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五项套词文本
1、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有这样的论断:“人生正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来回摆动。”诚哉斯言,倘若不能停下自己忙碌的脚步,思考生活中的得与失,那么人生注定将陷入挫折与困苦的轮回。史蒂夫·乔布斯一定深谙此理,面对苹果公司内部的乱局,他在冷静思考之后,毅然辞去在苹果的工作,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或许我们每个人正如上好发条的钟表,它的全部价值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生命的灵感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一味地加快自己的脚步只会使我们错过太多的精彩,甚至迷失前行的方向,只有保持平和的心境,才能真正拥有完整的生命。
2、当别人都戴着纶巾,持羽扇,站在楚王座下,恨不能把栏杆拍遍,他却破衣敝屣,独钓渭水滨边;当别人恨不能将自已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直欲把胸中丘壑吞吐时,他却指着乌龟对身后的楚官说:“吾将曳尾于涂”;当别人面对亲人的离去痛苦不堪,情难于已,他却对着亡妻鼓盆高歌。(扣五项套词文本)。
3、如果照多数学者所主张的,视钗黛褒贬为作者贯注书中的价值观,这将会遭遇到两个问题。其一是就《红楼梦》而言,作者始终未曾逾越创作范畴加以评论,根本无法追究其个人取舍何在;何况即使曹雪芹曾就此留下意见,事实上也不具较大的诠释权威,因此作者本身的价值观并不重要。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在这种心理主义批评的角度下,将作者好恶的自我表现作为小说评论的重点,势必将《红楼梦》划归为浪漫主义的「独白型」小说,而忽略了曹雪芹超越传统的伟大之处。
4、 我们沉浸在“温一壶阳光下酒”的柔情中。作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锻炼,所以不能成钢;作为种子,我们害怕被埋没,所以不能发芽。我们迷醉在“此情不关风和月”的氤氲点染中,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的花园中游玩嬉闹。这样没有担当的少年如何迎接飞速发展中的中国?
5、另类的玩法变幻莫测,当下最为流行的玩法为三种:第1种时间麦,玩法很简单也就是时间长的人获胜;第2种清仓麦,玩法也算是简单,多与9的打法,也就是说看谁的词多谁就会获胜;第3种也算是最另类的一种花式麦,里面的玩法也算是最为困难,里面蕴涵着格式、花点、变速、英文等多种技术喊法,当下的花式麦玩法就是喊出花样多者获胜,此项不怎么被大众接受,但是在花式麦里面却也出现了一些走着不同路线的人,却也因为此项走红。
6、第十题:文化知识,一般错选项都是课本注释里有的。最后了应该翻翻书了,必修五书后就有文化知识介绍。
7、说到包容,人心到底有多大,有没有人能告诉我?
8、 坚守自我原则识真才。做事时,有时在大家看来已经很完美,但是那个真正追求极致的人却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无暇。文人之间喜欢以作品互赠表达情谊,当然也有不少人请朋友为自己做作品。齐白石老人曾受邀画卷心芭蕉来应一句苏曼殊的诗。老人踌躇了很久,最终没有结果,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了,不能胡画。在大家看来,老人已身为名家,随手画一幅交付即可,但是“老人是认真的”,对待作画的态度“顽固”且独立不倚。想必也是这种少见的认真促成了齐白石老人的成功。
9、处事宜带春气,意味着宽厚优容,能够决定一个人视野的深度与广度。苏武与李陵书信相安,谈匈奴战事,谈汉朝国事,尽管苏武与其立场不同选择不同,却依旧珍惜与他的战友情谊,此之为春。被陷害被放逐被排斥,陆游经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之为春。肥胖而丑陋,年迈而贫穷,女画家萨贺芬拥有着女性最痛恨的一切;她自己调制颜料,由一名佣人成长为一位只画花朵的美学宗师,此之为春。查海生经历文革十年,身心俱疲,却依旧咬牙忍痛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们遇见人生悲事,身在黑暗,眼波却落进光明。处事宜春,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心中的阳光有多明媚,就能驱逐多远的黑暗,拥抱多广的土地。
10、学者一般认为:「对于金钏儿之死,薛宝钗是清楚的。」以此作为论证的起点,从而认定:「最能使人感受到这个『冷美人』透心彻骨的森然冷气的,莫过于她在金钏投井、三姐饮剑、湘莲出家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态度了。……从这些地方看冷美人之冷,是冷漠、冷酷;她的镇静理智、毫不动情,是对于弱者、不幸者的无情。」这也几乎成为不证自明的定论。
