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佛经名句(摘抄好句82句)

佛经名句(摘抄好句82句)

佛经名句

1、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2、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本愿经》

3、  八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4、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7、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8、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9、  五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10、1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五酤洒戒)--《梵网经》

1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  四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3、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14、1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梵网经》

15、  六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6、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17、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8、1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佛说四十二章经》

19、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2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1、  七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22、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23、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24、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5、1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大佛顶首楞严经》

2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27、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28、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29、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0、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31、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大方广佛华严经》

32、200.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萨行,无有疲厌。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大方广佛华严经》

33、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34、  五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37、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38、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39、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楞严经》

40、尔若魂销无把握,但想一误入地狱。尔若欲火难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41、  二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42、1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43、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4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45、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6、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47、  三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48、号山逢怪三十难。风摄圣僧三十一难。心猿遭害三十二难。请圣降妖三十三难。

49、1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梵网经》

50、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51、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52、  四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3、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54、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5、  三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56、1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大方广佛华严经》

57、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佛说八大人觉经》

58、 不是兄弟你不好, 是这世道不干净容不得你这样做人。

59、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60、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态若安好,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坎呢?身在红尘之中,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心自然日趋平和、宁静,如开放的莲花一样自然,从容,不为谁开不为谁落。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譬如离去的时间,譬如走散的人。“心”字三个点,没有一个点不在往外蹦。你越想抓牢的,往往是离开你最快的。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人生,看轻看淡多少,痛苦就离开你多少。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看到别人的好,便心生嫉妒;看到别人的丑,便心生厌恶;看到别人的穷,便心生不屑;看到别人病老,便心生厌弃;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灾乐祸。全无随喜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人生无常,好与坏,美与丑,富与穷,健康与疾病,在瞬间都可能发生逆转,因此对别人好点就是对自己慈悲。佛说: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所结下的果。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才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星云大师

61、  六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2、1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卷五优波离身识)--《大佛顶首楞严经》

6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64、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5、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西归直指》

66、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楞严经》

67、天竺招婚七十八难。夺锦酬恩七十九难。脱胎云渡八十难。

68、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69、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0、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1、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72、问曰:“人为何而活?”佛曰:“寻根。”问曰:“何谓之根?”佛曰:“不可说。”

73、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4、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75、  九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76、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77、  八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78、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9、1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梵网经》

80、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81、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善导大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