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1、(招聘)黑龙江省2021年度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含俄语岗)
2、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3、但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社会情势开始转变。1967年,在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他散发了一份抗议报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受到作家协会的公开谴责。1969年被开除会籍。
4、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5、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该书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6、当索尔仁尼琴诋毁、攻击苏联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右派为他欢呼雀跃,将他奉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还不失时机的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他,他成了右派眼中一个反对苏联反对苏式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面旗帜,成了一个可供利用的政治符号。(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
7、索尔仁尼琴怜悯着“苦难的俄罗斯”,又对它十分自信。
8、由于是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非常不通畅,理解起来很费力,有些词语不通顺,甚至一段话要看好几遍才能明白它的意思。
9、这本书,表面上是对苏联最黑暗的揭露,其实满书散发的都是作者对国家的爱;
10、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11、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当局立刻下令《新世界》杂志停刊,索尔仁尼琴遭到围剿。
12、有人说他与时代脱节了;有人说他走得不是时候,回来的也不是时候;也有人说他太天真了、太狭隘了、太不食人间烟火了……但我们不要忘记,他只是一个“人”,是一个受限于时空环境的“时代之子”。
13、陈奎德在他《举世已无索仁兄》的追悼文中说:“索尔仁尼琴最为核心的特征,是他那极富宗教色彩的‘内省’,那种自我批判的深度。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怀疑,自我审视,自我拷问,甚至自我虐待。……这显然同他的东正教信仰有关,广义地说,与宗教感有关。”
14、自然的无私,人类的自私,在这部小说里随处可见,也不断地引发人们思考因与果、善与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命运姿态。比如一直缺席,最近才收录到这本里面的《没心没肺》一篇中,阿斯塔菲耶夫笔下的三个诺里尔斯克逃犯就将恶与善体现得淋漓尽致。
15、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
16、索尔的一生如同白桦的一生,不屈不挠,秉持着自己的正义,颠沛流离后他得到了俄罗斯人的最高荣誉—圣安德烈荣誉勋章,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
17、1962年苏俄“大阳春”时代(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甚至连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d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18、后来他又强调:“俄罗斯不能照搬西方的经验。我们的生命、精神等,必须植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的环境。”这种看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俄国知识分子拒绝西方、强调只有伟大的俄罗斯才能拯救世界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19、亚•普罗霍罗夫(1916-2002)物理学家,与巴索夫是量子电子学的奠基人之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发展量子电子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因在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导致了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展,因而获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伊•巴甫洛夫(1849-1936)著名生理学家,早期主要从事血液循环生理学研究,后转向消化生理学领域,在消化器官的神经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开创了慢性实验外科法。1902年起又在消化生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研究行为生理学,发现了条件反射。后又研究神经症和比较行为心理学,对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行为作出了生理学的说明。1904年因在血液循环与消化生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21、然而,在《鲍加尼达村的鱼汤》一章中,鲍加尼达村里渔业捕捞队的大部分渔民用一锅锅滚烫的鱼汤拯救了卡西扬卡一家人的性命,也拯救了其他暂时没有人赡养的孩子的性命则是人性“善”的体现。鱼汤给阿基姆(卡西扬卡的哥哥)留下了幸福的记忆,也让他养成了乐于助人、重承诺的善良性格。因此,在《白色群山的梦》这一章中,与自私的大学生戈加·盖尔采夫的恶相比,阿基姆人性中的善被放大、得到了更深的体现。
22、但是在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2月,他因与友人通信批评了斯大林而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1953年刑满获释,被流放到哈萨克。1956年被解除流放,1957年被平反,宣布无罪,恢复名誉,在中学当数学老师。
23、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的家中去世。6日,葬礼在顿斯科伊修道院举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出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斗士,莫斯科的一条街道以索尔仁尼琴命名。
