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
1、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2、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3、表面看来,诗中写的都是农村极普通、极常见的物事,对诗人来说,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但他此时感到如此新鲜、亲切,就是因为“复得”,即经受了“尘网”的羁勒,从深刻的对比中,觉得这些平淡无奇的农村见闻最能体现他所理想的自然之趣。此时的诗人,宛如“羁鸟”返“旧林”,“池鱼”还“故渊”一样乐不可信。这十句诗从不同方面叙写农村日常风物的真淳。“方宅十馀亩”四句写“住”,虽说是简陋的茅屋,但榆柳荫后,桃李罗前,僻静幽深,颇饶幽居之乐。“暧暧远人村”四句写草庐周围的环境:“暖暖”二句写远眺,远处村落迷茫可见,农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既是“远人村”,在视觉上只能见出一个模糊的轮廓,故曰“暖暖”,唯有袅袅升起的炊烟看得清晰,故“依依”之状可感可触,犹在眼前。真是运笔如绘,使人觉得浓淡适度,粗细分明,真切中饶有深味。“狗吠”二句写近闻,从语言上说,是承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之意略加点染而来。“鸡鸣”“狗吠”本是农村平常事,但却最能反映农村的气氛。在高人雅士看来,这是鄙俗的“田家语”,陶渊明不但纳入诗中,而且写出了真正的诗味。“户庭”二句是将草庐置于淳朴自然的环境中来烘托:“户庭”远离市朝,没有“尘杂”污染,四周又充满真淳适意的气氛,故乐处清贫的诗人的心境(“虚室”)要倍感悠闲了。以上种种精神上的感受,归结为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第二首:表达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5、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6、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7、《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8、陶渊明,字元亮。据说进入刘宋后,他将名字改为了潜。这个“潜”字似乎成了其隐居生涯的某种预示与象征。他的曾祖是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凭借军功当上了荆州刺史。他的外祖父则是当时的名士孟嘉,陶渊明为他写的传记上说“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9、相关内容不排除因政府相关规划、规定及开发商未能控制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出卖人保留对宣传资料修改的权利;
10、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11、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12、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13、陶渊明一生曾经五度出仕又五度归隐。他的每一次出仕固然有迫于生计、养育家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使然。他在自己的《饮酒》组诗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所以,尽管陶渊明一生与很多和尚、道士都有往来,但儒家思想在其心中始终是根深蒂固的。
14、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15、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6、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