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意思
1、双方军队刚上战场,就听到齐军鼓声震天,鲁庄公想下令出击,曹刿阻止道:“稍等,现在不是交战的时候。”曹刿下令军中士兵守住阵脚。
2、 (示例):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过数言,即抹去宾白而止阅填词,亦皆~,无有断续。 ◎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
3、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著名的《曹刿论战》中,曹刿之所以在“齐人三鼓”后才发动攻击,主要是因为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6、是益阳城边,周立波故乡山村路口,一组敲锣打鼓的雕塑。每次去,远远地,我就听见欢庆的锣鼓声从竹林那边随风而来。我觉得那个鼓起腮帮子吹唢呐的,就是我二爷爷,那个打鼓的就是我父亲。父亲的鼓声和我二爷爷的唢呐唱起了对手戏,活像一对打情骂俏的田间男女。鼓声清脆,是快嘴快舌的女人;唢呐声悠长婉转,是油腔滑调的男人。许是那男的说话太痞,说到了羞涩处,女人便假装恼了,那大锣小锣大镲小镲,趁机哄抬气氛,鼓点率领所有响器,将最后一声唢呐逼上高音,持久不歇,几近窒息;突然齐齐按住了锣鼓镲,欢庆嘎然而止;我二爷爷的唢呐没了支撑,从云端上掉下来,落到地上,鼓起的腮帮子立马瘪了,长嘘一口气,嘴里直喊:打鼓的没良心,老子吹断气了吹断气了。此时,父亲是《暴风骤雨》里的种田汉子。那些声响,传递过多少喜悦啊。
7、反义词:偃旗息鼓( yǎn qí xī gǔ )
8、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9、公元前684年,齐国国君齐桓公率领大军攻打鲁国的长勺,鲁国国君鲁庄公请精通兵法、智勇双全的曹刿带兵迎战。鲁庄公问曹刿:“这一仗,你准备怎么打?”曹刿答道:“全国上下齐心合力,是战争取胜的基本保证。至于使用什么样的兵法,要亲临战场、见机行事才行。”(一鼓作气的意思)。
10、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些与皮鼓有关的往事。我只知道,鼓点响起来,那些快消失了的记忆,就像隔壁摊上的皮影人物,排着队伍走出来。我看见每个小人样的脸上露出戏里的表情。
11、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12、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13、(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14、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15、比如罗隐有个千古名句叫“今朝有酒今朝醉”,看上去洒脱得很,让人也想跟着醉一把,但很多人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才是他写这诗的原因。再比如李贺的千古名句“雄鸡一声天下白”,看上去也是霸气得很,但它的上一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才是其一生的写照,字字都是泪。
16、如今,南来北往的进山人都要在这里补充好给养,然后才能一鼓作气登上大山。
17、老师提醒大家参加比赛有如作战,要一鼓作气,才能夺得锦标。
18、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千百年来她无时无刻不滋养着我们华夏儿女精神家园,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19、例如:我们得一鼓作气、群策群力才能度过这次危机,完成我们共同的事业。
20、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21、意思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2、后一句其实有两个更重要的致胜原因,第一个“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对方的勇气和士气没有了,但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才能打败对方。事实上,如果对方没了士气后,我方不做好提高士气的准备,也是没用的。试想两军交锋时,对方三次击鼓将帅都不回应,若不与兵士们打好招呼,他们难免会觉得将帅都怕了,这种情况下我方又哪来的士气呢?若是不了解这一点,生搬硬套曹刿的理论,并不一定能胜利。
23、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24、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5、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打仗可不像现在战争一样有各种计谋,他们是有一套规范礼仪的:战争开始之前,双方将士和战车要摆好队形,才能堂堂正正开战;见到对方的国君,要行礼作揖;不能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杀害老人和孩子;对方处于险境的时候,不能再进行攻击等等。说到这里,小朋友肯定纳闷了:“这仗怎么打啊?跟君子下象棋一样啊!”。没错,那时,各个诸侯国贵族,很有荣誉感,讲究武德。战争就如同比武,不以消灭敌人为目标,一旦定了输赢战争就宣告结束了。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爆发战争,晋国战败逃跑的时候,很多战车陷入泥淖动弹不了。追上来的楚军没有趁机杀害晋军,而是帮助他们把战车拉了出来,然后放了他们。
26、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
27、感悟: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这个方面给我们做人做事指明了努力的大方向!
