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存在主义哲学(摘抄好句89句)

存在主义哲学(摘抄好句89句)

存在主义哲学

1、接着,在海德格尔念高中的最后一年,他读到了弗莱堡大学神学教授卡尔·布莱格(KarlBraig)写的一本书——《论存在,本体论纲要》(VonSein,AbrissderOntologie)。书中引述了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在内的关于“存在”概念的分析,以及这些概念的词源学方面的考证。所有这些,在海德格尔著述《存在与时间》时,都被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

2、在近代哲学史上,关于“纯粹的自我意识”的分析,只有笛卡尔和康德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而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承认,康德和笛卡尔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

3、所以不要宣传悲观主义,可以宣传存在主义。不要忘记存在主义产生的年代:二次大战先后牵涉六十多个国家,世界人口五分之四卷入战火,数以千万计的死者伤者,精神文化的遗产被摧毁。而在存在主义同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抗战刚结束,大家忙于重建家园,我所看到的,没有人思考根本的彻底性的问题。有种的,去延安,没种的,参加国民d所谓“戡乱”救国,既不去延安,也不去“戡乱”的,就在时代边缘跑革命的龙套,跑得很起劲。我当时就是这样。

4、雅斯贝尔斯对以下两种情况作了区分:一是日常生活的实际处理和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调查而获得的知识(Dasein,德语,此在,存在于世),另一是本真状态的存在主义的丰富性(Existenz,德语,大概指本真的存在)。特别是后者非常重要,因为正是这里,我们不但发现了人们经验全部自由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而且感觉到了孤单和孤独的风险。他的著作包括《哲学I–III》(1932)《普通精神病理学》《1959》《卡尔•雅斯贝尔斯:基础哲学著作》(1986)。

5、正因为神的境界不同于人间,所以,人要信仰上帝,就要准备冒险,要准备作出理性所认为的荒谬绝伦的事情。“没有冒险,就没有信仰。”

6、电影中潜水的画面就是向内在探索的画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呈现的就如同冰山一样,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内在的很大一部分却都埋藏在深海之中,当我们不懂得向内在探究的时候,所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表面。我们在海洋中游动的时候,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未知的事物,因为我们是“盲人”。当我们内在产生碰撞的时候,那么外在一定会呈现出一些激烈的状态,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为被别人莫名其妙的伤害。我们要不断地探究潜意识里面的那个自己,探究所有那些影响我们内在世界的东西。在探索内在的过程中,我们便会一点点的清晰自己,从而减少了海洋中那些暗礁,未知生物带给自己的伤害。在真正的存在状态底端都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立感,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渴望把“我”变成“我们”,渴望与自己最亲密的人产生完美的融合,作为世间的一个生命,好像外在并不能引起我们根本性的焦虑,但是当我们觉得和其他人的关系没有达到自己所渴望的那种融合时,那份想要抓取和捕捉的焦虑便开始启动。性是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努力用性去逃避一些东西,人生最悲哀的是活在表象里面却不知道实质的东西。

7、“如果齐克果是现代存在主义之父的话,尼采就是它的师傅。”费尔南多·摩里纳(FernandoMolina)在研究存在主义哲学以后,所得出的这个结论确实道出了一部分真理。(存在主义哲学)。

8、尤其面对生活中痛苦、罪恶与死亡的「最终境遇」时,人要关心和重新检视人的处境。人的「存有」就是人自我作自由决定的能力,由于自我所能形成的事物是无限的,藉着自由决定的行动,自我才不会受限于外在现象或昧于真相。(存在主义哲学)。

9、尼采的思想极具批判性,他批判西方几千年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伦理道德,他说“要重估一切价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等等,而这一切思想的背后,尼采哲学思想的本质是:探寻生命的意义。尼采的思想也极具煽动性,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比如,他说,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等等。他用呐喊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让每个人去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

