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尔德唯美主义(摘抄好句76句)

王尔德唯美主义(摘抄好句76句)

王尔德唯美主义

1、《忠实的朋友》讲述了善良的小汉斯为了所谓的“朋友”磨坊主无私地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最终还因为自私的磨坊主而淹死在水塘里,这篇童话有着对纯真忠诚的颂扬,对弱小善良的悲悯,对虚伪自私的否定,对贪婪吝啬的讽刺。(王尔德唯美主义)。

2、Sohereturnedtohisroomandpulledoutagreatdustybook,andbegantoread.

3、“YousaidthatyouwoulddancewithmeifIbroughtyouaredrose,”criedtheStudent. “Hereisthereddestroseinalltheworld. Youwillwearitto-nightnextyourheart,andaswedancetogetheritwilltellyouhowIloveyou.”

4、(1)这里遵照当前学界惯例沿用了“基督教审美主义”的说法,其英文对应词即“ChristianAestheticism”。 

5、“毫无瑕疵的美”的生活:指向阶级、阶层的唯美主义

6、在柏拉图的哲学、美学思想中,与前一种美相比,这种美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美,正如他所说的,一些人“专注意于声色之美以及其它种种,他们绝对想不到世上会有美本身,并且是实在的”。何谓美本身?柏拉图并没有直接给予界定,但他说这种“美本身”是“纯粹的、地道的、不折不扣的”,它“不是人的肌肤颜色之美,也不是其他各种世俗玩艺之美”,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在地上,不在天上,也不在别的什么上,而是那个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东西,其他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方式分沾着它,当别的东西产生消灭的时候,它却无得亦无失,始终如一”。这种高深的、不依附于任何东西且不生不灭的美,显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肉眼可看见的美,而是一种理念式的美。

7、在简单句的基础上,王尔德在每一篇童话中都使用了重复和倒装,从而令简单句变得不简单,既通俗易懂,又诗意唯美。如在《快乐王子》里,简单句“Swallow,Swallow,littleSwallow”重复七次的使用,不仅展现了诗歌般的旋律美和节奏美,也串联起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强调了小燕子的重要性。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用了四个倒装句来描述夜莺的痛苦和歌声,“…louderandloudergrewhersong….Bitterandbitterwasthepain,andwilderandwildergrewhersong….Fainterandfaintergrewhersong…”(Wilde,29)倒装句的使用一方面展现了夜莺的歌声从高亢到虚弱的过程,一方面也强调了夜莺的自我牺牲和不求回报的爱。句型的多变令王尔德的写作风格呈现诗化唯美的特征。

8、透过窗户,他看见那些破晓的长手指正在摘取衰弱的繁星。

9、应当注意的是,王尔德的基督观,直接受到法国学者勒南所著的《耶稣的一生》(1863)的影响。在该书中,勒南立足于现代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纯人类形象的耶稣,揭示了他高尚温柔的心灵中所蕴含的“那无穷的甜蜜、朦胧的诗情和普遍的魅力”。(26) 王尔德称《耶稣的一生》为“优美的第五福音书”,并对其中一些精粹的段落加以征引。正是在勒南所描绘的“人”的形象的基础上,王尔德洞见了基督生命的悲剧美和崇高美,通过与基督生命之间的交流,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罪过脱去了丑陋,悲怆显出了美。”(6:135)正是从这个人性化和诗性化的耶稣形象中,他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艺术与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内容与形式、灵魂与肉体的合而为一。在这里,基督已从传递上帝救赎力量的中介,变成了传递艺术审美的救赎力量的中介。

10、逢场作戏和终身不渝之间的区别只在于逢场作戏稍微长一些。

11、(19)转引自RichardEllmann,OscarWilde,40 

12、1881年发表的《诗集》,被认为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性文献,也反映出他深受W·佩特和先拉雯尔派、S·罗塞蒂、J·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影响。

13、基督在王尔德心目中完全是一副诗性的形象。“基督天性的根本基础与艺术家的完全一样,是一种热烈奔放、火一样的想像力。”(6:134)正是这种想像力,使基督“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能够理解麻风病人的痛苦、失明之人的黑暗。他道成肉身,然后再为救赎人类受难而死——基督的生命如此完满地将悲与美合而为“他具备了生活所有的色调:神秘、奇特、悲情、暗示、狂喜,以及爱。他诉诸神奇的气质,并营造出这种情调,只要也只有通过这情调才能理解他”(6:144)。因此,基督不仅是诗人的同道,“他的整个生命也是一首最美妙的诗,就除悯与恐惧’而言,倾所有古希腊悲剧也不可望其项背”(6:135)。王尔德还指出,基督之所以把儿童作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认为人的灵魂应该“像个小小女孩,躺在地上又哭又笑”,是因为“他感到生活是变化的、流动的、积极的,让它僵化成为任何形式都意味着死亡”(6:147)。在这里,王尔德将“流动的、变化的”、“随机的、甚至是随性的”浪漫气质全都赋予基督,视其为“生活中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6:146),从而将基督彻底地审美化了。同时,王尔德还强调基督是一位“最高超的个人主义者”:

