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培根简介
1、作者:MartinHarrison;RebeccaDaniels
2、晓楠博士勤奋专研,对英国当代艺术情有独钟,别有体会,故而写出了这部可读、可思、可学的专著,是对汉语言文本的艺术思想史的贡献,也是有思考、有见解的汉语言学者的功德。
3、“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4、————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5、培根喜欢畸形和病态的主题,最擅长运用多变的技法以有力笔触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野蛮、恐怖、愤怒和兴奋。并根据自己内心的幻象和痛苦,运用漩涡式样的笔触,表现被摧残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态。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动物画出来的,他向人们展现了命运被遮盖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个人的孤独和苦恼成了他最喜欢表现的主题。他的画面上往往出现的是一个可怖的、痉挛的、孤寂或挣扎的肉体,一个难以名状的“食尸鬼”或是一个咆哮着的恶魔,它或坐或站在一个幽闭着的阴森的空间中,很像一个阴暗的单人牢房。这些怪诞的变了形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痛苦和紧张的情绪震撼了西方画坛,也使培根作为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大师蜚声大西洋两岸。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兴的,他的想象力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三联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他的《基督受难图》中,肉体被随意地拉扯成各种形状。据他自己说,他所要塑造的是一个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画出巨头和掌权者的孤寂。 就培根绘画的特殊技法而言,他喜欢利用画笔和颜料的效果,使之沉浸到画布的编织纹理中去。这和他偶然发现的许多方法一样,源于他用光了材料后而不得不在已画过的画布的反面作画。培根从来不使用上光剂,而喜欢在数年后用玻璃将画面保护起来,同时增加画面影象模糊后的效果。培根在作画时还经常直接用手指上色或用海绵、碎布片涂抹、修改画面,有时甚至加以沙子以试验表面的变化效果。他经常选用书里的人作为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使之成为激发自己的想象,寻求更新、更令人惊讶的绘画机会。 培根阅读广泛,思想独立,其作品作为战后描绘人类形体的力作,在英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或许是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最强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艺术家。他在抽象风格为主导的时代,以人的形体作为创作的对象,并且也是首批公开的描绘同性恋主题的艺术家之一。培根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作品在他199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去世后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约翰·拉塞尔对培根有恰如其分的描述:“他从来不把自己钉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学校、一个家、一个办公室、一个职业、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一个国家……他老是终止他通常给人们的形象感觉:他是大自然万物中不可分类的一个。”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注意社会的准则和禁忌,“远离这一切,达到了否定或违反的惊人程度”。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个人的。他并不忠诚于油画颜料的传统性质,作画笔法草率,却具有精湛的技巧,他对于一张平庸的彩色照片与一张名画的态度无太大差别,按照他的观点,“每一形象在潜在意义上与所有的形象相等”。他让自己的想象力在画面上驰聘,白日梦的基调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冲动中不停地创造着。
6、————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著名批评家)
7、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8、国 籍:英国 出生地:爱尔兰都柏林
9、“他画得很慢。在这过程中,会和模特聊很多事。聊天的过程中,他就在冷静地观察你,从不同角度观察你的面部表情,并把这一切都记在脑子里。他就像是把你一层一层剥开一样,最终,你会在他画肖像画上,看到最真实的,最意味深长的你。”霍克尼说道。