10、博尔诺夫,奥托(1903–1991),德国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1、存在主义这个词最早是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的,但是被萨特发扬光大了,甚至可以说是萨特定义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西方40年代开始流行,是一种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12、弗里德里希•尼采,出生在洛肯,在柏林学习神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哲学。1877年,尼采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教授,但是同年他不得不因健康问题辞去这个职位。尼采的余生都在遭受着健康的问题;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写出好几部重要的作品。

13、萨特不但老实,而且聪明。他明白,自由选择的那个人是没有支撑点的。我存在,别人也存在,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和意志,都有“主观性”。所谓社会,就是“主观性”的森林,人人都是其中的孤独者。

14、厄内斯托•斯皮内利通过聚焦于现象学的问题和关系分析对发展存在主义治疗做出贡献。他以伦敦为根据地从事心理治疗的培训活动。

15、以上仅仅从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分析存在主义所以发生的思想条件。因篇幅所限,未能进一步详细论述。但仅从这五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存在主义不论就内容或形式,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16、综上所述,齐克果的著作中,已为现代存在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如恐惧、超越等)和定下了基调——否定理性和人世间的一切。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等,都从齐克果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

17、1946年,当阿伦特在与来自德国的关于纳粹恐怖主义(阿伦特正是从纳粹恐怖主义的折磨下逃出来的)深不可测的报道作斗争时,阿伦特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述她认为德国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存在的潜力和问题。

18、布伯受到犹太思想的启发,并建立了一门关于人类本质的伦理学和哲学;其基础是这一观点:即,人们之间的对话关系定义了什么是人。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我与你》(1923/1983)和《人与人之间》(1929/1947)。

19、齐克果——现代存在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即克尔凯郭尔)

20、艾美•凡•德意珍的著作基础,是将人的问题理解为由生活的基本存在悖论所致,而不是寻求对问题的社会、文化、生物或个人病理的解释。她的著作包括:《日常的神秘:心理治疗的存在主义维度》(1997)和《存在主义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2002)。

21、它的密度应该是非常小的,因为人或动物的肉体死亡后并没有发现其重量有明显的减少,至今还没有见到这方面的可靠实验证据;

22、海德格尔认为“人们”是对真诚自我的抹除,而雅斯贝尔斯则反对异化的话语。他对真正的自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对生命的所有权,而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徒劳的和具有破坏性的。

23、梅洛-庞蒂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理解现象学和身体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24、“存在主义已像大气压一样,到处存在,成为知识分子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潮流。”匈牙利学者卢卡奇说。

25、就像萨特说的:人最大的不自由,就是永远也无法摆脱自由。

26、本书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

27、在黑格尔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连个人也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化身。黑格尔说:“我们认为,‘我’和思想是一个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应该是一个思维者。”齐克果认为,黑格尔将一切归结成理性就是抹杀了万物的具体特性;而个人,在理性面前也变成了毫无差别的抽象物。齐克果坚决地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齐克果针锋相对地说:“‘个人’是这样一个范畴……这个时代、一切历史以及整个人类,都必须通过它。”齐克果还说,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理性、想象和感情的融合。所以,齐克果明确主张:“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把个人当作别人的牺牲品加以放逐,而是描述每个人的平等的状况,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而统一的中介物就是存在。”

28、和用理性去追求终极的真理不一样,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所谓的真理、本质、真相、目的和意义等等,都是建立在“人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相反,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本质,所以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又意味着什么呢?