14、在“主动寻求迫害,而不是承受迫害”这一点上,快乐王子与夜莺,是一般无二的。这两个得不到回报的自我牺牲故事,其残酷性都足以让“孩子读不懂”。就像王尔德在《自深深处》(DeProfundis)中写给波西的那样,“你就是这样,攥住了我的生活,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你将它摔碎”。

15、“有谁比你更清楚这一点呢?”山里女神们惊讶的回答道。“他每天都趴在你的边沿欣赏自己的美貌。”

16、爱,以欺骗自己开始,以欺骗别人结束,所谓浪漫。

17、不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18、Theveryessenceofromanceisuncertainty.浪漫的精髓就在于它充满种种可能。——王尔德

19、沈从文先生《边城》的读后感与书摘,我打算等读完他的另一些著作,做出合集一起推出。

20、安徒生的童话里,美人鱼想要人类的灵魂,想要拥有双腿变成人类;而在王尔德的《渔夫和他的灵魂》里,美人鱼非但不要人类的灵魂,她还要爱她的渔夫放弃自己的灵魂。本文将从王尔德《渔夫和他的灵魂》这篇童话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意象等方面仔细分析,来研究他创作中唯美主义思想的应用。

21、除了对名字和形容词的字斟句酌,王尔德对动词的选择也非常用心。在这一段对皇宫的描写里,他连续使用了十一个动词,一方面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因为动作的变化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另一方面,蝴蝶、蜥蜴、石榴、柠檬和玉兰花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具备了灵魂和情感。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巧妙地使用四个动词描述了夜莺飞翔的姿势。“Suddenlyshespreadherbrownwingsforflight,andsoaredintotheair.Shesweptoverthegardenlikeashadow,andlikeashadowshesailedthroughthegrove”。这四个s开头的词(spread,soar,sweep和sail)不仅在语音上展现了音美,而且也在形式上展现了夜莺优美的姿态。Spread体现了夜莺舒展的身姿;soar表现了夜莺飞得又快又高;sweep形容夜莺体型大且飞翔速度快;而sail则用暗喻的方式表明夜莺如小船一样贴着小树林平稳地飞翔。至此,词的选择使得童话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唯美效果。

22、你是我的敌人:一个从未有人有过的敌人。我把我自己的生活交给你,以满足你那种人的感情中最低级、最卑鄙的感情:恨、虚荣心和贪婪,而你却毫不顾惜地浪费掉我的生活。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任何一种角度看你都彻底地把我毁掉了。——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狱中记》

23、王尔德从人的“身份”角度来点评这本杂志名称的得失,其实也是一种必然。长期以来,王尔德最为重视的就是一个人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逼人的贵族气,所以才导致他在其作品中会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主人公高贵的衣着、高贵的举止、高贵的语言和高贵的做派,即通过这些外在的细节描写来彰显人物的高贵性和上层性。王尔德审美上的这种明确的贵族化要求,决定了其唯美主义的“美”是一种与特定的生活圈子相关的美,即只能与上层阶级、贵族阶层相关联的一种美学趣味。这样说绝非一种简单的理论推演。王尔德曾经说过:“青年时代在粗俗环境中度过的人是永远也无法掌握哲学的秘密和一切美的事物之奥秘的。”(2)27与此观点相一致,他还说,“在文学中,我们要求的是珍奇、魅力、美和想象力。我们不要被关于底层社会各种活动的描写所折磨和引起恶心之感”(2)3这段话的意思显然是,文学所对应的永远是“珍奇”“魅力”“美”和“想象力”,而“底层社会”则与这些美好要素无关。假如作家对“底层社会”的低劣生活展开描写的话,不仅会“折磨”人的神经甚至会引发人的“恶心之感”。毫无疑问,王尔德这一时期的唯美主义,就是以“上层人”的生活为基点,追求一种从精神到肉体的愉悦感,像个性之乐、情感之乐、美食之乐、语言之乐、成功之乐等等,都属于这类愉悦的范畴。