24、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25、他曾拒绝叶利钦颁赠的“圣安德烈勋章”,却欣然接受普京颁赠的、标志着人文领域最高成就的“俄罗斯国家勋章”。原因是他认为叶利钦走西方资本主义路线,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而普京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路线,却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公开赞扬普京,认为他是俄罗斯文明的捍卫者。他也因为西方国家批评普京“专制”,挺身为普京辩护。所以,有人批评他是俄罗斯沙文主义者。
26、根据索尔仁尼琴的论断,由于俄罗斯拒绝谎言,所以真正道德个性自由的国家是俄罗斯……还强调指出,如今“全人类历史的中心”是在俄罗斯。
27、(中俄双语)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
28、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文学没有祖国,文学家有。
29、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30、1995-1996年,他发表过几个短篇,如《自我》、《娜斯金卡》、《杏子酱》等,反响不大。但他在短篇小说《在断裂处》(也有译为《在边缘》)中,几乎第一次用肯定的态度描写了一位d员、厂长叶姆佐夫,并通过描写叶姆佐夫的心理感受肯定了斯大林对国家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可能,这也能客观地反映出索尔仁尼琴思想认识的微妙变化。1998年索尔仁尼琴还拒领过叶利钦总统颁发的圣安德烈勋章。
31、此后,索尔仁尼琴的创作从地下浮出了水面,作品先后在《真理报》、《新世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32、(经验贴)盘点一下俄语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那些事儿
33、以上“名言”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因为索尔仁尼琴再无耻,恐怕也还没有无耻到说出这些话的地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索尔仁尼琴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所以,这些人才会把索尔仁尼琴高高捧起,做自己的“民主”炮灰。
34、1963年,索尔仁尼琴接连发表《马特辽娜的家》等3个暴露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并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小说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
35、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36、然而,很快地,俄罗斯社会对他不感兴趣,尤其在知识界。大概这同他发表的政见陈旧、保守、毫无新意有关。
37、面对俄罗斯的衰落,他甚至怀念起斯大林时代苏联的荣光,他说:“今日的俄罗斯已经彻底丧失了斯大林曾经赋予这个国家的冲劲与斗志!”他开始怀疑,当年反对斯大林主义是不是错了!与前半生相比判若两人,以致有人怀疑他是否已经发狂。索尔仁尼琴公开为威权主义色彩的政治强人普京辩护,当然也得到了后者垂青。2007年6月,他接受了普京为他颁发的“国家荣誉奖”。
38、索尔仁尼琴生于高加索的基兹洛沃兹克,他是遗腹子,母亲是位中学教员。后来随母迁至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此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及大学。他大学主修数学物理,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他也是莫斯科大学文史哲学院文学系的函授生,成绩同样非常优异。
39、百度百科-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40、《鱼王》的独特性还在于对于边缘的极少为人注意到的渔猎文化和生活的记录,进入农耕文明之后,渔猎文化作为落后的社会文明基本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即便涉及,也带有“文明人”对它的猎奇和想象。阿斯塔菲耶夫不仅仅再现了以打猎,打渔为工作的人们的生活,他写出的是在极端残酷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道德选择和生存哲学。比如,《鱼王》中几个故事都写到了猎人们的狗,而他们对狗的态度,与李娟笔下的哈萨克牧民十分类似。现在城市人和中产阶级对狗是宠溺以及拟人化的养育,狗穿着可爱的小衣服和小鞋子,是作为宠物的存在;而在猎人和牧民的生活中,没有呵护这个概念,只有强壮和有用的才能存活下来,狗作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宠物,也因此看似没有温情的冷酷的对待,才是把狗当作平等的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41、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2、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或我国东北寒冷地带,广袤的山峦之上、静谧的湖泊小河旁,茂密成片的白桦树给人以挺拔、独立、坚强、优美的深刻印象。它既不像青松那样矗立在山巅那般自信,也不像垂柳那样偎依在河畔那般妩媚,它以最贴身、最亲和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韵律。
43、依据艾克曼所著的《伟大的灵魂》,索尔仁尼琴是在面对死亡时,才遇见上帝的。当时,他在监禁与劳动的重压下,得了腹腔癌。开完刀,在万念俱灰之际,在漆黑的夜里,他与邻床一位陌生的犹太医生进行了整夜的心灵倾谈。
44、白桦茸吸取了桦树一生的精华,带给人们降糖降压等等的保健作用,索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其煎煮液体并配合治疗,癌症痊愈,这是白桦树的馈赠,白桦茸的神奇,也许这也是这个世界回应“俄罗斯良心”的一份真心,艰难而又不失希望。
45、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对于70后80后来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听着他传奇的故事,从二战的炮兵连长到集中营的成员再到作家协会,从一个军人到一名作家,最终拿到巅峰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但很多人不知,索尔也曾身患癌症,从死亡边缘走过,并最终奇迹般的康复!
46、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国后在俄罗斯议会下院进行演讲
47、但是,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人特别容易理解索氏的主张,例如国家高于个人,追求平等,均贫富,反对私有制等。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新儒家也能和索氏类比,他们都强调民族传统,拒绝西化……
48、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解冻时期”结束,索尔仁尼琴开始受到冷遇。他的《第一圈》、《胜利者的欢宴》等作品被国家安全委员会查抄,《癌病房》等作品被禁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