29、爱情的理想,按照存在主义哲学流派集大成者萨特的观点,是两个人之间彻底的融合,然而“一切爱都是反对绝对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们想要占有一个自由的人,想要被一个自由的人所爱。然而,为了证明自己被爱,人们会去乞求这个自由的人出于对自己的爱而不再自由;为了证明对方被爱,人们又要去竭力保留这个自由的人的自由。爱情,在存在主义者的语境下,似乎终究要悲伤地滑向悲剧的宿命。然而现实生活表明,真正的爱情,又怎么会有悲剧。觉察到悲伤,只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真正的爱,是与欲望为敌的,是完完全全心心念念为着对方的自由,是不会舍得让对方失掉哪怕一丝自由。而当相爱的两人都怀有这种想法,又怎么不会有彻底的融合,爱情的理想,又怎么不会实现。

30、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是:《悲剧的诞生》(TheBirthofTragedy,1872)。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过时的思想》(ThoughtsoutofSeason)、《人,一切也是人》(Human,All-too-Human)、《黎明》(Dawn,1881)、《快乐的学问》(TheGayScience,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SpokeZarathustra,1883—1885)、《反基督》(An-tichrist)、《善与恶之外》(BeyondGoodandEvil,1886)、《道德系谱学》(TowardaGenealogyMorals,1887)、《偶像的黄昏》(TwilightoftheIdols)等。

31、胡塞尔的现象论对存在主义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32、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辩证唯物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

33、他说,之所以要写此书,是要弄清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存在?

34、在法国,存在主义分三派:萨特,无神论的存在主义。梅罗·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1908—1961),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加布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Marcel,1889—1973),基督教的存在主义。萨特、庞蒂,有所相通,加布里埃尔是克尔凯郭尔的继承人。萨特势力最大。所以主要讲萨特。不要讲起存在主义以为只有萨特,不是的。

35、欧文·亚隆在整部影片中更像是一位年老的长者,与你面对面促膝长谈,但是每段话都能直达你的心灵深处,引人深省,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潜意识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很多动物的原始本能就会作祟,导致许多暴力和不快乐的情绪出现,我们越了解自己就能生活的越好,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彻底看清最恶劣的处境。自我探索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欧文·亚隆的人生见证了故事的力量,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上他已经行走了无数次,他就是这个旅程上的人生向导。

36、梵高一生40幅自画像,最后一幅看着看着想哭了

37、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或者说对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人生本质的探寻,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感性的存在,也称之为“审美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自己”;第二阶段,理性的存在,也称之为“伦理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他人”;第三阶段,宗教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上帝”。可见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38、然而,存在主义者对人类的晕眩的反应也大相径庭。通常,他们对不确定性的看法以某种更高形式的确信告终。例如,海德格尔让悲剧英雄带着坚定和决心,荣耀地进入深渊;施密特被混乱吓坏了,为控制紧急状态的政治权威做了担保;而萨特则很清楚他(不断改变的)敌人是谁。

39、索伦•克尔凯郭尔,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1840年,克尔凯郭尔完成了他的学业。翌年,他毁掉与雷吉娜奥尔森的婚约,自此以后,他离群索居,却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造力。

40、综上所述,齐克果的著作中,已为现代存在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概念(如恐惧、超越等)和定下了基调——否定理性和人世间的一切。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等,都从齐克果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

41、同空间相比,时间,作为先验的内感形式,更接近纯粹的自我意识。先验的内感形式,用中国人的传统语言来说,就是所谓“内省”。但康德要求“内省”按时间的框框进行。通过内省,纯粹的自我意识才有可能作为主体去统一感性和悟性的认识。

42、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43、尼采,弗里德里希(1844–1900),德国哲学家

44、因此,尽管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和科学“不思考”,但我们的自然环境教会我们如何存在。阿伦特告诫说,潜在的浪漫主义激发了一种“以自然为导向的迷信”,使我们摆脱思考,进入沉默。

45、海德格尔在颠倒笛卡尔的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从康德那里沿袭而来的“时间”概念,论证了“我在”是我本身和世界的基础。

46、更大的问题不是抹杀自我,而是抹杀不确定性。雅斯贝尔斯相信,我只能对我所做的事情负责,因为我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这并不能被社会价值、强制力量或自然因果律所还原。考虑到世界的复杂运作方式,我也无法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换句话说,我选择的理由并不是完全清楚的。

