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54、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郭沫若
55、如果阅读速度不再是问题,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将阅读带来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呢?
56、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57、购书服务:010-65595282/65219278
58、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59、这个转化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奠定了你生命和生活的基础。比如我因为认真地背诵了英语词典,所以现在读到英语单词,都能根据这个单词在上下文中所处的位置很快明白它的意思,这也是一种能力。这个能力一方面使我有口饭吃,另一方面让我能有足够的时间来读“无用的书”。
60、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多水,不流即腐。”张乖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
6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62、像这种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书,包括哲学、历史、诗歌、文学等书籍,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表面上并不能直接服务于我们某些目的,但是如果我们多阅读这些书,有很大的概率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加完善、有品位、有眼光、有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能力的人。
63、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64、苏秦头悬梁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65、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