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品德高尚的名言警句(摘抄好句34句)

品德高尚的名言警句(摘抄好句34句)

品德高尚的名言警句

1、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2、●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品德高尚的名言警句)。

3、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罗素

4、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5、  格言大意:水太清了就不会有鱼,人过分苛求就没有同伴了。这句话说明,与人相处,要有宽容的态度。过于苛求,就难以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能与别人合作,最终导致自我孤立。

6、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树立高尚品德的名言警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7、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8、格言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这两句诗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勤俭和奢侈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教训,成为警世名言。

9、  不登高山不止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0、(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

11、(解读)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18严幼陵,即严复。此时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1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14、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15、译文:一句话已经说出口了,就是用四匹马拉车去追也难追回。这是对信守承诺的形象说法。一个人,一旦对别人做出了承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有责任去兑现。

16、一个人的品格不应由他的特殊行动来衡量,而应由他的日常行为来衡量。——爱默生

1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8、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特质。——马卡连柯

19、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

20、2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1、-《汉乐府》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修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22、(解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里第一次提出了“法治”的定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就大致包含两个意思:其是关于法治的形式方面的,即法治的条件。其是关于法治的内容方面的,其核心是严格依照良好的法律办事。

23、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24、有的人自认为会做一些事情,实际上他们什么都不会,只是什么都懂一点而已。对于什么都不需要的人,他们什么都愿意出借,而对真正需要的人,却什么也不拿出来;另一些人悄悄审度着别人的思想,而将自己的金钱及疯狂的举动都高利放出去。有的人你再也得不到如实的印象,他们的心灵,就像一面使用过久已不光滑的镜子,再也映照不出任何形象;另一些人,对他们的感官和生命都格外节俭,表面上则装出舍弃生命的样子,就像有人随意将性命从窗户抛掷出去一样。——巴尔扎克

25、(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26、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27、格言大意:青色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而比水还寒冷。这句话是说后生可畏,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28、1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0、12)自重是与重大事物有关的品质。一个自重的人具有重大的价值,所以是善良的人。做个真正自重的人是困难的,他须得高尚与善良俱全。?他对高贵者矜持,对通常人和蔼。——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3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3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33、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