47、存在主义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

48、莱因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尤其在于他的证明了,通过强调精神病患者之存在的对话,与精神病状态的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是可能的。

49、《爱的艺术》,弗洛姆著,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第4页。

50、博尔诺夫努力建立一门哲学人类学,即一门关于作为人意味着什么的哲学。他受到马丁•海德格尔的启发,并建立了关于现象(如情绪、危机、人类相遇和个人成熟)的描述和理论。他的著作包括:《情绪的本质》(1941/1995)。《存在主义哲学和教育》(1959)和《危机和新的开始》(1966/1987)。

51、人在认识现象的过程中,首先要经由时间和空间去把握,然后,再由范畴加以归纳和概括;而在这两个阶段中,纯粹的自我意识始终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自我意识把时间和空间中的经验同范畴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52、康道,基恩(1919–2006),瑞士精神病学家

53、布勒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她发展了一个更为积极和动态的儿童心理学观点,而不是盛行的对童年的精神分析式看法。发展(development)和追求自我实现是她理解人的心理的关键词。她的著作包括:《人类生活的历程: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研究目标》(1968)。

54、(3)“超人”的自由意志。“超人”(übermen-sch)可以为所欲为,他要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他要达到什么就一定达到什么:“超人”是“为我们创造规律和创造我们自己的新的、唯一的、无与伦比的人”。“人的未来就是人的意志,就是依赖于人的意志。”

55、现代知识分子,二战后,极度混乱。老子哲学起了良好作用,但只限于一小撮人。老庄是出世的,而存在主义是入世的。所以从历史角度来解释存在主义,它有功。它通俗易懂,将人生难题一把抓起来,在当时是有用的。所以我说存在主义是摆地摊,比到大公司买东西实惠。

56、Boss,Medard(1903–1900)

57、Condrau,Gion(1919–2006)

58、在同一本书中,他还多次提到“个人”的单一性、孤独性。齐克果还要求别人在他的墓碑上写上:“那一位个人”,以强调他这个“个人”的特点。

59、  或许悲观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又要反驳,说尽管人们努力地想要去把握并且设法控制他人的自由,但是,倘若被爱者变得宛若如提线木偶,那么,爱者则会重新陷入孤独之中。因为在爱情之中,人们总是渴望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归己有,人们所真正想要占有的,是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而并不想要像占有一个物体那样占有被爱者。然而,“我”对于“我”所爱之人或“我”的爱人的爱情又会使得“我”“注定要迫使他人行使他的自由,以建立我的存在”4

60、这段看起来很对,但很片面。萨特,你有律师吗,如果你犯了罪?

61、尼采生于普鲁士洛肯市(Rochen),他的唯意志论哲学在德法两国一向有广泛的影响。

62、康道,出生在瑞士,在伯尔尼学习医学,后来在苏黎世学习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1944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神经病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他在苏黎世教授医学,在弗莱堡大学教授哲学。多年来,他也是国际此在分析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DaseinanalyticFederation)的主席。

63、卡尔•雅斯贝尔斯,出生在奥尔登堡,在海德尔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法律,后来在柏林大学、大学和海德尔堡大学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1916年,他被聘为心理学教授,1921年,被聘为海德尔堡大学哲学教授。后来,雅斯贝尔斯前往瑞士,从1948年开始,他在巴塞尔大学执教。

64、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

65、齐克果的哲学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主观的唯心主义,甚至唯我论的急转弯,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主义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66、萨特,让-保罗(1905–1980),法国哲学家和作家

67、我们开始介绍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

68、当父母死亡,我们都会感到脆弱,因为我们不仅痛失亲人,也面对了自己的死亡,成为孤儿的一个意义是,现在我们与坟墓之间没有父母挡着了。我们并不能够真正消除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只能设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回顾此生,对于活到现在有什么遗憾?你若觉得,你已经达成你在生命中想做的,那时便比较容易接受死亡的概念。

69、齐克果——现代存在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即克尔凯郭尔)

