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知行合一下一句(摘抄好句93句)

知行合一下一句(摘抄好句93句)

知行合一下一句

1、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2、这套日历和市面上其他日历都不一样,核心就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

3、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4、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5、“心之良知谓之圣”,并且以良知为独知,他说,“良知无有不独,独知无有不良。”独知是道德评价的内在尺度,说明良知人皆有之,内涵丰富,完满自足,不假外求,不用像张载那样多读圣贤之书,也不用像二程那样去认识圣人气象,王阳明坚决反对这种向外求索的进路,他说,“‘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意思在说我们已经辨别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而且已经学会了,还在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8、知行合是让你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知行合一下一句)。

9、“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10、王阳明开始提出知行合一时,常常这样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11、《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12、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13、“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14、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

15、那“无我”又是否有条件呢?如果我们不探讨“无我”的条件,还是把“无我”当成一种道德境界来提倡,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像社会上如果真有那么多离婚时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父母,你让孩子去尽他心性中有的“孝”,恐怕孩子也只有“孝心”,而很难有孝的“行”。又比如,如果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帮扶老人之后被讹诈的现象,你让年轻人在看到老人倒地时,以无我利他的精神去救人,估计大多数时候,又是空喊口号。

16、年长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会有老人倒在大街上没人扶的吗?我们小时候学雷锋,整天想着到哪里去帮人推板车、拿行李、帮着抱孩子,哪有看到个老人倒地上都还不伸手去扶的?哪有动不动敢打父母,杀父母的?那时候的人一体感强,不要说打父母,随便跟父母顶几句嘴,周围的邻居们就要骂得你抬不起头,甚至小伙伴们都不会跟你玩了,因为他们的爸妈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跟这样的人交往。

17、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8、王阳明讲的“孝”其实是“孝心”,准确地讲是“孝”的念头,并不是指“孝”的行为。所以,王阳明又说:“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意思很明白,王阳明认为,你动了“孝”的念头,起了“孝”的心,就是“知孝”,就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的“行”。他这个“行”,并不是指具体的动作,而是“行”的念头。由“行”的念头,到“行”的动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常人看到的“知而不行”,往往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19、一个人做一些有悖天良的事情,不用法律制裁,你在人群当中就必然被孤立了。因为大家崇尚的都是向善的价值观,互帮互助也是人们的正常的行为习惯,有这种一体感做基础,很自私的人是不得人心的,甚至好朋友都不多,那个年代不能说人都是无私的,但没有人敢标榜自己自私。现在的人则无所谓。

20、所以,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知与行不可分离。这个命题,也足以唤起我们对于知的提升的重视。

21、  以2020年8月24日20:00活动截至时在留言区里随机选择3位朋友 ,在本活动页面公布获奖名单。获奖者请在8小时之内联系站长,提供收货地址,出版社(上海读客图书公司)直接寄送给您。

22、王阳明的这个命题一方面强调行是知的功夫,即知以行作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

23、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扩展资料:赏析

24、王阳明又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不识一字的愚夫,也知道天理是什么,也知道天良是什么。

2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26、很多离婚的年轻父母,在离婚时都很痛苦,就是因为他们处在爱自己还是爱孩子的两难选择中:选择了爱孩子的,最终就会不离婚;选择了爱自己的,最终就会离婚,但这不代表他们不爱孩子。所以,无论最终的行为怎么样,孝顺父母的心和慈爱孩子的心,一定是人人都有的。

27、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28、参与人数数量越多,赠送图书数量也会越多喔!

29、 所以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懂得一心待事,用心无贰。孔子韦编三绝,书简上的牛皮绳翻断多次,才成一代圣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成就《红楼梦》的传奇;李时珍尝百草、行万里,三十余年,才著成《本草纲目》。

30、什么事都是先做才能发现问题,然后边行动边思考,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勇往直前。

31、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颜值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是人都会老,颜值也会有保鲜期。而内在气质却不会,它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时间越久,反而越发“光鲜亮丽、耀眼夺目”。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32、当然,也不要每天都在思考(认知),而不去行动。当你看清一件事的时候,就立刻去践行!

33、“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王阳明

34、也就是说,由“知”到“行”的念头起来,这中间是必然的。比如,知道是自己的父亲,到产生“孝顺”的念头,这个过程是必然的。就像我们知道饿,产生吃饭的念头;知道冷,产生穿衣的念头;看到美丽的花朵,产生喜欢的念头;闻到恶臭,产生厌恶的念头,这都是必然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才说“知行合一”,他的“知行合一”表达的是真正的“知”和“行”的念头之间的统一性,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35、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经完全掌握技法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36、“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37、慢慢的,孔子弹奏出来的曲子给人感觉清新脱俗,跟普通的琴师完全不一样。

38、 持志如同心痛,意思是教我们念念不忘所立的志向,而不要一曝十寒。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也就是说,有志气的人立志,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做,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而没有志气的人立志,往往没有毅力去坚持,所以常常放弃、常常立志。

39、一个人只有当他放下自我的得失心时,才能真正地凭天性去做事。所以,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要变成我们普遍见到的“知行合一”,它其实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每个人都不要把自己的那个“我”看得太重,要“无我”。

40、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1、天地生生之意,并不存在善恶问题。万物只要因创生而存在,都是好的,但好和善是有区分的。好只是指自然意义的存续,善则是道德意义的价值。然而,万物一旦进入为人所用的层面,就因人的主观意愿的取舍而有了善恶的分别,当你爱好花时,草就是不善的;当你要用草时,花反而成为了障碍。

42、P.S.书脊处是特别制作的工艺,是为了日历可以摊平,不是质量问题!

