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翻译
1、(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2、(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
5、译文: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老子名言翻译)。
6、(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7、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8、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Man at his birth is supple and weak;at his death,firm and strong.
10、1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老子名言翻译)。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2、(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13、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15、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17、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18、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19、译文: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20、“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21、(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22、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道德经》
23、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24、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25、(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26、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下是老子的名言大全,欢迎阅读。老子的名言大全摘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7、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28、人们认为,节俭则办不成大事。但老子则认为,要节俭地运用资源,才能办更多的大事。你要俭用心神、精气,才能保持心神、精气的充沛旺盛;你要俭用财富,才能投资更多更大的企业。所以“俭故能广”,是从实质上说的。
29、“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30、(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31、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32、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33、(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译文)要想达到虚无至极的境界,必须专一守住这个“静”字。
34、(翻译)能了解别人的人只能叫做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35、(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36、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3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8、(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9、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
40、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41、(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42、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43、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44、黄洋老师的课程: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收获!
45、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道德经》
4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
47、在这里,老子所谓的“善”,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为是的善行,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4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4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50、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51、(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5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科江湖。
5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54、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55、(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56、(翻译)我有三件宝贝,持有它们并珍藏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俭朴,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心怀仁慈,所以能勇于献身;奉行俭约,所以能够周济民众;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首领。
57、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道德经》
58、(感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说天道对于众生一视同仁,无偏无私,无厚亦无薄,但上天又常常无意识地暗中帮助善良的人们。
59、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60、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柔弱胜刚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61、(出处)《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无名,是宇宙天地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孕育化生的根本。
6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65、“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了。此言事物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道家对于事物本体与现象之间关系的认识。
66、(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译文)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做作的情态神色和好高鹜远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