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王昌龄的诗歌(摘抄好句53句)

王昌龄的诗歌(摘抄好句53句)

王昌龄的诗歌

1、好男儿志在四方,即使是当时的老王家非常缺少劳动力,父母还是含泪支持孩子的决定,但要是知道王昌龄接下来的去处,不知道老两口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3、自己诗写得很好,名气也很大,但说到底还是没有功名在身,自然也没能够得到重用,他思来想去还是打算走最宽的那条路——科举。(王昌龄的诗歌)。

4、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2分)

5、A.从诗歌体裁而言,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主要内容是观月怀友,玩月思友,由月忆人。

6、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7、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8、《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9、为此,王昌龄感到心有不甘,干了这么久,同一届的同学早都提正县了,自己还是原地踏步,没有丝毫进步,这叫什么事嘛。

10、“秦时明月汉时关”。它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入手,秦和汉说的是时间,月光所照之处是一种空间的无限。在众多的边塞事物中,诗人选取“明月”与“雄关”这最富边塞特色的景物着笔,很有启示性。万里晴空的明月,使人联想到皎洁月色辉耀下的大漠荒原;巍峨耸峙的雄关,使人联想到起伏在崇山峻岭中的透施的长城。“明月”和“雄关”,从空间上表现了关塞的广漠和苍凉。“秦”和“汉”从时间上表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只这一句就给人留下了雄浑、苍茫、广阔、浩渺的意境。

11、大概在唐武则天圣历元年,也就是公元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一户农民家中。

12、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13、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4、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5、D.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

16、(解析)重点应放在知何表达“我想你”的深情,同时也要注意这种深情的不同,必须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却不必拘泥于表现手法的某些术语。

17、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义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18、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9、王昌龄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转折突然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20、话说重任江宁丞的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八年,因此得名“王江宁”。

21、(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ƒ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

22、748年,上级考察到他懈怠政事,外加不注意小节,一纸“不护细行”的贬书,又把50多岁岁的王昌龄贬到了龙标,也就是湖南怀化(湘西)。

23、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4、A(A项“五言律诗”错误,应该是“五言古诗”)

25、当时的交通特别不发达,中原去岭南的路又远又难走,所以当王昌龄紧赶慢赶到了岭南没多久,就遇到"天下大赦",得以北还。

26、B.王诗写少妇蓦然触见“陌头杨柳色”而幡然醒悟,旨在表现少妇对夫婿功名不遂的怨悔。

27、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2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9、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30、王诗:借景抒情,(1分)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2分)

31、王昌龄敢于表达对张九龄的同情,所以他在文人圈的口碑非常不错,很多诗人都给他写过诗,这次王昌龄去岭南时孟浩然还给他写了诗:

32、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3、王昌龄拿着简历在人才市场逛了几个月,还是一无所获,对此他也非常苦恼。

34、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35、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6、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37、人生不幸诗家幸,他的诗歌是后人珍贵的宝藏,他的诗名千年来不断被推崇,不但被誉为“七绝圣手”,而且享有一个更至高无上的称号——“诗家天子”,而这些也会随着一代代国人的繁衍生息而永远铭记。

38、B(B项“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

39、采莲的主角当然是采莲女,可是,王昌龄却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

40、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41、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42、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

43、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前人评价很高,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早年曾北游我国西北边地,对边塞生活有深入体验。他出身孤寒,并且由于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所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的《出塞二首》其将现实的感受和历史的回顾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深邃高远的意境、流传千古。事实上,之所以王昌龄能写出这样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是非常有关系的。

44、‚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2分)

45、八句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以美人比喻友人,想象品德高尚的友人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徘徊在清江河畔,像楚人一样吟唱越歌思念家乡,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46、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47、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居然落得一个惨淡收场,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48、D(D“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理解错误,应为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

49、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50、王冒龄的诗属于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的一种。

51、(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暖暖:马急速奔跑的样子。

52、后路过襄阳,又和好友孟浩然喝了一顿酒,就是这顿酒,可以说要了孟浩然的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