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71句集锦

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71句集锦

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

1、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2、夏蝉冬雪,不过一瞥,生死轮回道上,有多少人因一个有缘无份而悔恨千古,生死命由天。

3、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

4、  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5、  1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6、人生有酸甜苦辣,朋友有真心假意,所有的过客只是你身边闪过的风景,不懂你的人,就不要在意,不爱你的人,就不要珍惜,还有一些更无关紧要的人,添油加醋中伤你,想方设法算计你,有了麻烦缠着你,得了好处踹开你,这样的人,不用理会,不必联系。

7、  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8、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9、当小美人鱼将挽救生命的匕首投入海中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注定要化做泡沫的结局。这一刻,她下定了死亡的决心。但她不后悔,至少,她已经爱过了。

10、一切敌人:我们情绪的虎、狮、象、熊、蛇,以及地狱的守护者,魔鬼和恐怖,全部都会因为你控制了心和驯服了心,而被绑住、而被降服,因为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佛教对死亡的经典语句)。

11、  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12、  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13、  请求上师三宝的加持很重要,可以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你就得不到任何加持。

14、要么让我死亡,要么让我燃烧,却决不要让我在永无止境的岁月里,慢慢腐烂消弭下去!

15、  不会尊敬别人,不知道照顾别人,不是真正的学佛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

16、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是随顺因缘,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17、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18、  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19、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20、死是清凉的夜,生是闷热的白天,夜晚来了,我想睡,白天使人困倦。

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3、  把一切众生都放在自己的头顶上,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大家都喜欢你,拥护你,信任你。

24、  1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25、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26、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27、一颗缺乏约束的心灵是空虚的,游离的,就如同失去了家园的灵魂,失去了根的大树,失去了源头的大江,只能干涸,只能堕落,只能枯萎。

28、如果你想解脱,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29、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当死神抓住你不放时,你需坦然面对、笑傲死亡!只要咱一生为人正直,不做亏心事,就该心满意足地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0、剧场里,蠢人开玩笑大喊:着火了!结果上千人拥向门口,挤成一团,很多人被踩死。禅师感叹说:蠢话贻害无穷。

31、  10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32、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3、无论何时,人生之路都是孤独去流浪的,不管路上有多少行人,还是有多少人陪伴左右,你终究只是你,别人的帮助或怜悯,皆只是衬托,无法扭转你命运的走向。别为了拒绝灵魂的寂寞,把太多人拉到你生命中来,没谁是你的主宰,你也不是谁的主角。累了,学会停歇,迷了,换个角度,冷了,就给自己一个拥抱。

34、  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

35、死亡只会带走你的梦,但它无法带走你的真实。

36、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37、人生如一场电影,痛苦的是开端,挣扎的是过程,死亡的是结局。描写死亡的唯美经典语录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38、在死亡的消解过程中,一个人最内在的核心将会短暂地裸露出来,那是一个生命所能经历的最伟大的时刻。

39、正如一个人白天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将决定他夜晚睡眠的质量,同样地,一个人死亡时刻的品质将是他整个生命品质的一个浓缩性的反映。

40、  1解脱是彻底明白,是大智慧,是会解决、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41、集曼陀之雅华,旃檀之凝香;祈万佛之祥光,龙天之赞唱。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藏。申贺新禧,祈度九殃。身心自在,智慧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42、  佛力加持不可思议,找到了解脱的方向,继续坚持修,认真修,老老实实地修,不能退转,时时刻刻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就不会有违缘和障碍。

43、  10慈悲心发出来了,心胸自然就能打开,烦恼、业障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胸打不开,永远活得累。

44、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45、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6、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7、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48、  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49、你的内心改变了,你的世界也就改变;要让事情变好,先让自己变好!

50、人生之间,有些偶遇,因为行色匆匆,我们擦肩而过;有些机缘,因为缺少珍惜,我们失之交臂。有时由于任性,我们错失了一段光华;有时太过冲动,我们错过了一生的相守。有些人,因为陪你走的时间长了,你便淡然了,漠视了,其实是他们给你撑起了生命的天空;有些人,分开了,就忘了吧,残缺是一种大美。

51、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52、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53、如果我们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事物,站到这个事物的对立面去考察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时时站在死亡的高度上,我们才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整体和清晰的视野,这不是悲观或乐观的问题,而是一种科学态度。

54、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55、别人做什么,我们强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即使心累了,也要好好的生活,做一个接近幸福的人。

56、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悼亡吟》(元)郑禧特写青笺几往来,佳人何自苦怜才。

57、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有准备。

5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59、  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60、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坚持,尤其是在面临诸多障碍和干扰时,更要坚持。

61、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62、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63、有千帆过尽的从容,有生死看破的洒脱,有本来无一物的淡然。

64、在今日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都无法自己解决。我们彼此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世界性的责任感。保护和滋养我们的世界家庭,支持弱势的成员,并保存和照顾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集体的和个人的责任。

65、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

66、  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67、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68、如果一个池塘的底部潜伏着一个陌生的怪物,而这个池塘害怕看到那个怪物,那么这个池塘要怎么办呢?它一定会设法掀起波澜,让水保持浑浊,这样就可以不看到那个怪物。对于我们来说,那个怪物就是死亡。

69、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70、  10真正能够修持佛法的人身才是暇满人身,这是生生世世修来的,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错后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要轻易的放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