11、「无情」既是不满的指控,却也更是惊惧与无奈的抗拒式宣言。其中,刘长卿〈时平后送范伦归安州〉的「洛阳举目今谁在,颍水无情应自流」以及杜牧的「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更是宝玉所见之景与所生之情的同一模版,不但用以代表永恒自然的景物都是悠悠长河,颇有「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之况味;而「繁华事散逐香尘」以及「洛阳举目今谁在」也都恰恰点出宝钗搬出大观园的真正意义——失乐园的序奏于焉响起,女儿净土的挽歌已然繁弦急鼓!这不仅是因为在「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之事」的感想之后,随即所逗引出的乃是「悲感一番」、「不忍悲感」的伤怀,更重要的是由之所导致的进一步意识,乃是「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尚未去,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种种先前已然与此后不免的离散事例于此辐凑汇聚,瞬间激荡出非个别的、属于整体性的本质意义,照亮了「无常」的存在核心,从而宝钗之搬离有如引信般,点燃了「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的危机感与幻灭意识。就是在这倾覆幻灭的虚无情态中,宝玉从过去「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的顽强抗拒,迅速退守到「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还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之最终阵线,可以说是万般无奈中唯一勉强自赎的心灵稻草。
12、其宝钗所谓「也不为可惜」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胡涂人」的前提,一方面则是出于安慰长辈的心理。首先,当宝钗知晓金钏儿投井之事时,便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整场对谈出以「安慰」的动机或目的本就十分明确;何况死者乃王夫人亲口所谓「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的金钏儿,情属非常,悲痛更甚,则为减轻其心中过重的罪咎感,言谈之间偏向长辈以达安慰的目的,实也是人之常情,正如我们也往往站在亲近的倾诉者这边,以论断是非一样。因此整个谈话过程中,她一方面透过旁观者的冷静权衡,剥除不切实际的非理性情感因素,说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目的正是在指引沦陷于感伤情绪中的王夫人当前唯一具体可为的方向。因为无论死因为何,逝者已矣,一切悔愧自责都无济于事,为死者尽心的唯一方式,即是好好安排后事、照料遗族,而这都确实偏重于物质的补偿。也因为如此,曹雪芹亦藉一般家下人之口对此事表达类似的看法,第33回记述老婆子重听,将「要紧」错听成「跳井」,遂就金钏之事发表一段议论,说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显而易见,对一般人来说,「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正是「了事」的唯一做法。同时为了助成王夫人的心愿,宝钗更身体力行地摒除人人不免的忌讳心理,捐舍自己新作的衣裳给金钏儿装裹入殓,这岂非正是「尽主仆之情」的具体行动!足见她一心一意都以慰藉尊长为重。
13、老舍:“心是一棵树,无论岁月的风雨铺面而来,还是滚滚尘埃遮蔽了翠叶青枝,它总是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并接受一切来临,既不倨傲,也不卑微。”浮沉天地,转瞬一生,难免几经阳光、几经风雨。“逆境顺境看襟度”,或许唯有处事淡然而不变者,方可见其襟度,方可得其初心始终。
14、二者比较园中诸人,也唯有黛玉适合作为宝钗之共戏者。遍数园中诸人,宝玉乃其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当然不会在此自招嫌疑;而迎春乃浑名「二木头」的「有气的死人」,惜春则是素日好与尼姑交游,一心想要「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显然都与风雅绝缘,平日留心的宝钗自然不会不知,故也可以从名单中刊除;其他如槁木死灰之李纨、庶出敏感之探春、权高威重之凤姐,也都因为性格或处境的因素,在在不宜涉此暧昧情事;至于贴身丫鬟莺儿以及其他下人之辈如香菱等,更因为与小红份属同级而易于招致猜忌惹出祸端,势必不能沾染此事,否则就是陷其人于不义;至于各方面皆适合担当任务的史湘云,却又恰巧不在园中。于是,身分、阶级、才华、情谊皆彼此相当的林黛玉,便自然而然地雀屏中选。
15、答题的套路一般辅导书都有,只是要把这些套路按照常老师说的逻辑顺序整合一下就好用了。
16、“老而不死是为贼!”释义: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17、真正的伟人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旧能做一个坚持自己品行与判断的发声者与坚持者,而如今的我们却在愈发自由的时代成为随波逐流的失语者。
18、但多方推敲之后,这种说法尚有进一步周延考察的空间,从论据、推理与定义都可以重加检证,以评估此一论点的合理性。
19、总结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花签诗本身并没有「无情」的指涉,语法修辞学足以提供证明;而脂评中的「无情」,则显示出宝钗那「历看炎凉,知看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可谓「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超然无私的性格特色;至于书中与宝钗有关的「无情」情节,则是因宝钗迁离大观园所引发的无常之悲,转由向天地而发的感性控诉。这些都与传统「无情说」所主张的冷酷寡情不同。