28、尤其是远通,上市方案已报证监会,必须一鼓作气,轰轰烈烈下活全国一盘棋。
29、过了一会儿,齐军又击鼓冲锋,曹刿还是下令士兵纹丝不动。
30、(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31、《一鼓作气》是一个成语故事,它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说到用击鼓的方式鼓舞士气,那么这个成语故事肯定是跟战争有关的,这场战争就是长勺之战,这是一场非常著名、载进史册的战争……那这场战争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故事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今天的故事吧!
32、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33、我父亲以后,二爷爷再没传过其他人。二爷爷八十岁时还吹得响唢呐,打起鼓来依旧坚定而干脆。卧室墙上,一直挂着一面牛皮鼓和一支唢呐。如今,村里最后一个吹鼓手走了,墙上的唢呐被安放在二爷爷枕边,陪伴他去了天堂。无处安放的鼓因为多年不用,鼓皮慢慢潮了松了,再也敲不出当年的声响。
34、(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35、 (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36、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37、“一鼓”指第一次击鼓;“作”指振作;“气”是勇气的意思;“一鼓作气”是说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38、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39、《道德经》是经书,《左传》是史书,经书和史书都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华而不实,一定要居其实不居其华。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喜欢追求虚名的人总是会招致很多怨恨,而实实在在做人,淡泊名利的人却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40、近义词:一气呵成( yī qì hē chéng )
41、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贪图安逸,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夫差自缢。后唐庄宗李存勖建立了“唐”国,史称“后唐”。但他建国之后,就开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4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3、感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吴王夫差,继父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
44、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45、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国敲了三次战鼓,我们才能出击呢?”曹刿回道:“主公,打仗靠得是将士们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候,齐军士气旺盛,如日中天;敲第二遍鼓时候,齐军士气已经锐减一半,精神涣散;敲第三遍鼓时候,齐军士气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个时候,我军趁机擂鼓进攻,精神疲乏的齐军哪里能抵挡斗志昂扬的鲁国将士呢?”鲁庄公听后极为赞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果然很有道理啊!”
46、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47、感悟: 美和丑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丑也就没有美,美丑总是共存。
48、 (解释):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49、光线幽暗,一束光洒在正中央,红衣女子垂手而立,面庞清秀。面前大大小小一堆鼓,都是新鼓,鼓皮紧平而呈乳白,椿木鼓身也是浅浅的本色,看得见纹理。只有鼓架上的这一面鼓旧些,颜色深些,鼓皮油光发亮,看得见岁月的痕迹。
50、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51、全网首创“绘本与儿童心理学相结合”的育儿模式。
52、其中含有大量的古人说话、做事的智慧,可以说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更是一部教我们做事的宝典。聪明人总会从中汲取做事的大智慧。
53、一鼓作气的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4、感悟:有一副对联说的很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迹世上无完人”,第一句讲的是“孝道”,说看一个人是不是符合“孝道”,不是看他有没有给老人贵重的东西,而是要看他心里有没有老人,如果论财富,穷人家难道就没有孝道可言了?
55、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剩余的工作全部做完了。
56、感悟:近代影响较大的曾国藩,一生勤劳,养成了三个勤劳的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57、(出处): 《战国策·中山策》:“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58、即使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也不要耻笑,为国征战,
59、第二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是在追齐军时曹刿的想法,体现了他万事谨慎、事事细心观察的性格,这才是他最终能大获全胜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对方并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才败,仅仅是因为一时士气低落而已,但落败后他们就成了穷途末路的处境,此时他们是极有可能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的。曹刿观察了车马逃跑的痕迹,发现他们已经乱了阵脚,才确定他们是真的无心再战了。
60、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61、鲁庄公十年春天,鲁国和齐国在长勺之战,齐国军队敲响战鼓,曹刿不让鲁庄公进攻,直到对方击了3次鼓他才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逃走后,鲁庄公打算马上追,曹刿又表示不行,他下马车看了齐军车马留在地上的痕迹才表示可以追了。
62、于是,鲁庄公和曹刿同坐战车,统率军队在长勺迎击齐军。
63、葡萄美酒盛在夜光杯之中,弹奏起琵琶助兴催促畅饮。
64、第三个勤劳的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曾国藩的成就是和他的勤劳分不开的。
65、(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6、 (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