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苏:为了获得真理,我们必须借助我们的理智来追溯到现象之下的隐藏着的东西,对吗?(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2、「如果有一天,这柄剑不堪用了,我们可以拆毁它,将刃部分的金属熔掉制成锅子,将剑柄扔弃。这时这柄剑不再存在了,构成剑的各部分已经散在世界不同角落了,这就是毁坏。对吗?」
3、在这篇对话录中,苏格拉底通过对游叙弗伦的批评,其实是对传统的多神教进行了抨击,指出祈祷和祭祀不过是习俗的仪式,不是虔敬的本质,虔敬的本质应该和勇敢、正义等其他美德一样,是一种知识。虔敬美德和宗教生活也应当是一种理性行为,是符合理智的宗教伦理规范。
4、苏格拉底进一步阐释了怎么做哲学研究。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和意识都需要锻炼的全面过程,最终目标是让灵魂得到彻底净化,摆脱身体和感官的束缚。哲人的灵魂深信必须淡化激情,遵从理性,在其自身中沉思超越那些表象的、神圣的东西,并从中获得营养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原则来训练自己,在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灵魂会随风飘散而不复存在。
5、司马:原来是苏先生(拱手)。鄙人姓司马,名迁,字子长,从大汉来。
6、苏:所有凡人在他们生命终结的时候都要面对死亡,可是一般的人畏惧死亡,因为他们贪恋生命。你对生命同样看重,却不害怕死亡把你的生命剥夺,我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7、于今:免诉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在苏格拉底那里行不通,他甚至渴望着被审判。那么关于免刑你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8、监刑官回道:「只要喝下去就好,然后站起来行走,直到两脚发沉,这时就过来躺下,毒药自会发动作用。」
9、司马:(同样气息微弱)我不信,然而我也不悔。
10、苏格拉底主要探访了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人在他心目中都是最有智慧的。他先访问政治家,发现声名显赫的人原来才是最无能的,最爱强不知以为知,指点别人什么是善和美好;接着他又拜访诗人,发现作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灵感,但诗人们因为会写诗,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最智慧。最后苏格拉底拜访手工艺人,当时的手工艺人还包括画家和雕刻家等。苏格拉底承认这些人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比他有智慧,但他们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无所不能。
11、云雾中又走出一人,他身材精瘦,面不生须,目光坚定、正直,他是司马迁。他扫视着这里,试图寻找出路。他看见了苏格拉底,露出惊讶的表情,但很快恢复,向他走去。
12、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篇》中有关于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和死亡学说的论述。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来,自己单独存在,肉体也离开灵魂而单独存在。当人的灵魂和肉体脱离开时,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离开物质享乐,不受肉体的干扰,全心全意关注于灵魂。同时,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说,由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不能带来真理,灵魂和肉体在一起时就会遭受欺骗,只有纯粹的思想才能得到真理。关于自己,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是不关心饮食、衣着、男女之欢等肉体享乐的,“尽可能把注意力从身体引开,指向灵魂”。因此,“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做准备”,“他们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灭的,在与肉体分离以后,灵魂能更好地认识真理,所以真正的哲学家是毫不畏惧死亡的。
13、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
14、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论述实际上把灵魂和关于美、好、公正等绝对存在的型(相)提了出来。按这个论述的逻辑,当一个人感知到美好的事物时,它们唤醒了这个人出生之前就已经获得的美好的“型”,这个“型”是灵魂拥有的知识。
15、难道在那时候,印度和希腊就有通商人员往来,原始佛教的教义就有了传播?这只是个猜想,也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不管是不是,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这种生死观和佛陀的教义如此相似,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16、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17、苏格拉底道:「附加于乐器上的乐音,无法影响乐器本身,但灵魂能影响身体,能控制身体,甚至能抵抗身体。因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独立是很明显的。灵魂既然与身体独立,又是无形的、单一的存有,那么其不朽也呼之欲出了。把这些结合起来,就能了解哲学家不畏惧死亡的原因。」