24、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人们特意用王尔德句式,杜撰了警句:“我不认识王尔德先生,不认识王尔德先生,也就没人认识你。”确实,人们都很期待他在社交场合,期待看到他穿什么,听他口若悬河,说俏皮话,讲故事。

25、他出身名门,去世的时候,却穷困潦倒,妻离子散。他才华惊世,却因与道格拉斯的禁忌之恋而备受抨击,直到死后近一个世纪,才得以正名。他为了心中所爱放弃事业,甚至惨遭牢狱之灾,却有情人不得眷属,最终王尔德魂断巴黎,道格拉斯也遗憾终生。

26、唯美主义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不考虑其他,包括思想与功利。而在《渔夫和他的灵魂》中,渔夫与美人鱼在一起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灵魂。

27、该死,先生,结婚是你的职责,你不能总是逍遥快活。

28、1886年,王尔德与17岁的罗伯特·罗斯陷入同性恋。1891年,他又结识了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对他产生了超越理性的深沉激情。然而,基督教是禁绝同性恋的。《圣经》提到同性恋的篇幅不多,但每次提及都是谴责鞭挞。《旧约·利未记》有两段论到同性恋,都称之为“可憎的事”,甚至说“总要把他们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在《新约·罗马书》中,使徒保罗将同性之爱称为“可羞耻的情欲”,因为它“把顺性的用处变为逆性的用处。”保罗还在《哥林多前书》中声称,“作孪童的”、“亲男色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基督教文化对同性恋的严厉制裁,一直是以《圣经》上的训诫为依据的。在整个中世纪,同性恋都受到压抑,教会法庭对同性恋者判处苦役或死刑。英国关于同性恋的法律与其他各国相比一直是最为严厉的,直到1861年,在量刑普遍放宽的情况下,对同性恋者的处罚才由死刑改为监禁。尼采认为,灵魂是依附于身体的,福柯也认为肉体是起源,是意愿、感情和思想的根本。若从这类身体性理论来分析,同性恋的色欲越界必然从另一个向度促使王尔德背离基督教。

29、《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该作于1890年7月美国《利平考特》杂志上开始连载,并于次年出版单行本。

30、《自私的巨人》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童话作品,讲述了自私的巨人从自私变得慷慨,最终在上帝的指引下走入了天堂故事温馨感人。

31、当然,情书之外,《自深深处》这部作品是戏剧独白,也是自辩。从发现痛苦谈到发现慰藉,是他关于爱与恨、挂念、苦难和宽恕的哲学冥想。他最后的处境,的确与他钟爱的希腊式悲剧吻合。他无法抑制自己向浅薄靠拢,对轻浮的诱惑让步。同样,他也无法阻止爱人的背叛。命运发生逆转,就像他自己从声名鹊起到声名狼藉,也像他的童话中,乞丐变成了国王,宫殿坍塌成了废墟,被宠坏的孩子,最后只能吃猪草。

32、梦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自己的路,他的惩罚是第一个看见黎明。——王尔德

33、(13)转引自RichardEllmann,OscarWilde,3 

34、所以他为他的人生事先预留好了警句:一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事情不是他所做的那些事,而是围绕着他形成的传奇,你永远不该摧毁传奇,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可能对一个人的真实相貌略有了解。

35、在长达两年的刑囚生活中,王尔德痛彻地反省了自己入狱前那段放浪声色的生活,对前期在宗教问题上的形式主义偏颇也作了矫正,并开始思考和关注爱、同情、谦卑、道德、公义、宽恕等真正属于基督教精神的内容。在《致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又名《狱中记》、《从深处》)这封长信中,他引用了歌德的如下诗节,用以表达他所领悟到的生之沉痛和生之虔敬:

36、人生就是一件蠢事追着另一件蠢事而来,而爱情则是两个蠢东西追来追去。

37、王尔德,英国作家(现在的爱尔兰)作家,作品稀少的文豪。与萧伯纳齐名,却没有萧伯纳的诺贝尔文学奖;一旦有媒体提起王尔德,瞬间他又名声鹊起,满血复活。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最为人称颂的是童话;他童话价值极富美学价值,又似乎被安徒生的盛名阻挡。他帅得不像话,骄傲得不像人。同时代的媒体吐槽他是网红,后世的网红尊他为真正的明星。他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一切都因为一个字“作”。他死的也早,46岁。