43、由浅入深,日积月累,让你每天都比前一天更懂王阳明心学!

44、“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王阳明

45、就其本来意义,知行是合一的,这个合一不是说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不能割裂,知规定了行,行蕴涵着知,二者有共同的指向,只是呈现为不同的状态,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知行本体,如同好好色,恶恶臭,看见美好的事物,是知,看见美好事物而爱好它,就是行,而且这两种思维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没有什么阶段或实质区别,在看见美好事物的瞬间就爱上了,不是看了以后又立个心才去爱好。

46、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47、当年孔子去找音乐大师师襄子学习琴技,他每天弹奏同一首曲子,这让师襄子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孔子:“你弹的真不错,试着弹弹别的曲子吧。”

48、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49、王阳明的这一观念反映了儒家务实的知识观和经世致用的精神。问题在于,从认识论角度,经验仅仅是知识的来源,经验的杂多本身不足以建构知识,知识要具备普遍、系统和严格的特征,就必须有先天的理性和逻辑根源。这是王阳明的知行观所忽视的。

50、别想太多,行动起来再说。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51、而且为了保证阅读体验,2021年的日历全新升级了去年所有的日历内容!

52、而且不仅内容,在装帧上《2021王阳明心学日历》也做了全新升级。

53、在日常生活中多磨练自己做事的方法,锻炼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心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54、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55、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56、这个思想表明,良知不仅是知善知恶的道德主体,又是具有无善无恶的情绪主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良知作为情绪主体具有的虚无(无滞)特性,这种特性表现在良知不会使自己着在哪一事物上,而使之成为良知流行无滞的障碍。

57、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58、释义: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59、当代阳明心学领军人、百万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老师,

60、带兵打仗之时,他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反而是仔细观察形势,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因此他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61、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62、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63、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64、知行合一的道理,我们的企业也知道,但我们没有机制做保障,知道而做不到。那么,它的机制是什么呢?就是“一体”和“无我”。

65、其实,任何好的理念都需要机制做基础,社会是如此,企业也一样。精益管理里面的很多理念非常好,像零库存、准时化、自働化、持续改善等等,像这些好的理念其实都是建立在一种好的运作机制基础上的。

66、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67、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68、人要向上,就要向善,善为善良,善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良是从小事做起的,积少成多,一个人每天做一件小事,只要能够坚持,时间长了,就能积水成渊,是善也。

69、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7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71、因此,千万不要让你的“行动速度”超过你的“大脑运转速度”。

72、王阳明从37岁龙场悟道到50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间历十几年,他终于确认《大学》中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知。这标志着心学哲学逻辑结构把《大学》致知与《孟子》良知合起来的新的表达。

73、《传习录》记载学生薛侃以除花间之杂草为喻设问,与王守仁有个对话,对无善无恶的心体与有善有恶的意动的关系,做出了生动的说明:

74、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无法镇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这个“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

75、去年,《王阳明心学日历》一上市就被大家抢购一空。

76、它在发用流行造化过程中,无形象,无方所,却能神妙万物:“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气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

77、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78、利用翻阅日历的碎片时间学习,就能在日积月累中通晓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79、田中正知和大野耐一两位丰田专家,也就是精益专家,一位强调“时间”概念,也就是“准时化”概念;一位强调“快速处理异常”的概念,也就是“自働化”概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跳好企业这场“集体舞”。因为把工厂的生产运作管理变成一场“集体舞蹈”,把客户的需求变成指挥这场舞蹈的节拍,让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和客户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完成企业的“一体化”打造,就能让企业各个环节,凭借“知行合一”的天性而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精益管理与知行合一的统一之道。

80、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件件事情中领悟到新的真谛。

81、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82、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83、王阳明自认为他的知行合一是针对朱熹的知行二分而言的。朱熹之所以分知、行为是因为他割裂了心和理。整体而言,在宋儒那里,知与行不仅有知识与实践的区别,也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为(求知与躬行)。在阳明学中,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较宋儒来的小。而行的范围则较宋儒的使用宽,一方面行可以指人的实践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包括心理行为。王阳明的知行观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命题:

84、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这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85、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

86、王阳明揭示这一客观规律的意义是什么呢?他无非告诉我们:人心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是混乱的、无序的。所以,要管好人心,要掌握这一规律。那就是:真正的“知”,一定会让人产生“行”的念头;但产生“行”的念头,不代表就一定能产生“行”的动作。“行”的念头和“行”的动作之间,隔着人的一个“自我”。

87、《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88、满大街都是圣人,你自己就有圣人之心。人需要做的不是向他人学习,模仿道德榜样,或以社会规约来做正确的事,而是与自己内在的道德自我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认识自己内心固有的天理。这就是反身内求,纠正自己内心的私欲,让圣人之心发挥作用。

89、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90、事前的三思往往会使得事实脱节,因此不管结果如何,先做了再说,有什么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再及时解决!

91、似乎王阳明的一生做什么都能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

92、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