20、全校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方案力求科学合理,绩效工资差距不大。
21、 综上所述,从逆境顺境之抉择,到待人处事之道,再谈自省自觉之察,皆能知一人襟度。有大襟度者,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能每日“三省吾身”,奋发图强。
22、「我如今回奶奶们去,就说是爷祭神,我看错了。」宝玉道:「你也不许再回去了,我便不说。」婆子道:「我已经回了,叫我来带他,我怎好不回去的。也罢,就说我已经叫到了他,林姑娘叫了去了。」宝玉想一想,方点头应允。那婆子只得去了。
23、 担当存于世间久矣。它目睹了北海老者的十年等待,依附在苏武的一柄汉节;它沾染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见证了岳武穆的满腔热血;它聆听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刻画出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它是陈寅恪那句“国可以亡,史不能断”,它是冯友兰那句“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它是邵飘萍那句“铁肩辣手,记者当有天下责任”,它是梅贻琦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4、“群行群止看识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者,充其量不过是个庸人,唯有那思维方式别具一格之士,才是真正的智者。故不妨做一朵奇葩,百里之外,亦嗅其香。
25、其实现在高考作文基本就写两个方面的问题:个人修为和国家民族命运。
26、 当东坡愈行愈远,昔日的文坛领袖却只能呆在余晖掩映下那尚未开化的蛮荒小岛上。地处边陲却并不能阻碍那伟岸的身影传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绝响。就此看来,被贬黄州的他能让前后《赤壁赋》直上九霄竟是不足为奇的了。只要那颗伟大的心中还饱含着那令人震撼的气度与心胸,逆境顺境亦不过“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27、 昔者,被剜孙膑,却乘车出战,指挥雄师百万;受刑司马,却隐忍泪泉,诉尽历史悲欢;胯下韩信,卧薪勾践,如盖雪青松,欲羽化而登仙。害怕痛苦从来不是逃避担当的理由,相反却是成就伟业的基石。
28、网络上的流行语“奇葩”,指的是各种怪异的人,多用于贬义,而“奇葩”的本意,却是罕见的、令人惊羡的花儿。在上帝的花园中,它们最为珍贵。
29、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30、当屈原于汨罗江畔说出“举世浑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之时,他悲哀于国家之灭亡,叹息于人民的屈服。他拥有独见,因此遭人排挤,受人嗤笑。连作传的史官都不禁嗤鼻于他的傲然。他是如此孤独,却又如此凛然,他选择纵身一跃,带着气节与独见沉入江底。他死了,可他那独立不倚的人格与傲然众生的独见让他的精神永留于世,因而得到了百姓的尊敬,从此流芳百代。正是气节与傲然,成就了他的独见,因此才未屈身侍人,沦为他国的傀儡。
31、望梅止渴(曹操大军缺水时,曹操骗大家,前边有片梅林,士兵们流出口水来就解渴了)
32、总有那么多的风雨、尘土让生命之树摇曳不定。杨绛女士曾有过幸福的家庭,却因文革离散,于是她写作《我们仨》。之后盛誉满身的她,却说名誉不过是“太阳晒在狗尾尖儿般短暂。“其为人也如此,不动不摇,不蒙不蔽,襟度如海,初心若晶。
33、依巴赫汀的看法,在一般独白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作品中,「人的意识和思想只不过是作者的激情和作者的结论;主人公则不过是作者激情的实现者,或是作者结论的对象。正是浪漫主义作家,才在他所描绘的现实中,直接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同情和褒贬;这时他们便把凡是无法融进自己好恶的声音的一切,全都对象化、实物化了。」但与此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不在他用独白方式宣告个性的价值(在他之前就有人这样做了),而在于他把个性看作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他、表现他,不把他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作者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由此才创造出一个突破独白型单一旋律的复调世界,对小说书写方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钗黛二人正是曹雪芹将种种个性客观地发现、并加以艺术地表现的成果。
34、陶渊明荷锄于田园间,孔明放歌于南阳田垄间,居里夫人的奖牌在女儿手中闪光。他们用知足代替欲望,用平和填满沟壑,这都体现出他们作为伟人应有的襟度。
35、孔子游于诸国却不被接纳,问颜回何以“不容”。他答道:“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面对生活之风雨却有如此慷慨气概,难怪孔子要打趣地要做“颜家管家”。
36、 十几年前,张小波一本《中国你可以说不》打破了多少世纪之交虚幻的泡沫?那是他那一代的担当。