38、童话作品想象力丰富,不囿于现实束缚,因此童话创作十分符合王尔德关于“重形式且超越生活”的文艺论点,王尔德的童话创作从而也成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王尔德童话固有传统童话的元素,如无生命物人格化、塑造超现实的夸张形象、美人鱼女巫类想象人物等。当然,除传统童话元素外,王尔德童话的独特性也十分值得讨论,此将使王尔德童话超越儿童读物范畴,呈现其深刻的个人内涵与时代色彩。

39、爱情总是胡言乱语,却总叫诚实的人们上当受骗。爱情其实很荒谬,现在这个世道,务实就是一切。我看我还是回到哲学,研究形而上学吧。

40、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是采用了《圣经》中莎乐美故事的框架,但是作者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原意,融入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叙事手法,表达“爱”与“美”、“爱”与“罪”的唯美理念。

41、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性别差异。

42、「simpleliving,noblethinking」

43、从王尔德的生平创作发展轨迹来看,他从极端地审美走向了极端地审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英国维多利亚的后期,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世纪末的通病:一方面死亡、堕落、腐朽的气息无所不在,笼罩着整个社会的上空;另一方面代表着现代的或全新时代的新思潮、新主义等又层出不穷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新思潮、新主义中,最令王尔德感兴趣的当属法国的象征主义或者颓废主义,他不但亲访法国文坛,而且阅读了波德莱尔、兰波、马拉美等诸多诗人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尔德由膜拜“美”的唯美主义者,转变成以“丑”为乐的现代主义者,既是自我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造就。遗憾的是,王尔德的早逝没能使其现代主义创作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目前所留下的这方面的典型文本是其出狱后所创作的长诗《雷丁监狱之歌》(1898)。这首诗除了在语言形式上还保留若干唯美主义的痕迹外,在其思想内容方面都是围绕着悲哀、痛苦和丑恶展开的,体现的都是现代主义美学风范,颇有研究的价值。

44、王尔德笔下的童话世界精彩而富有生机,宛如天堂般美好。

45、⊙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46、1900年,王尔德在自己友人的帮助下,改信天主教。也许,这篇童话早早地便预示了这样的结果吧。

47、总之,对“毫无瑕疵的美”的追求,表明王尔德除了重视形式之外,也颇为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容。只不过由于王尔德所信奉的文学理念是生活模仿艺术,即生活的本质是由艺术所决定的,所以他言说语境中的作品内容不可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来,正如他说:文学作品一旦“返归生活和自然的时候”,就会“变得庸俗、低劣、乏味”(2)3然而,不“返归生活和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会是什么样的?抑或说,与真实的生活现状相反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需要从王尔德的理论文章中寻找答案。他说:“真正的生活是我们所没有品尝过的生活,这种生活更忠实于自身的完美,更珍惜那不可多得的美。”(2)15王尔德把“生活”一分为即分成了真正的生活和非真正的生活。“美”则是与“真正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的,而所谓“真正的生活”又等同于“没有品尝过的生活”。这种颇为独特的关联和价值划分与取向,意味着王尔德所推崇的唯美主义是极其特殊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一部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着独特而具体的要求,即并非随便的一种生活、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都有资格登堂入室。那些与“粗糙”“痛苦”和“争论”等相连的东西不能进入“可靠而神圣的美的殿堂”(2)这其实意味着文学(严格说是唯美主义文学)只能表现那些令人心情舒畅、感觉优美的人与事,与之相反的都要从文学的殿堂中撤离。这也是王尔德把一部好的小说界定为“激动人心而又没有悲剧色彩”(7)58的理论基础。

48、这时,他抛弃了乖张任性的希腊众神,转而向满怀爱、同情、悲悯的耶稣基督寻求救赎。然而,即便在这时,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一贯的审美性立场。

49、《夜莺与玫瑰》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创作的童话作品之首次出版于1888年,收录于《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

50、照理说,主题与风格、形式并不是不能兼容的对立物。相反,一部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必须是两者兼而有之。那么,王尔德为何要将两者分离,褒一个贬一个,甚至还认为,“书没有道德和不道德之分。书只有写得好坏之分”呢?归根结底,还是与他所秉持的唯美主义价值取向有关。因为在其看来,一切的“主题”或“观点”都是与道德、善恶联系在一起的。作者一旦把精力投放到了这些方面,必将会与道德伦理等纠缠在一起。而这将会大大影响其作品的纯粹性,也就是美。正如他坦言的:“艺术表现任何道德因素,或者隐约提到善恶标准,常常是某种程度的想象力不完美的特征,标志着艺术创作中和谐之错乱。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审美框架中,道德因素等与“追求纯粹的艺术效果”是不兼容的。