10、 培根这种肉的主题,毫无疑问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三个线索。这些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对血和肉、对死亡和生命,对暴力和残酷,对于一切破碎而扭曲的身体的兴趣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艺术潮流中占据着醒目的位置。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这些和培根都有直接的关系,但毫无疑问,培根(以及受他影响的弗洛伊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源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讨论了与此相关的艺术家。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英国的YBA(英国青年艺术家)流派及其中坚人物达明.赫斯特。他们当然是培根的英国传人。培根也罕见地对达明.赫斯特表达过认可(除了毕加索和杜尚之外,培根几乎没有认可什么艺术家)。培根仿佛是将肉身的闸门打开了,年轻的YBA将培根那些混沌肉身的主题和形式夸张性地扩大了,他们对这类残酷的肉身表现出强烈的痴迷。几乎是在培根去世前后的1990年代,YBA开始出现。他们和培根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是培根打开了一扇肉身大门让他们得以在这个领域自由地呼吸;另一方面,培根又构成了一个他们需要去跨越的界线。这些年轻艺术家因此要想尽各种方式摆脱培根。同样是身体和生命,但是,YBA这里,生命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禁忌,也因此没有任何张力。在这里,生命得到的几乎是直白的宣示:骷髅,死亡,尸体,残疾,药物,灾异,暴力和战争等主题和意象受到了这些年轻一代的偏爱。对这新一代的艺术家来说,这是生命的暗面,但是更有力量的一面,更具有原发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也可以说,是生命更逼真的一面。这当然是从培根和第一代伦敦画派那里学到的重要一课。这就是YBA和赫斯特所刮起来的视觉风暴。他们的形式也远不是绘画了,大量的装置,雕塑,行为、表演和影像,更加赤裸更加直截了当也更加触目惊心。反过来,这些作品也更少隐喻,更少隐晦,更少隐私,更少张力和更少禁忌。他们一目了然。他们充满强度,但是撕扯掉了培根画面上的那些忧伤和隐秘的光晕。他们和培根的不同(实际上他们每个人之间也不同)在于,培根的画面上有紧张和收缩的一面,那种扭曲正是收缩和抑制,也正是收缩和抑制这一面让培根的作品获得了充沛的张力和激情。也正是这收缩和抑制,让培根的无声喊叫显得异常地刺耳。他身体的扭曲与其说是死神的光临,不如说是努力摆脱死神的生命挣扎。这是生死之间的大战。我们可以说这是培根的生命意识。我并不是说后来的艺术家没有这样的生命意识,我只是说,YBA以及其他相关的身体艺术家,更强调身体的表演特征,强调肉身的景观化特征。哪怕是死亡和暴力,也是展示性的死亡和暴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或许是当代艺术的迫切律令,一个资本主义表演艺术的律令,在这样一个艺术律令的要求下,牺牲和死亡,暴力和悲剧也不免陷入消费主义的逻辑之中。不过,无论如何,这个与身体相关的艺术潮流终于在二十世纪开启了它的恶之花之旅。培根站在这个艺术潮流的开端,但他不是波德莱尔式的探索现代生活的现代主义英雄,而是尼采式的不倦地探索现代人性秘密的后现代英雄。
11、实体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后院
12、培根(1561~1626),英国近代科学家、哲学家,以提倡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教育而著名,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13、 《DavidHockney:ABiggerBook》套装赠品《AChronology》
14、受早期新闻胶片的影响、迈布里奇的运动研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及直接引用希特勒及其d徒的新闻照片,创造了一种半真半幻的世界,一种公众的恐怖与个人的恶梦。然而,用培根自己的话说,无论这些作品看上去如何复杂、神秘,其目的在于去“诱捕真实”,营造一种尽可能强烈的紧张感,却不陷入幻想之中。它们通常尺寸较大,表现之铺陈壮丽,其用色与笔触让人想到16世纪威尼斯画派提香的作品。凭借绘画作品的独创性和有力的风格,培根声名鹊起。
15、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16、这样的观点还有很多,如果本着以圣经解释圣经的方法,会发现包括新教和天主教在内的各种教派都是有曲解圣经的。说这些并不是想论证教皇是圣经中的“大淫妇”,而是在新教产生之初就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对于生长在一个新教狂热环境中的培根来说,对于这样的观念也应该是很熟悉的,即便他并不信教。
17、招教考试经常会考查教育界或心理学界的大佬,这些常考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你能记住多少呢?
18、培根归纳法的目的是要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它是一种认识的工具,而不是议论的工具。培根强调:“我的逻辑对理解力的教导,宗旨不在使它以心灵的纤弱卷须去攫握一些抽象概念(像普通的逻辑那样),而在使它可以真正地解剖自然,可以真正地发现物体的性德和活动,连同其在物质中被规定下的法则。“我的解释方法不限于涉及心的活动或思论(如普通逻辑那样),而且还涉及事物的性质,所以我要对人心提供一种规则和指导,使它在每一情节都能恰当地把自己投在事物的性质上。”
19、培根有熏制和无熏制两种,最早的培根肉是用鹿肉做的;传统的美式培根是用猪五花腩制作的,加拿大培根则采用猪背顶端部分包括整条里脊。而如今超市则是猪碎肉拼接的比较多(关于合成肉的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我主页看看那篇合成牛排的文章)。
20、Theyperfectnature,andareperfectedbyexperience—fornaturalabilitiesarelikenaturalplants,thatneedpruningbystudy;andstudiesthemselvesdogiveforthdirectionstoomuchatlarge,excepttheybeboundedinbyexperience.