37、当然,为了细部还原急中生智的思考过程,文字铺陈难免显得冗长繁复,但事实上,平日积淀贮存的种种思虑本足以在电光石火的瞬间辐辏,链接、组织而快速形成决断,这就是脂砚斋盛赞宝钗机变急智的原因。脂砚斋身为《红楼梦》最早的读者甚至创作的参与者,其察曹雪芹之心也明,其知曹雪芹之文也深,如此一片推赞之情,其理由或于上述所论可见。
38、武则天是一枝带刺的蔷薇。历经两皇,盛宠不衰,她风华绝代。她绝非以色侍人的庸脂俗粉,她的心里,有个梦。她渴望权利,因为她想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历经种种波折与磨难,她的心如钢铁般坚硬,她登上了那日思夜想的九五至尊之座。她为自己造了一个字:曌。在她的治理下,唐朝一派盛世之景;在她的影响下,女子有了独立意识: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无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皆由此浮现。最后的无字碑,功过任人评说,又是何等的气度!正是她别开生面的思想路径,唤起了世人对女性的关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日当空,不负其名。
39、先看注解,后读题,特别是选择题好好读,诗的赏析都在这四个选项里,答主观题时可以借鉴,但答题要点不要重合。
40、 在群体中活出自己的风采,不畏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追求自我。用自己的想法代替道听途说;自己探索而不是重复别人走了无数遍的路;敢于向权威挑战,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看待问题。生活与学习中,这些也是让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41、 开头结尾各一段,中间三段的结构最好看,也最好写。卷面一定要有设计感,就现在的答题卡来看,中间三段差不多每段15-17行左右。
42、 所有问题回答前都要把诗句翻译一下!
43、HenryJames早已指出:「要说某些情节在本质上要比别的情节重要得多,这话听上去几乎显得幼稚。」这是因为「一部小说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像任何一个别的有机体一样,它是一个整体,并且连续不断,而且我认为,它越富于生命的话,你就越会发现,在它的每一个部分里都包含着每一个别的部分里的某些东西。」而面对伟大文学作品中那发展完整、复杂互涉的有机结构时,更不能忽略一种巨细兼摄、全幅掌握的研读心态,始能将隐显不一的相关讯息充分挖掘,从而达到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所提醒的客观性:「在论断中必须避免各种极端。每一个极端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从事物中抽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只有包括事物各个方面的思想才是完整的真理。这种思想能够掌握住自己,不让自己专门沉溺于某一个方面,但是能从它们具体的统一中看到它们全体。」
44、第70回薛宝钗所填〈临江仙·咏柳絮〉中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林方直认为与宋代侯蒙的〈临江仙·咏风筝〉有关,所谓:「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并据以推论薛宝钗攀慕荣华富贵、献媚当权人士、冀求飞黄腾达之世俗性格。此种说法已几乎成为主流之定调,且此种见解又常常与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相联系,并将此一性格具体化于对金玉良姻之热切追求,这就成为薛宝钗论述中演绎出种种阴谋嫁祸说的基点。
45、另一方面,出于林黛玉孤身一人寄居荣国府的身世背景,又抱持「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傲态度,以及「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天性喜散不喜聚」的性格所形成的畸零处境,则使得问题容易及身而止,不会随着亲友错综的人际网络而不断扩散。一如王熙凤曾指出:林黛玉拥有处理现实世务的能力,却因为与薛宝钗「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于是许多状况很难十分去问她意见,由此即足以说明那来自外姓亲戚所产生的隔阂或距离,正是让林黛玉置身事外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拒人以远的孤傲性格,以致「拒人于外的自我,在社会团体之中也就彷佛居于『外来者的地位,他们是边缘的、无声的、或软弱无力的』」,这便造就了特属于「边缘人物」的专利。
46、担当,是为他人,是不凡气节。那一抹情深意切感动天地。是谁在当户织?是谁在叹息?是谁在奔走市场买鞍鞯?是谁披上戎装替父从军?是木兰!虽为女儿身,却也敢担当。为免除年迈父亲的出征之苦,木兰甘愿换下红装着戎装。花木兰的担当是为父亲,那份浓厚至沁人心脾的父女亲情怎能不感天动地?一匹马儿为伴,一曲山歌自聊,虽是孤寂凄郁,却是如此深情,为了山里人,王顺友数十年如一日地来往于山里山外,为人们送信。这份信使的担当,承载了他数十年的辛劳磨难,而愈发令人心生敬意。
47、除了上述具有言语行动之情节描述外,《红楼梦》中若干有关薛宝钗之诗词引语也同步受到曲解的待遇,本节即就此一范畴择其最要者试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