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朗诵的国学经典美文
1、缺陷是不容易朗诵出感情来。或是一些较长的诗词,像是《琵琶行》、《长恨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兵车行》之类的。(适合朗诵的国学经典美文)。
2、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3、(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石壕吏》(杜甫)初中生经典诵读古诗八上16首孔子语录《论语》(春秋)孔丘鱼我所欲也《孟子》(战国)孟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战国)孟轲曹刿论战《左传》春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西汉)刘向出师表(东汉)诸葛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三峡《水经注江水》北魏郦道元杂说(唐)韩愈陋室铭(唐)刘禹锡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爱莲说(北宋)周敦颐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宋濂关雎《诗经周南》蒹葭《诗经秦风》观沧海(东汉)曹操饮酒(东晋)陶渊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使至塞上(唐)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行路难(唐)李白望岳(唐)杜甫春望(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观刈麦(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雁门太守行(唐)李贺赤壁(唐)杜牧泊秦淮(唐)杜牧夜雨寄北(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游山西村(南宋)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龟虽寿(东汉)曹操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木兰辞北朝民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黄鹤楼(唐)崔颢登楼(唐)杜甫石壕吏(唐)杜甫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秋词(唐)刘禹锡卖炭翁(唐)白居易忆江南(唐)温庭筠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北宋)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南宋)李清照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南宋)辛弃疾论诗五绝(之二)(清)赵翼。五年级下册经典诵读古诗有哪些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7、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8、应怜屐齿印苍苔,篱落疏疏一径深,黑云翻墨未遮山,
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1、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12、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13、《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4、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6、(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1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8、读这本书,就可以知道明朝第一臣王阳明学问的梗概,著名的知行合一就来自这里。阳明龙场一悟后脱胎换骨,成为千古佳话。《传习录》这本书是阳明心学的主体,提出了满大街都是圣人、人人都有良知等观点。
1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0、优美的话,文言有不优美的?还真不太多(好像〈墨子〉相较起来不太重视文采,当然是他有意为之~)至少比起现代通俗白话来!古文起承转合,音律的节奏,读起来的气势,都不妙不可言!其实要气势的话《孟子》最合适!!可惜楼主只有三个选择!
21、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2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3、《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24、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25、《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6、在诵读活动中,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身穿鲜艳的校服,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挺起矫健的身躯,声情并茂地诵读着一篇篇经典古诗文,从《蒹葭》到《水调歌头》,从《朱子家训》到《沁园春雪》,那深情地诵读,激情地表演,让秋小师生重温了经典,升华了情感,从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