21、培根少儿英语课程「CometoLive」专为6至12岁孩子,重视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课程,为孩子打造出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
22、“我想画的是扭曲事物,让它远超于表象,但在扭曲的过程中,它又忠实地记录了表象。”
23、————汪民安(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
24、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25、这些生动而有力的变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统治变为恶魔的形象,如《保罗二世》(1951),这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暴行的形象,试图给人一种残酷和暴力的印象。
26、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培根和弗洛伊德是相似的。他们都有着大名鼎鼎的祖辈,培根是同名英国哲学家的后代,而弗洛伊德则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的孙子。同时,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也同样让八卦者好奇。
27、SirFrancisBaconisconsideredtohavebeenoneofthegreatestmindstohaveeverlived.Theseessaysconsistofvarioussubjects,givingusagreatoverviewofhisthoughtsonallfacetsoflife.HedidthreemainreleasesofTheEssays,thiseditionbeingacopyofthelastonefrom1625,whenhewasinhissixties,containingthemostentries.
28、弗朗西斯·培根《Painting》1946
29、————俞晓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
30、还有就是关于兽印数目666和教皇名字的传闻。《圣经》启示录第13章第11-18他又叫众人、无论大小贫富、自主的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一个印记。除了那受印记、有了兽名、或有兽名数目的、都不得作买卖。在这里有智慧。凡有聪明的、可以算计兽的数目.因为这是人的数目、他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曾有人把某人的名字或头衔与666拉上关系从而“证明”他就是反基督者。其中之一是教宗,因为用罗马数字取代教宗的正式头衔“VicariusFiliiDei”(即天主圣子在世代表)的字母,就得出数字6但在天主教百科全书则否认这一词是教宗的正式称呼。这样的观点可以追溯到1612年新教作家AndreasHelwig的记录。一些新教徒将教皇视为敌基督。这种观点在海尔维格时代很普遍,例如信条路德教内的那些教会。
31、中文名:弗朗西斯·培根 外文名:FrancisBacon
3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3、 正是在这里,我们回到这本书的第二个线索上来。这种灌注力的身体,不就是尼采的身体概念吗?对尼采来说,身体就是一个力和力的对抗战场,是狄奥尼索斯式的对生命的毁灭和肯定的永恒轮回式的悲剧剧场;也是阿尔托以血为标志的恶在努力运转的残酷剧场;也是巴塔耶让亵渎之物侵蚀圣洁之物进而让这二者保持一种奇怪的既充满敌意也充满亲密关系的神圣剧场。这是活生生的肉的世界,也可以根据梅洛庞蒂的说法,将这说成是世界之肉。这是肉的动荡的世界剧场。这是肉的本体论。正是力在肉中的穿梭,挤压,撞击和斗争,使得肉和骨头不停地扭曲,起伏,翻转,轮回、折叠。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界线再一次被取消,骨头和肉的界线被取消,头和躯体的界线被取消,器官和器官的界线也被取消,身体失去了其中心性和层次感而变成一个混沌的身体,一个备受折磨但似乎也充满悖论地在享受折磨的身体。一个同时是施虐和受虐的身体。一个完全被力所驱动的充满强度的过程化的身体。培根采用三联画的方式让这个身体过程拉长,让它起着变化,让它的强度、差异和时间得以绵延,最终要让这个肉体剧场获得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同时也让它们被格栅化和永恒化。这些画面就是这各种力的表演和角逐的混沌场所。培根让各种力自如地不受约束地驱动,从而导致一个极限的疯狂的屠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肉是核心。这就是德勒兹所说的,培根画出了可见的肉身,但是,也画出了不可见的力。力和肉成为核心,这个屠宰世界就并不意味着痛苦的充斥,它有时候也布满欢乐。这是德勒兹式的欲望生机论,也是梅洛-庞蒂式的肉的现象学;是阿尔托式的“无器官的身体”,也是巴塔耶式的邪恶之躯。范晓楠就是这样让培根和法国哲学勾连起来——她让法国哲学解释和翻译培根,也让培根解释和翻译法国哲学,正是这样的相互翻译之后,一个完整的身体和生命概念出现了——这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在。也正是在这里,与身体有关的艺术和与身体有关的哲学牵连在一起了。这是这本书的第二条艺术和哲学的连接之线。
34、版权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5、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somebooksaretobereadonlyinparts;otherstoberead,butnotcuriously;andsomefew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attention.Somebooksalsomaybereadbydeputy,andextractsmadeofthembyothers;butthatwouldbeonlyinthelessimportantarguments,andthemeanersortofbooks;elsedistilledbooksare,likecommondistilledwaters,flashythings.