51、而当渔夫看到了被海浪冲到他的脚边的美人鱼的尸体的时候,渔夫痛苦地抱着美人鱼不肯离去,就在渔夫的心充满了太多的爱而破碎的时候,灵魂找到一个入口就进去了,就跟从前那样与他合为一体了。但海水终于用它的波涛淹没了这位年轻的渔夫。

52、AndtheTreecriedtotheNightingaletopresscloseragainstthethorn. “Presscloser,littleNightingale,”criedtheTree,“ortheDaywillcomebeforetheroseisfinished.”

53、启蒙主义运动领袖狄德罗指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即现实美与理想美。王尔德借助唯美艺术形式表现的正是自己的唯美的理想。童话中为爱而献出生命与灵魂的渔夫等等这些唯美意象的牺牲,正是缘于追求比生命还珍贵的爱的唯美理想,意象刻画得越完美,其牺牲越显珍贵,这正是王尔德对爱既渴望又绝望的内心写照。

54、信中的每一处删改或替换,不管是多少微不足道,也不管是多么复杂,都是因为我在试图表达出我的真实印象,为我的情绪找到一个确切的对应词。无论什么,只要是以感情为主的,形式上往往是最糟糕的。

55、对于创作,王尔德说“写作时我并不是先有什么想法,再把它套于一定形式之中;而是先定下形式,再使之尽量完美,并包含很多秘密及其答案。”(2000:368)王尔德热衷于对形式美的追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了童话的词语和句法层面,还通过文本的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言语表达方式等完美展现。

56、ButtheNightingaleunderstoodthesecretoftheStudent’ssorrow,andshesatsilentintheoak-tree,andthoughtaboutthemysteryofLove.

57、在王尔德笔下,灵魂是一个多余之物、无用之物,代表着一个人所包含的七情六欲,里面包含着邪恶的东西。

58、  其次,王尔德认为心灵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与神的契合,或在死后获得道德的知识(Jones,885)。自私的巨人经历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升入了天堂。快乐王子把自己身上的黄金和宝石都送给了穷人,虽然外表变得丑陋,“比一个讨饭的好不了多少”,但心灵却散发出神圣的光芒,被天使选做“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进入了天堂。

59、王尔德,英国作家(现在的爱尔兰)作家,作品稀少的文豪。与萧伯纳齐名,却没有萧伯纳的诺贝尔文学奖;一旦有媒体提起王尔德,瞬间他又名声鹊起,满血复活。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却最为人称颂的是童话;他童话价值极富美学价值,又似乎被安徒生的盛名阻挡。他帅得不像话,骄傲得不像人。同时代的媒体吐槽他是网红,后世的网红尊他为真正的明星。他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一切都因为一个字“作”。他死的也早,46岁。

60、“Givemearedrose,”shecried,“andIwillsingyoumysweetestsong.”

61、“我是为水仙少年而哭,但我从未注意到他长得很美。”

62、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

63、伟大的艺术家所看的,从来都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一旦他看透了,他就不再是艺术家。——王尔德

64、经验是一个人给自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王尔德

65、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的“美”,至此好像与其之前所张扬的快乐、欢愉彻底绝缘,变成了“悲哀”一统天下。其实也不尽然,真正的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色泽和基调。王尔德自然也深谙此道,所以他在强调“悲哀”“痛苦”重要性的同时,也从未把“快乐”“欢愉”等元素从文学中驱逐出去,只不过根据需要重新做了划分:“快乐是给美的肉体的,但痛苦是给美的灵魂的。”(1)75按照王尔德以前的观点,该处的“肉体的”与“灵魂的”是同一回事,因为他说过“躯体即灵魂”(2)451的话,但是现在则不一样,他把“灵魂”与“肉体”区别开来,认为“几乎没有人能在死亡之前就已‘拥有自己的灵魂’”(1)这就意味着“肉体”是随处可见的,而“灵魂”则高不可攀。

