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言名句吾生也有涯
1、《周易·系辞传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认为阴阳二气,合则生,分则死,纯阳为神,纯阴为鬼。(庄子名言名句吾生也有涯)。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间世》
3、(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4、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5、(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6、(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7、(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8、(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9、大意:(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与其这么辛苦依偎,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彼此忘记对方。
10、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酒,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名言名句吾生也有涯)。
11、大意: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12、“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趋时混俗)——如此高洁之士,只能钦佩,不能学习。
13、子来生病了,大口大口喘气,将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环绕在旁边哭泣。子犁去探问,对子来的老婆孩子说:“哎!快躲开!不要惊动了变化!”靠在门上对子来说:“伟大的造化啊,又要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又将送你何处去?把你变成鼠肝吗?把你变成虫臂吗?”
1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6、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7、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8、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9、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20、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的问题越多,说明学得越深入。而要想“问难愈多”,必然离不开勤奋。
21、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22、(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2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24、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王阳明
25、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26、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27、知识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为什么庄子要对发奋求知的行为发出警告?让我们从庄子的价值观谈起。
28、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29、(爱读经)中文经典诵读普及版读经本套装(12本) 整套273元
30、灵性故事严选7:“选继承人老衲是专业的”——关于“口封”的那些事
31、(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3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33、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34、感悟: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35、1“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36、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7、10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样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决定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38、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39、感悟: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40、(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4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桥)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鱼,安知(怎样知道)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是直觉(神遇)主义者,惠子是名家的逻辑主义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不一样。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就会使自己陷入无量的烦恼之中。所以古人重智慧,重悟性,而不重记问之学。
44、 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