36、弗兰西斯·培根-TriptychInspiredbyT.S.Eliot’s‘SweeneyAgonistes’HirshhornMuseumandSculptureGarden
37、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
38、当我们翻阅艺术史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们引人注目的作品,以及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而对于艺术家之间微妙的,既争斗又友谊的亲密关系往往被忽略了。
39、在中国,这个法国哲学的身体转向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但是,英国艺术的身体转向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考察——这就是范晓楠这本书《血与肉的扭结:培根与英国当代艺术》的主旨所在,也是其意义所在。培根在这个肉身转向中是无可置疑的主角。在这本书中,他处在三条线索的交汇点上。第一个是横向的艺术线索。在此,培根和他的同时代艺术家相互交叉,他和第一代伦敦画派的密切关系,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以及与他稍早一点的毕加索和贾科梅蒂的关系得到了澄清和肯定——我们可以说,培根正是在这个线索中发展出自己的绘画风格的。培根自己承认,毕加索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人们可以指出毕加索无数的非凡创造,但是,对于培根来说,毕加索对人体结构的探讨至关重要。毕加索也许是直接画出了人体内在性的画家。如果说,欧洲有一个漫长的肖像画传统的话,这个传统总是试图通过肖像人物的外在性来表达内在性。人们总是画出了人可见性的脸、目光、姿态等外在性从而表达出他不可见的内在性——这种内在性总是关乎他没有形状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等隐秘一面。这个传统假定人是灵魂的存在。肖像画的根本目标是要对此的准确捕捉,要画出一个人的肖像就是要画出他的灵魂——灵魂通过面孔往外涌现。伦勃朗是这种绘画传统的巅峰,他是自我灵魂的绘制大师。在伦勃朗的肖像画这里,面孔是历史的晶体,是将个体整个过去汇聚和浓缩起来的结晶体。一个人的全部过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灵魂都涌现在那张结晶的面孔上来,这样的面孔就是灵魂一览无余的展示。
40、培根的作品里有很多不凡的文章。著名的艺评作家如席维斯特(DavidSylvester)、赖瑞斯(MichelLeiris)和高文(LawrenceGowing)等人,都曾经写过非常棒的文章讨论培根作品的内在含义。我这里所谓的「内在的」(internal),指的是他在作品中定下的条件所主导的含义。培根的作品以「人的身体」为主题。人体通常被描绘成扭曲变形的,然而人们身上的衣物和周遭的景物却是正常未变形的。你只需要比较雨衣和被覆盖在雨衣底下的躯体,手臂和雨伞,以及喷出的烟雾和嘴巴。根据画家本人的解释,脸部和身体的扭曲变形是一种由发展「直接冲击神经系统」的特殊效果而演变出来的处理方法。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画家及观赏者的神经系统,而且声称神经系统是独立的,不属于大脑管辖范围。至于那种由大脑去欣赏的写实的人像画,培根认为是图解式的,很乏味。——我总是期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做到将事实直接地、未经修饰地铺陈在世人眼前,然而,如果当事实的真相赤裸裸地摆在眼前时,人们往往又觉得可怕骇人。为了使作品达到这样直接刺激神经的效果,培根非常依赖于随机创作他自己所谓的「偶然」(theaccident)效果。「在我的经验,我感受到任何我不曾喜爱的事物,几乎都来自工作中偶然的结果。」发生在他画作中的「偶然」是当他在画布上「无意的挥洒」时,他的「直觉」在这些挥洒的东西中开发形像。开发的形像对神经系统而言是具体的,但亦同时是有想象空间的。——我们总是希望一件事情能够尽可能的写实,然而同时又希望它能深具暗示性或具有神秘的感受而不同于简单插画般的平铺直叙,这不也是艺术所包括的吗? 对于培根而言,「神秘」的主体,经常是人的身体,他绘画中其它的东西(椅子、鞋子、百叶窗、灯的开关、报纸)都只是插画。——我想要做的是歪曲事物的外在,但是在曲解下却呈现事物真实的面貌。我们由以下的观察来解释这个过程:身体的外貌遭受到「无意挥洒」的意外痕迹,这歪曲了的形像直接进入了观赏者或是画家的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重新发现在外加物下身体的形像。除去偶发的创作所留下的痕迹,有时也在一个身体上或是在床垫上有刻意画上去的痕迹。通常会很容易看到的是一点点的体液——像是血、精液或排泄物。当事件发生时,在画布表面的污点,就像是表面上真的接触过身体的污点。关于绘画,培根经常使用偶然、生的(rawness)、痕迹(marks)这些具有双重意义的字眼,甚至于他自己的名字都似乎变成了激情的代言词,一种溯源于他自我意识雏型时期的经验。在培根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选择,也没有出路。时间的意识或改变的意识也不存在。开始作画时,培根经常取材于照片去想象。照片记录了一瞬间。在绘画的过程中,培根找寻将一瞬间转成永恒的意外。在生命中,能够驱逐先前和其后的瞬间的,经常是实质痛苦的瞬间。痛苦或许会成为培根激情渴望达到的理想。然而,他画的内容,包括它们的吸引力却与痛苦无关,一如往常,激情的散失容易,而真实的意义却需另觅。培根的作品据说是西方男性心灵极度痛苦、寂寞的表现。他的形体隔离在玻璃盒中,在纯净色彩的范围中,在无名的房间中,甚或只是在他们自身中。他们的孤绝并不能阻止他们被注视。(有一组三联画就透露出这样的征兆,在画面上每个形体都是孤独的,但又可以为其它人所见。)虽然形体是孤独的,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隐私。他们背负的痕迹、他们的痛苦,看起来是自残的结果。一种非常特殊的自残并不是藉由个人而是人类这个种族,因为在此宇宙性的孤绝情境下,个人与种族间的区别变成毫无意义。