66、这种关键词转换的自身,预示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发生了根本性蜕变。具体地说,以“欢愉”为中心的唯美主义理论虽然也蕴含着某些现代主义的审美元素,譬如对“感官”的推崇以及对文学功用的认识等,都与传统文学理论有所区别,但是不管怎么说,唯美主义理论还是应该划分到传统文学理论的范畴内。道理很简单,因为归根结底,该理论的根基建立在欢乐和愉悦的基础上,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精神基础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好在生性敏感、锐利的王尔德随着自身生活的变迁,很快意识到了唯美主义的局限性,随之用指向现代主义文学的关键词“痛苦”“悲哀”等取代了“欢乐”与“愉悦”,从而使其唯美主义理论终于迈进了现代主义的门槛,完成了从传统美学向现代主义美学的转换。这时的王尔德看待生活和人生的视角完全不同于过去。他说:“人们不应过于关注物质的、世俗的利益,创造非实用的东西就是创造伟大的东西。”(1)91显然,王尔德此时所清算的矛头指向的恰恰是其以往所倾心的东西——“物质的”享受、“世俗的”利益,即他认为凡是与这些东西相挂钩的创造都不是真正的创造,真正的伟大的创造都是与“非实用”的精神,即“痛苦”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他说,与快乐、欢愉相比,悲哀、痛苦才是“人所能表现出的最高贵的情感,同时也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典型和试金石”(1)言外之意,快乐与欢愉则是低一个等级的情感,与伟大的艺术之间还隔着一层。

67、19世纪末,欧洲大陆人心浮动,艺术界正在经历分类的阵痛。王尔德曾写道:“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王尔德几乎是非常自然地走向了唯美主义这条路,仅仅从他对服饰的严肃来看,小说之华丽修辞,简直是他在文风上的“唯一可能性”。

68、这个童话里讲了巨人有一个可爱的花园,花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都是星星般闪亮的花朵,小鸟在树枝上歌唱,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的玩耍。可是,巨人却自私的赶走了孩子们,可怜的孩子们就没有了玩耍的地方。从此,这个花园里就失去了快乐的笑声,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每天都是寒冷的冬天。巨人终于知道是自己的自私让可爱的花园变成现在这样。于是,他推倒了围墙,把花园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花园又恢复了以前的美丽。

69、“ThePrincegivesaballto-morrownight,”murmuredtheyoungStudent,“andmylovewillbeofthecompany. IfIbringheraredroseshewilldancewithmetilldawn. IfIbringheraredrose,Ishallholdherinmyarms,andshewillleanherheaduponmyshoulder,andherhandwillbeclaspedinmine. Butthereisnoredroseinmygarden,soIshallsitlonely,andshewillpassmeby. Shewillhavenoheed3ofme,andmyheartwillbreak.”

70、你知道的比你认为知道的多,但比你想知道的少。----王尔德

71、   用唯美主义来命名或指认王尔德的生平与创作是有道理的。纵览王尔德的一生,唯美主义确实是他艺术生命中的一条主线。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信徒般地信奉和践行着唯美主义的信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尔德的艺术思想自始至终就是铁板一块,没有任何的变化与演进。王尔德本人曾说:“我的生命中有两个转折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到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1)67王尔德文学艺术思想的形成与转变,其实也正是随着这样的“两个转折点”而发生转折的。

72、从这个角度来说,由文化史学家大卫·弗里德曼(DavidFriedman)在他的《王尔德在美国》(WildeinAmerica)一书中提出的“王尔德是最早意识到名声是可以先于成就到来的人”,早在他去美国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弗里德曼说他“发明了一种创造名声的公式,直到今日,那些名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它”。

73、首先是唯美的语言,对形式美的推崇使王尔德童话拥有较传统童话更华丽的表达语言,以使读者通过文字直接体验文学之美。如《快乐王子》中芦苇在湖面泛起点点涟漪、小燕子向快乐王子讲述的奇妙旅行经历,《夜莺与玫瑰》中玫瑰树对玫瑰的赞颂、夜莺刺穿胸膛唱歌的描写,《西班牙公主的生日》里有关公主的服饰描写、花园描写,均用华美的辞藻、有韵律的语言表达。尽管这类描写并不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王尔德仍费尽心思,刻画文学之美。同时,王尔德仍着力建立规整的童话结构,如《快乐王子》、《渔人和他的灵魂》等运用严整的反复结构,填充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使阅读者直接通过形式推断故事情节。此外矛盾语、夸张、比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在王尔德童话中也颇为常见,一一展现他童话作品的文字美。

74、关心行为的正确与否,表明理智的发展,已经停滞不前。

75、风摇落了树上的一些花朵。沉甸甸、星儿一般的紫丁香花簇,在令人倦怠的空气中摆动着。一只蚱蜢开始在墙边呜叫,一个瘦长的蜻蜓,由薄纱似的棕色羽翼承载着,飘然而过,像一根蓝色的丝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