18、从人口哲学的角度看,苏格拉底死于人口的抽样偏差。苏格拉底自谦为“无知”,所以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到处找人对话,穷根究底,把雅典的每一个所谓“名人”和“智者”问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颜面尽失。许多人因此恼羞成怒,决定报复他、控告他。在公民大会上,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最后公民大会以281票赞同、220票反对,判处了苏格拉底死刑。这些参与投票的人口对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有偏的抽样。
19、最重要的论述说完以后,进入了苏格拉底生前的最后一刻。
20、「你没办法是因为这个观念是简单的。这把剑A的观念也是不朽的。即使这把剑已经被破坏了,灰飞烟灭了,但我们仍然保有这把剑的观念不是吗?我们仍然可以说,某一把剑不如以前的那把剑A好用。」
21、黎陆昕:惯性,爱面子的惯性使然!这么说苏格拉底有点浅薄,但是苏格拉底刹不住车了,这也是客观因素。在那么一个苏格拉底自己造成的牛哄哄的局面下,你让他突然转而告饶,那不是简单的屈节,而是对自己人品的自我亵渎!苏格拉底是不会那么做的。其实,真的,只需要30个米纳,苏格拉底就可以坦然的交了钱走出法庭继续他原来的生活,这在柏拉图或者是克里同喊出这个数目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心领神会。但是,晚了!苏格拉底自我标榜、调侃陪审员、攻击起诉者、狂妄自大、拒不认罪等一系列的表现,已经不可能挽回死刑的结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这已经不是钱的事儿了!
22、接下来,苏格拉底应格贝的要求,为灵魂的存在做了哲学意义上的论证。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只是带有辩证法意味的哲理推导,不具有科学价值,但其教导一个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哲学观却引入深思。
23、于今:是,你不是找死吗,好,那就成全你吧!在那个氛围下让“雅典的民主”充满理性,也实在是太难为它了!呵呵。但是,应该说明一点,起诉者虽然一致要给苏格拉底死刑的惩罚,但是他们的内心未必一致,特别是那个代表执政者参与起诉的人,他的目的在于给苏格拉底一点教训,给苏格拉底死刑无非是强加给苏格拉底更大的压力,使他能够屈服,然而他还是想错了,他低估了苏格拉底的人格。
24、为了帮助理解《斐多篇》而翻阅的二手资料有:
25、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26、苏:死不是我们这些活人可以经验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理智尝试去认识它,你觉得呢?
27、如果不死的是不可消灭的,灵魂在死亡来临时就不可能消失(106BC)。
28、苏:这是我们相遇的地方啊。你看,(指向地面)那是我留下的脚印。
29、苏格拉底正色道:「关于刑罚这件事,我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我们在世唯一应该关心的是正义与美德,然而不正义的人不可能用刑罚伤害正义的人,因为不公平的刑罚不但无法伤害人的正义,反而是让判刑者自身的正义受到伤害。」
30、柏拉图:《阿尔喀比亚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31、克理托回答:「不会忘,我一定会这么做的。你还有别的事吗?」
32、苏:是的,否则它从哪里来呢?我们从未看见过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所以这个知识不是我们从外界得到的。既然它不是从外界来,那么它只能源于我们的内部,来自于我们的灵魂。如果不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又能怎样解释呢?
33、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
34、他的理由是:我已经被国家定罪,如果我逃跑,法律就会失去它的效力和权威。法律失去了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试图解释法律真正含义的生活——法律只有在被遵守时才具有权威性。只有法律确立了权威,才有国家秩序和社会正义。
35、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36、苏格拉底之死不是一个简单生命的终结。这个西方文明历史的悲剧被后人反复提出来,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思想灵感。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正义和善治?苏格拉底入狱以后,他的朋友们一再劝他逃离雅典。可是他甘愿伏死,不愿背叛雅典的国体,成为后世国家的公民典范。我们设想,如果苏格拉底当时到了中国,也即是春秋时期,他或许会被看作一个不合礼仪的怪人,甚至可能成为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庄子,而绝不会被判死刑,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设想,在另一种人口和文明中,无论是以投票方式还是君主独裁的方式,苏格拉底很可能都是安然无恙的。甚至在当时的雅典,如果所有人口都有投票权,苏格拉底也可能不会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之死,既没有代际正义,也没有区域整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