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1000条天气
1、一年两头春,饿煞种田人 谚语中“春”系指“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的开始。所谓“一年两头春”即指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如:2017年的“立春”在“春节”(1月28日)后的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而2018年的“立春”在“春节”(2月16日)前的2月4日(农历十二月十九),这样,在一个完整的农历年中,就出现了两个“立春”。由此意味着春天时间长而收获季节相对推迟,加剧因青黄不接而带来的困难。
2、七宿麦子八宿谷,三宿出的是晚谷,豆子急了当宿出。
3、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4、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
5、"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二寒潮节。”
6、这是物象类谚语,农民通过动物的一些异常现象,来推测提天气变化。蜜蜂们晚归是因为它们感知到要下雨刮风,所以会多采些花粉。
7、农民研究发现早上有火烧云,晚上一般会降雨。晚上有火烧云,第二天会是大晴天而且特别热。
8、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9、这句谚语适用于夏天,也是天象类谚语。是累代农民观察实践出来的,科学的解释就是,具有重湿气的空气的传导声音效能较干空气为大,因此可以传声至较远的地区。
10、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11、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12、注:早晨如东南方阴云密布,或傍晚西北有云,就容易下雨。
13、东虹云彩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北虹出来摸鲇鱼。
14、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
15、未蜇先蜇,人吃狗食 “惊蛰”未到,先打春雷,预兆当年风不调雨不顺,将是一个歉收之年,人们只能与狗争食了。
16、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17、阳春三月天,出门乱穿衣 到了春意盎然的三月,放眼望去,满大街上人们的穿着几乎集冬装、春服、夏衣于一体,一派混搭。一些人穿着两用衫、夹克,一些怕冷的人仍穿着羽绒服、滑雪衫,而一些年轻后生则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连衣裙、T恤。这风景着实令人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