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自我反省的名言警句
1、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卡夫卡自我反省的名言警句)。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3、我只是想有一个人明白我,即使我什么都没说。
4、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同“拱”。)
5、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6、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16)03-0041-09
7、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8、西渡这首诗的结尾写道:“如此人间,是美好的。”这是对世间善的断言。将诗歌理解为“自我之歌”,表面上看好像没有承担什么伦理和道德责任,但事实上,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不断拓展最终会导致灵魂本身的更新和转化。“一对新人/神秘地脱胎,向着亘古的新”,这“亘古的新”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它既是灵魂的新,也是诗歌的新。“新诗”之“新”,正在于它对我们生命经验的更新力量,在于它赋予我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此即是《大学》所说的“新民”。而具有这种更新了的灵魂的人,注定会在自身中产生出一种对善的肯定力量,意识到神圣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对微妙性的理解最终会通向对神圣的理解,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从而“止于至善”。
9、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10、内容摘要:编剧邹静之的话剧剧作中,作者特质和文脉风格与他的其他文体的作品是一脉相承、互为映衬的,整体上都是在描绘着处于后现代文化力场里的传统文化形态。本文以邹静之作者身份特点中的“文化”与“人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邹静之的四部话剧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在主题层面的危机与重建、在人物形象层面的欲望与行为、在文学性层面的结构手法与感悟哲思,解读邹静之剧作文本中内在一致的特有内涵,以及它们在当代戏剧舞台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11、所以说没有绝对单纯的自由,所有的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迷失罢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牵绊,因为你还是个人,这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12、格奥尔格就陷在了一个生活的圈套里,俄国革命仿佛对他毫无影响,他伺候于父亲左右,最后做那番成家的努力,希望真正与父亲对等那一刻,幻想被轻易击碎。《判决》是卡夫卡对父亲指出的“可能”生活的一种讽刺,在这种生活里,作为“儿子”的自我被抹杀,任何独立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了。
13、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培根
14、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5、人生照例是一场值得一搏的争衡,然而它的奖品是拼斗。——拉尔夫·詹
16、你要是没读过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肯定不知道我是谁,不过这没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马克·吐温的人,他大多讲真话。
17、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
18、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9、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巴特勒
20、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的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21、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2、解释:一箪食,一瓢饮。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23、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2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25、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起多大作用。——爱因斯坦
26、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邓中夏
27、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8、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29、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30、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
31、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32、小时侯,幸福是很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很幸福的事!
33、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4、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5、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36、在前文中,我已经对“知识分子道德”对诗歌可能造成的危害有所提示。在我看来,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倾听:道德的片面性在于它是纯粹的应然、纯粹的主观性,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任何真实的根基,因而陷入空虚和无力。作为善良意愿的道德所追求的是抽象的善或抽象的正义,其最终的结果是导向一种深刻的“伪善”。这种伪善一般表现为自居为善良、假装虔诚的“良知”姿态,它完全诉诸主观信念,因而丧失了判断这种“良知”本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良知”姿态总是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不关心,它只关心动机的“问心无愧”。这种“问心无愧”就是一种伪善。对当代新诗的写作来说,“良知”的姿态经常是以“问心有愧”的形态出现的,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反省其实加深了自我的道德幻觉,其潜台词是“我都忏悔了,你们还不忏悔”的道德专制。在许多诗人那里出现的“自我批判”不过是自我英雄化的另一种形式,一个勇于自我批判、勇于承认自身的不洁的人自然会被读者当成更加纯洁的英雄。这些具有“批判精神”的诗人在广泛的喝采声中极易变成自我陶醉的表演者,他们表演他们的道德,并在这种表演中认定自己是善良的、一切不赞同他们的人都是邪恶或不道德的。然而,一旦诗人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身的伪善和抽象性时,他就陷入了反讽,而反讽作为主观性的极端,包含着向伦理过渡的种子,但也可能陷入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
37、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8、手莫伸,伸手必被捉。d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陈毅
39、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0、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1、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孩子不简单。
42、 多看、多学、多试。如果有成果,绝不炫耀。一个人如果怕费时、费事,则将一事无成。
43、进步三要素:你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44、这首诗从主题上说是一首关于交谈的诗,可能是爱情中的交谈,也可能是自我内部的交谈(“你”和“我”是自我的分化)。诗的最后一节为第一节找到了一个对称:“野狼”与“大雁”的并举,实际上是“我的真理”与“你的真理”之间的冲突。但臧棣并不直接将“我的真理”比作“野狼”,而是先将它比作“绳子”,而且是一根逐渐变粗的“绳子”,继而再引出它所鞭打的“野狼”。我们不仅可以在诗中看到形象变化的清晰轨迹,而且可以看到有些变化具有一个潜伏期,它们经常是迂回的、经过催化的。感知和想象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修辞方式的变化,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新式修辞所具有的那种曲折而精致的美。
45、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6、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47、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48、人生的悲哀是你遇上了一个对你很重要的人,他是你的一切。然而,你却没有办法留住。
49、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50、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51、我们根本就生活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因此我们不愿惊惶。大灾难已经来临,我们处于废墟之中,我们开始建立一些新的小小的栖息地,怀抱一些新的微小的希望。这是一种颇为艰难的工作。现在没有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是我们却迂回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不管天翻地覆,我们都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