70、萨特激进化了海德格尔的理论,支持俄罗斯的共产主义事业,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直到1968年抗议的爆发。

71、海德格尔中学时,就对哲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深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现代哲学家胡塞尔亦对其有重要影响。

72、在黑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下,梅洛-庞蒂努力结合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辩证法。他的思想特征是介于即时性和交互语境两者之间的张力,前者是敏感性和人类的身体性,后者是历史性和语言的语境。他的著作包括:《知觉的现象学》(1945)《可见的和不可见的》(1964)《感觉和无感觉》(1968)。

73、萨特断言,弗朗茨·法农笔下的《大地上的受苦者》最清楚“虚无,因此自由”意味着什么,与认为人民是虚无的暴力体系作斗争使得暴力手段合法化。

74、所谓痛苦,“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换言之,人在做决定时同时也为所有人做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行动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他人的凝视,成为他人的标杆,如何能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概念强加给人类,这的确是一种亚拉伯罕式的痛苦。由此存在主义所带来的痛苦被萨特简化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痛苦,即由责任所引发的痛苦。

75、《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76、1929年,即在《存在与时间》发表后两年,海德格尔在就任弗莱堡大学教授的同时,发表了一本书:《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77、Binswanger,Ludwig(1881–1966)

78、后来,他又发表了《论根据的本质》(1929);《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1933);《赫尔德林与诗歌的本质》(1937);《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1949);《林中路》(1949);《形而上学导言》(1954);《什么叫思想》(1954);《演讲与论文集》(1954);《尼采》(1961-1962);《工艺与转向》(1962)。这些著作,都没有《存在与时间》的影响大。

79、Frankl,ViktorE(1905–1997)

80、康德的二律背反,实际上已经讲出了真理是不存在的。康德是客客气气的无真理论,我是不客气的无真理论。但说出去,要围攻的。围攻不怕,但无聊。

81、黑格尔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真理就是一个对象同我们关于该对象的概念的一致性。……从哲学意义上说,真理,就其一般的抽象概念而言,则是某一个思想内容同它自身的一致性。”

82、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集大成者让˙保罗˙萨特曾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建立在自由之上。根据他的观点,爱情的谋划实际上是“我”自由地以“我”的对象性努力去把握他人的自由,并且设法去控制他人的自由。萨特绝对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选择的自由,因此,所谓的爱情的谋划是注定会失败的。

83、康德在其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KritikderreinenVernunft,即CritiqueofPureReason)一书中,指出,世界分为现象和本体(或物自体Dang-an-sich)。我们的感性和悟性只能认识现象。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84、胡塞尔认为,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剔除掉一切外在的、虚假的成分,使事物呈现出它的固有的赤裸裸的本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否定一切现实的现象和关于这些现实事物的知识;因为据说这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掩盖事物的本性的。在否定了这一切以后,唯一可靠的是“我自身”。只有“我自身”的“纯粹意识”、“纯粹经验”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这就是所谓“现象论的还原”的方法。

85、兰克,奥托(1884–1939),奥地利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86、事实上,加缪对他的祖国阿尔及利亚不断升级的冲突感到绝望,这有效地招致了一场同时发生在两边的“瘟疫”,即为独立而战和引发了法国的镇压。最后,他主动选择了沉默。

87、胡塞尔认为,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剔除掉一切外在的、虚假的成分,使事物呈现出它的固有的赤裸裸的本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否定一切现实的现象和关于这些现实事物的知识;因为据说这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掩盖事物的本性的。在否定了这一切以后,唯一可靠的是“我自身”。只有“我自身”的“纯粹意识”、“纯粹经验”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这就是所谓“现象论的还原”的方法。

88、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将我们的死亡隐藏在一个没有人情味的面具下,海德格尔称之为“人们”的“他们性”。如果我不加留意,我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如何成为自我抹杀过程的同谋,而“他人”又是如何替我做出决定和回答,使我成为无思想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