41、2013年11月13日,这幅英国画家培根在1969年创作的画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最终以42405亿美元高价拍出,创造了新的世界拍卖纪录,也是至此为止仅次于塞尚的《玩牌者》(5亿美元)的第二高价成交的艺术品。
42、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2011年),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偏好人物和人体画。他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就连英国女王也是他的忠实粉丝。
43、培根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地举办过画展。1992年死于心脏病。
44、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45、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培根就对具有1500年历史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他宜称,剑桥的教授们把自己的学问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是大错特错的。1576年,培根因不满学校教学内容而中途辍学,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到法国工作。1579年,由于父亲突然病故,培根回到英国。从此,他开始攻读法律,21岁时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一名律师。
46、同义词 培根(英国哲学家)一般指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
47、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48、Craftymencontemnstudies,simplemenadmirethem,andwisemenusethem;fortheyteachnottheirownuse;butthatisawisdomwithoutthem,andabovethem,wonbyobservation.
49、 介绍完了培根和弗洛伊德两位大师,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英国“国宝级”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50、《DavidHockney:ABiggerBook》
51、弗兰西斯·培根-ThreeFiguresandPortrait
52、1561年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女王的掌玺大臣弗兰西斯·培根简介,母亲也是贵族出身。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3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培根只在剑桥住了3年。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统治,不重视科学研究,而注重研究神学弗兰西斯·培根简介,用繁琐的方法来证明宗教教条的正确。培根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便离开了那里。
53、培根1561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母亲是一个颇有才学的加尔文派教徒。由于家庭的关系,培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2岁即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担任他导师的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三一学院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
54、培根肉又叫烟肉或熏肉,是用猪肉、鸭肉、淀粉、大豆粉等制作出来的。市场上的培根肉主要有三种:猪肉培根、鸭肉培根、植物蛋白培根。当然了,最常见的是第一种。
55、佳作书局于1942年创办于上海,拥有亚洲艺术及文化领域非常重要的书籍资源。76年间,分别辗转纽约(1948年)、芝加哥(1991年)两大城市,并于2014年回到中国,落地北京。在持续发挥亚洲艺术、历史书籍资源优势之余,积极拓展其他经营类目,囊括了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门类的优质出版物。不仅如此,书店还拥有大量珍稀图书,如限量珍藏本及绝版著作。与此同时,佳作书局也始终保有出版业务,致力于出版和传播最高水准的艺术研究类读物,为国内艺术的发展与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文献参考资源。
56、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能让我们对每位艺术家作品所处时代和思想背景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引领我们抽离于对某个艺术家的喜爱,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重新定位和串联起不同阶段的艺术家群体,这无疑对"肉身理论"研究领域的推进,以及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57、范晓楠|《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
58、这部众所期待,辛苦策划十年之久的图录全集一经问世,让其他的培根作品集都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