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简介
1、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2、他跪在她的床边,见她烧得呼吸急促,微微呻吟,他用脸贴在她的脸,轻声安慰她,直到她睡着。刹那间,他幻想着自己与她在一起已有漫漫岁月,而现在她正行将死去。他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挺过她死去的这一劫,他得躺在她身边,与她一同赴死,他挨着她的头,把脸埋在枕头里过了许久。
3、中国作家们刚写过不少政治化的“伤痕文学”。因思想的贫困和审美的粗糙,这些作品的大多数哪怕摆在今天的书架上,也早已黯然失色。
4、面对人类生离死别的情感割舍中,这是常被用来保护自己,免于让自己处于悲痛状态下的自我调适方式之但知性的遗忘,并不表示情感的接受。
5、而从压力源的严重度来看,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对不同种族的人来说,都是极严重的打击。尤其自从国内的大园空难、林肯大郡事件到921大地震,以至于美国的911恐怖攻击行动,造成无数的天人永隔,突显出当个人承受这么大的伤恸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是相当值得重视的。
6、 他们觉得把握十足,是欺负我们天鹏族没有了圣主,而两个圣子又修为尚浅,送来了异族人韩立,我看好他,这个人不简单哪!心思缜密,决策果断,处变不惊,天鹏族就还会有希望,笑傲于飞灵七十二族,就是让他担任圣主,又能有什么要紧?
7、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8、往期推荐,点击可阅读 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又全完了
9、当你每天一打开电视,一边吃着晚餐,一边看着世界上其他人发生的事情时,你是会感同身受?会帮他想解决的方法?还是会想到你自己的问题呢?其实,每个现代人都有自己的压力,祇是没有人人都上电视和报纸而已,有时身处在压力状态下自己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为了让大家对自己的心理卫生有一点概念,我们就先从什么叫做压力开始说起......
10、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11、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书,大意是说生命因为能够背负起许多重量而显得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变得轻而又轻,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这是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
12、本书所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书中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其内在意义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会变得比羽毛还要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这样看来,人生也是一种媚俗。
13、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14、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15、那我们该如何来自我诊断,区辩较不健康的哀伤反应,而求其治疗,拉萨(Lazare,1979)曾提出几个线索,可供其参考:
16、就压力的定义来说,它是指人与外界环境中的压力源之间,持续互动的“调适过程”,即个体为了因应外在要求而引起的系列反应,包括了认知、情绪和生理层次的反应。
17、《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通常这句话是被用来形容人生的悲剧、厄运的降临之类。
18、 夜深人静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洞府,我轻轻地问自己:金悦,你能撑得住吗?能把这副担子扛下去吗?一种莫名的恐惧纠缠着我,我害怕自己会被压垮,我感到背上的责任,让我呼吸困难,族人的期待眼神,还有圣主临走前的托付,象一块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上,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9、也许这种茫然过于尼采(FriedrichNietzsche)化了一些。作为小说的主题之既然尼采的“永劫回归”(eternalreturn。或译:永远轮回)为不可能,那么民族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都只具有一次性,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永远不会成为演出的初排。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来比较所有选择的好坏优劣,来比较捷克民族历史上的谨慎或勇敢,来比较托马斯生命中的屈从和反叛,来决定当初是否别样更好。那么选择还有什么意义?上帝和大粪还有什么区别?所有“沉重艰难的决心”(贝多芬音乐主题)不都轻似鸿毛、轻若尘埃吗?
20、不能承受之重的“重”泛指,人生的诸般苦事:如压迫、压抑、被侮辱与被损害、荒诞的遭遇、饥饿等一系列导致人精神或肉体痛苦、难忍的或抽象或具体的事物,超过了生命可以承受的度。
21、字义: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2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eLShbu0wizcPsEMLZ_Ujg提取码:mj54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3、如何从悲恸的痛苦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悲伤如同疾病,都需要时间来愈合,如果察觉自己已陷入生命的危机中,应立即寻求适当的求助,以免让自己及家人重新经验二度创伤的打击。
24、长期的忧郁,特别是持续的愧疚感及低落的自我价值。
25、自现代主义兴起,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四分五裂,没有主潮成为主潮。而昆德拉这部小说几乎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好评,自然不是一例多见的现象。一位来自弱小民族的作家,是什么使欧美这些书评家和读者如此兴奋?
26、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
27、书中昆德拉奏响了他的四重奏:托马斯,特瑞莎,萨宾纳与弗兰茨。通过各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重还是轻?政治对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萨宾纳的口说出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借此表示了他自己的取向。
28、《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开头以永恒轮回的话题展开,谈论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些值得思考的哲理性问题。
29、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由爱情来贯穿。爱情来了,生命便如花般绽放,鲜活可爱;爱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纳芬芳。可以说,一个女子,于灵肉的追求与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毁灭其一生。也许你不尽同意,可是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全是这样的。
30、心理层面:有高度的自我控制感,觉得自己能作有效的决定与行动来处理问题;能够愿意接受挑战、作出承诺,并且忍受暂时的不快乐。
31、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32、昆德拉在小说中从人物到结构到中心思想的立意都构建了一种“二元性”,小说总共分为七章,前六章都是以人物托马斯、特雷莎、萨比特和弗兰茨为故事主线。
33、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由此,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34、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35、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36、访美期间,正是这本书在欧美热销的时候。《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华盛顿邮报》载文认为:“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始终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华盛顿时报》载文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此外,《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权威性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书评给予激赏。有位美国学者甚至对我感叹:美国近年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将来文学的曙光可能出现在南美、东欧,还有非洲和中国。
37、特蕾莎对卡列宁是一种无私的爱,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最后她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
38、关于“轻”的含义:偶然(一次不算数),遗忘,背叛,自由,肉欲,轻盈空虚。
39、“托马斯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小,一点儿都不像他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很小的东西,然后跑了起来,在机场上奔跑。接着,他转过身,奋不顾身地去追捕那个小东西,只见它呈之字形飞奔着,像是在躲避某人,拼命寻找一个藏身处。”
40、困难在于,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昆德拉同样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从中逃脱。
41、萨宾娜的“重”:一生追求生命的轻盈,一直扮演背叛者的角色。她背叛了她的父亲,选择了父亲不称赞的作画风格;嫁给了父亲不喜欢的男人,而后又背叛离开了丈夫;离婚后先后成为托马斯和弗兰茨的情人,但也先后背叛了他们;在祖国遭到别国入侵时,没有爱国之举,而且利用对弱国的同情,大肆卖画而敛财。
42、这种观念使我们很容易想起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因是因非”和“不起分别”。这本小说英文版中常用的indifferent(或译:无差别,无所谓)一词,也多少切近这种虚无意识。但是,也许需要指出,捷克人民仍在选择,昆德拉也仍在选择,包括他写不写这本小说,说不说这些话,仍是一种确定无疑的非此即彼,并不是那么仙风道骨indifferent的。
43、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44、这又是一本哲理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辨。该书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视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这部书告诉我们,人最珍贵的是生命,我们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书里头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
45、文学之妙似乎常在于张力,在于两柱之间的琴弦,两极之间的电火。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张力,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张力,有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张力,有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的张力。爱森斯坦的张力意指内容与形式之间,这大概并不是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要求形式脱离内容,恰恰相反,形式是紧密切合内容的——不过这种内容是一种本身充满内在冲突的内容。
46、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47、——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48、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